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1-07 09:58:49
5.一号人物闪亮登场
隋末唐初第一号人物——李密就此登场。
贞观名臣魏征在其主编的《隋书》当中,对李密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密多筹算,才兼文武,志气雄远,常以济物为己任。”客观地讲,这个评价相当中肯。李密确是这样的人。
李密的出身非常好,他的父亲李宽官至上柱国,封蒲山公,乃隋朝名臣。父亲死后,李密得以荫受为左亲侍。左亲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中南海保镖,是给大隋一哥隋炀帝站岗放哨的。
话说大业年间,大兴的市里坊间突然流传起一首《桃李歌》。这首歌的歌词极短,翻来覆去其实只有六个字:“桃李子,有天下”。相信大家一眼就看出来了,《桃李歌》的内容相当之大逆不道,预示着一个姓李的男人将会拥有天下。
很快,这首歌便传到了大隋疆土的每一个角落。小玉在前文中曾说过,《无向辽东浪死歌》虽然很流行,但也只是大隋流行音乐排行榜的第二名而已,排第一的正是这首《桃李歌》。
隋炀帝听到这首歌后,直气得嘴歪眼斜,暴跳如雷。发完飙之后,他就开始寻思:谁会是歌谣当中所说的姓李之人呢?
也是合该李密倒霉,这天,阿广闲来无事,在宫中溜达,无意中看到了站岗执勤的李密。他一下子就想到了《桃李歌》,眉头不由地皱了起来,问身旁的许国公宇文述:“左边仗下站着的那个黑不溜秋的小子是谁?”
宇文述回答说:“哦,那个后生是已故蒲山公李宽的儿子李密。”
隋炀帝当然知道那个小子是李密了,他鸡蛋里挑骨头地说:“这小子东张西望,不像个好玩意儿,让他滚蛋。”
宇文述和李宽交情比较好,不好意思让李密直接卷铺盖卷儿回家,但是,陛下嘱咐的事儿咱还得办不是?如何才能既完成皇帝交给的任务,又不伤与李密的和气呢?宇文述有办法,他忽悠李密说:“老弟你这么聪明,应当靠着自己的才学求取功名,在这里站岗放哨,能有什么前途呢? ”
李密那时还很年轻,社会经验严重不足,听了宇文述的话,高兴屁了,欢天喜地地回家读书去了。而且,他还找了一个借口,说身体有病。真是傻到了蛋的程度!
这小子回家后,还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一次,他骑着牛去拜访名儒包恺。李密惜时如金,连路上的时间都不肯浪费,把整套《汉书》往牛角上一挂,捧起其中一本,在牛背上看得津津有味。
正赶上杨大娃他爹杨素下班回家,看到这个场景后,杨素十分感动,骑马从后赶上,问道:“你是哪里的书生,居然如此爱好学习?”
李密抬头一看,原来是当朝红人——尚书令杨素杨大人,赶紧下牛参拜,道出自己的姓名。杨素又问他读什么。李密回答说《项羽传》。
杨素大感兴趣,就和李密攀谈起来。这一谈不要紧啊,李密这小子是真有才啊,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两人聊得非常投机。意犹未尽的杨素回到家中,依然赞不绝口,他略带不满地对自己的儿子们说:“你们的才学和气度都比不上李密。”
杨玄感听后,便与李密“倾心结托”。他曾经偷偷地问李密:“当今圣上猜疑多忌,大隋的国祚不会很长。如果有朝一日机会来临,你和我谁先谁后啊?”听听,这就有点儿曹孟德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意思了。杨大娃也不害臊,他和人家李密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真好意思自抬身价。
李密回答得挺实在:“要是在两军阵前交战,大怒喝喊,使敌人震惊慑服,我不如你;要是指挥天下贤士俊杰,各自施展才能,使远近归附,你就不如我了。”
现在,这个自信能“揽天下英雄驭之,使远近归属”的李密就站在杨玄感的面前。杨玄感迫不及待地问李密:“你常常以拯救百姓为己任,现在是时候了!咱们下步该怎么办?”
