日期:2012-01-06 09:11:33
4. 杨玄感黎阳起兵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正月初二,隋炀帝在涿郡发布东讨敕书,正式起兵攻打高句丽。
全军共分二十五路人马,合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称两百万,创下了中国历史上出征人数的最高记录。时过百年,宋代的司马光在提到这段历史时,依然由不住得惊呼:“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这一百多万人还仅仅是士兵,此外还有负责后勤补给的民工,人数更多,约有近三百万人。也就是说,阿广为了征讨高句丽,一共动用了四百多万人。不要说中国历史了,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没有这么大的手笔。
有人问了,高句丽弹丸小国,犯的着动用这么多人马吗?说实话,真犯不着,但大隋人都知道,咱家皇帝是一个好大喜功、讲究排场的人。一个弹丸小国居然敢和泱泱中华叫板,这让阿广很震惊很生气。打败高句丽,这是必须的了。但是,阿广觉得,这还远远不够,他要的不仅仅是胜利,而是征服。他要让高句丽人乃至周边的其他国家部族,以后听到大隋、听到他杨广这个名字就两腿发软,魂飞魄散。
然而,六个月后,隋炀帝讨平高句丽的宏伟梦想就被无情的现实给击了个粉碎。在关键的萨水战役当中,隋军遭到决定性惨败,参加该战役的三十万大军仅剩下两千多人。七月二十五日,万般无奈的隋炀帝只得下令班师回朝。第一次东征就此草草收场。
事实再一次无可辩驳地证明,阿广绝不是那种善罢甘休的人。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正月初二,也就是一讨高句丽一周年纪念日这天,他再次发布了征讨高句丽的敕书。
敕书一出,天下人都抓狂了,靠,还来,有没有搞错?于是乎,一些性格火爆的群众便开始组织群体性暴力事件了。平原人李德逸、灵武人白瑜娑、齐郡人孟让、北海人郭方预、平原人郝孝德,河间人格谦、勃海人孙宣雅、济北人韩进洛、济阴人孟海公先后聚众造反。一时间,遍地开花,警报迭传。
隋炀帝可没想到民间的反战情绪会这么强烈。世界如此美妙,你们却如此暴躁,动不动就搞群体性事件,这样不好,很不好!为了安抚人心,他宣布大赦天下。但无论如何,征讨高句丽这件事儿,阿广是一定要做的,不打败高句丽,他死不瞑目。
四月二十七日,隋炀帝率军渡过辽河,第二次隋高大战开始了。
隋炀帝头也不回地走了,有一个人却阴测测地笑了。此人姓杨名玄感,官居礼部尚书,是前司徒杨素的长子。
帮助杨广登上皇帝宝座后,杨素也着实风光了几天。但好景不长,大业二年他就病死了,时年六十二岁,不算高寿。说起来,杨素其实是活生生吓死的,死亡原因就是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的那六个字儿:狡兔死,走狗烹。隋炀帝一直想烹杨素,只是碍于主客观等多方面的条件不成熟,才一直没烹了。杨素心知肚明,天天生活在极度的忧虑和恐惧当中,撑了两年,没撑住,死了。
果然,他死后,隋炀帝不仅没有一点儿悲伤,反而幸灾乐祸地对侍臣说:“假使杨素不死,最终也得被诛灭九族。”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句话很快就传到了杨玄感的耳中。杨玄感十分害怕,我擦,老子虽然死了,儿子啥的都还在啊,看来狗皇帝迟早会对我们杨家下手。狗急了还跳墙呢,就更别说是人了。于是,杨玄感就和六个弟弟暗中策划谋反。
时机说来就来,第二次征讨高句丽的战争即将发动,杨玄感趁机请求隋炀帝说:“我家世世代代蒙受国恩,我愿意主动请缨,前去征讨高句丽。”隋炀帝听了,意外之余也感到十分高兴,连声夸赞杨玄感:“好啊好啊,人说,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果然不假。”
隋炀帝实在是太了解杨家人了。杨家七个葫芦娃当中,就数大娃杨玄感最为成器,他“好读书,便骑射”,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堪称全方位复合型人才。不过,话也说回来了,老杨家“四海知名之士多趋其门”,再让杨大娃去前线建功立业,扩大影响?这种赔本儿买卖咱阿广可不干。所以,出发前夕,隋炀帝就让杨大娃留在黎阳(河南省浚县)搞后勤工作了,负责督运军资。岗位虽然重要,但永远都是幕后英雄,上不了台面。
杨大娃特会装,表面上失望万分,心中却是欣喜欲狂。隋炀帝前脚刚走,他后脚就开始准备谋反。要说杨大娃也挺狠的,利用职务之便,给隋炀帝来了个釜底抽薪:故意迟滞漕运,不按时发运军资。
前线隋军总是缺少粮草,士气萎靡不振。隋炀帝当然很着急啊,一而再再而三地派使者前来催促杨大娃。每到这个时候,杨大娃总是装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说什么水路上暴民很多,很难按时发运。阿广也没办法。
在正式起兵之前,杨大娃郑重地做了一件事儿:派使者去大兴请一个人,李先生。
六月初三,杨玄感率军进入黎阳,正式誓师起兵:“皇帝无道,丝毫不体恤百姓,天下纷扰不休,死在辽东战场的人数以万计,现在我要和你们起兵去拯救天下的苍生,你们愿意吗?”杨大娃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众人皆山呼万岁,大事就这么成了。
仪式结束后不久,有人来报,李先生来了。
杨玄感拊掌大笑,大事可成矣!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