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1-05 08:13:32
3. 大隋流行音乐榜Top 2
这一年年底,隋炀帝起驾巡游北疆,重点对突厥进行了友好的国事访问。在突厥考察期间,隋炀帝与启民可汗举行了会晤,双方就双边关系及共同关心的地区和国际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并签订了一揽子的经贸协议。
应该说,这是一次团结的会晤,胜利的会晤,进步的会晤。然而,会晤结束后,隋炀帝却在启民可汗的大帐中发现了一个令他很不爽的人——高句丽的使者。一见有高句丽人,隋炀帝的脸当时就黑了,要多难看有多难看。为啥呢?他和高句丽有仇!啥仇?国仇!
公元七世纪的朝鲜半岛正处于“三国时代”。那时的半岛上有三个国家,分别是新罗、百济和高句丽。百济地处半岛西南角,隔黄海与大隋相望;新罗地处半岛东南角,隔日本海与日本相望;而高句丽则占据了半岛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和我国的辽东地区。
当时,高句丽在一哥高元的带领下,正处于全盛时期,大有吞并新罗、百济,一统朝鲜半岛之声势。新罗和百济磕不过高句丽,只好投到大隋的门下,寻求庇护。而隋朝呢,自然也不希望周边出现一个强大的邻居,所以就经常出面给这两小弟撑腰。再加上帝国东北边境和高句丽接壤,双方在边境上摩擦不断。大隋和高句丽的矛盾由此而生,并越积越深。
老杨在位的时候,曾经要求高句丽承认大隋的宗主国地位,岂料却遭到了高句丽方面的坚决拒绝。高元不仅拒绝了老杨的要求,反而还向隋朝提出了领土要求。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高元见索土不成,竟悍然发兵入侵辽西,后被隋军驱逐出境。
这件事儿可把老杨给气坏了,他立即发兵三十万攻打高句丽。可气他娘的老天爷不照应,三十万隋军连高句丽国土长啥样都没见过,就被狂风大雨加疾病给拍了回来,减员比例高达80%,而且还都是非战斗减员。
从志在必得到惨淡收场,尴尬的结局让老杨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高元听说这个消息后乐坏了,不过他并不想与隋朝全面开战,便主动派人送来了一份谢罪表,也算是给了老杨一个台阶。老杨恨不得将高元活吞了,但现在无力再战,只得强咽了这口鸟气,接受了高元的“谢罪”。场面上的虚礼毕竟掩盖不住问题的实质,大隋上上下下都将征讨高句丽失败之事看做国耻。
杨广这个二杆子登基以后,就开始琢磨着怎么收拾高句丽了。本来,他正想着如何找茬儿呢,岂料天随人愿,竟让他在启民这里意外地碰见了高句丽使者。这下,隋炀帝可逮着机会了,牛掰哄哄地对高句丽使者说:“你知道朕为什么会在这儿吗?因为启民诚心地尊奉我大隋,所以朕才会亲自来看他!明年,朕还会去涿郡。你回去告诉你们老大,只要他好好报答朕的养育之恩,朕会像对待启民这样对待他。但是,丑话说在前头,假如他不来朝见朕的话,我就要带着启民去巡视(这个词用得蛮考究的)你们的国土了!”
然后呢,高句丽的使者就回去了;再然后呢,高元却没有来。再再然后,隋炀帝就坚定了一个信念:一定要打败高句丽,而且要以巨石砸小蛋之势,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从启民那儿回来后不久,隋炀帝便着手进行战争准备了。
他强令天下富人为国家购买军马。部分马商趁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政府宏观调控不给力,结果一匹军马的价格竟然涨到十万钱;与此同时,隋炀帝又命令各地官吏细心挑选、查验兵器,“务令精新”,如果发现有粗制滥造的,负责检查的人一律斩首。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二月十九日,隋炀帝坐龙船从江都出发,北上涿郡。二十六日,他在北上途中颁布敕书,要求全国军队向涿郡集结,“于是四远奔赴如流”。
东莱(今山东掖县)领受了造船三百艘的艰巨任务。阿广催逼主管官吏,主管官吏催逼各级监工,监工就催逼民工。结果,民工们夜以继日地泡在水里,很多人腰身以下竟腐烂生蛆,死亡者十之四五。运送军需及粮食的民工有数十万人,史载民工队伍“填咽于道,昼夜不绝”,以至于“死者相枕,臭秽盈路”,于是“天下骚动”。
离涿郡最近的山东,因为“地利之便”,自然受到了隋炀帝的特别“眷爱”。皇帝陛下那如大海一般的“爱”简直就成了山东百姓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恰逢洪灾突降,田园毁坏,物价飞涨,偏偏官吏又是横征暴敛,百般压榨,老百姓怨声载道。于是,整个山东变成了一个大大的火药桶。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注定要在沉默中消亡。现在,这个早已经干得不能再干的火药桶,就等着那么一颗小火星了。
终于,在那个注定的年注定的月——大业七年三月,这颗火星出现了,他的名字叫做王薄。王薄本是齐郡邹平(今山东邹平西北)的一个农民。因为不堪忍受政府的横征暴敛,他聚集数百群众,占据长白山(此长白山非大家所熟知的长白山,而是今天山东章丘境内的一个地名),正式举起了反隋的大旗。轰轰烈烈的隋末农民大起义就从这一刻拉开了序幕。
王薄给自己取了一个绰号,叫做“知世郎”,意思是说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为了吸引更多的群众入伙,他还特地创作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别去辽东白白送死之歌》。歌词是这样滴:“长白山头知世郎,纯著红罗锦背裆,长矟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剑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说实话,这首歌的文采有点逊,但是立意特别大胆,风格十分独特,给沉闷已久的大隋乐坛带来了一阵清新的空气。于是乎,王薄在一夜之间火了,他的肖像很快就贴遍了山东各州府郡县的城墙,那颗原本不值钱的脑袋现在也变得有市无价了。凭借着这首主打歌,王薄奠定了自己在大隋乐坛无可撼动的领袖地位,其《无向辽东浪死歌》连续几年都高高占据大隋流行音乐排行榜的top2。
偶像的力量是巨大的。受王薄的感召,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揭竿而起,唱着他们的主打歌,投身到反对隋炀帝暴政的斗争中。王薄就好比是一串鞭炮上第一个被点燃的炮仗,他的爆炸引起了后面的连环爆炸。起义的烽火好似雨后春笋一般,一簇接一簇地冒了出来。
清河鄃县人张金称、信都蓨人高士达、平原人刘霸道、东郡人翟让、清河漳南人孙安祖、窦建德、齐州章丘人杜伏威、辅公祏等相继聚众起兵,竖起了反隋的旗帜。史载,“自是所在群盗蜂起,不可胜数。”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起义的规模都非常小,严格说来,似乎称为群体性事件要更加合适一些。阿广压根就没把这些小规模的民变放在心上。此时,他的心中就惦记着一件事儿:消灭高句丽,消灭高句丽,消灭高句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