李密胸有成竹,娓娓道来:“如今,天子御驾亲征,远在辽东,其地离幽州有千里之遥,南面是大海,北面是强胡,中间只有一条道路,且地势险峻。您应该出其不意,率兵长驱入蓟,凭借险要地形,扼住皇帝的归路。不出一个月,军资粮秣必定会耗尽。届时,高句丽军肯定会随后追击,隋军必定溃败。这是上策。”
隋炀帝要是知道李密出了这么一计,肯定会对李密唱:“你好毒,你好毒,你好毒毒毒,你越说越离谱,我要啃掉你的骨……”
杨玄感想了一下,问还有没有别的计策。
李密接着说:“关中地形险恶,四面都有天然的要塞屏障,简直就是天府之国。刑部尚书卫文升(主持大兴工作的大臣)能力一般,不足为虑。您可以挥军向西,沿途一城不攻,直取大兴。进入大兴后,收拢豪杰,安抚士民,固险而守。即便皇帝从辽东回来了,但是他的根基已经丢失了。我们可以以关中为根据地,逐步蚕食天下。这是中策。”
杨玄感又想了想,问还有没有别的计策。
李密无奈,只得说:“还有一个下策。挑选精兵强将,昼夜兼程,攻取东都,号令四方。但是,如果我们在三个月之内拿不下东都,各路援军就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届时,胜负就不是我能预料的了。”
咱们详细分析一下李密的平隋三策:上策最毒,见效最快,但实施起来最困难:中策虽好,但是见效太慢;下策最为简便易行。小玉相信,下策绝对是大众的选择。智者和聪明人的区别就在于,聪明人永远都想着走捷径,而智者总是能看到问题的实质:最简单易行的计策未必就是最好的计策,利益最大化的计策才是最好的计策。
杨玄感的一句话道出了他和李密的本质区别:“你的下策,正是我的上策。如今文武百官的家属都在东都,如果拿下东都,就会扰乱他们的心。而且,如果路上一城不取,怎么能显示我军的威风呢?”
事到如今,李密也不好再说些什么了。杨大娃说干就干,立即率军向东都洛阳进发。一切似乎都很顺利,仅仅用了十天时间,杨玄感便兵临洛阳城下。在洛阳城外的旷野上,杨大娃再次举行了盛大的誓师仪式:“我官居上柱国,家资巨万,对于富贵,已无所求。我之所以要冒着灭族的风险起兵,正是为了拯救天下的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啊!”
不管杨玄感自己信不信,反正老百姓是信了。父老乡亲们争着抢着给杨大娃的军队送肉送酒,有的干脆把自家的耕牛都牵来了,最后甚至发展到了送人的地步,父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送来干啥?革隋炀帝的命,打反动军队呗!据载,“父老争献牛酒,子弟诣军门请自效者,日以千数”。杨玄感的军队很快就发展到了五万之众。
说实话,阿广真应该亲眼看一看这种情形,他一直在那儿美呢,觉着自己是堪比尧舜的有道明君,孰不知天下人早把他看成是桀纣一样的昏君暴君了。
面对此情此景,杨大娃心中就不免有些飘飘然了,一连串的胜利更让他坚信自己当初的抉择是对的,同时对李密也开始有点儿小小的轻视了。更何况,此时他的身边又多了一个智囊——内史舍人韦福嗣。
韦福嗣筒子其实是被智囊的,他率军抵抗杨玄感,结果战败被俘,杨大娃听说他鬼点子多,所以就收他做了智囊。自打有了韦福嗣,杨玄感就不怎么听李密的了。
韦福嗣是被迫上贼船的,内心还在犹豫观望。所以,他每次出谋划策的时候,都出那种两可两不可、似是而非的点子。起初,李密也没有看出来。直到有一次,杨大娃让韦福嗣写一篇声讨隋炀帝的檄文,布告天下。韦福嗣还想站到政府一边,死活不肯写,左推右脱,理由一大堆。
杨大娃倒没当回事儿,不写就不写吧。可李密看出门道了,韦福嗣这家伙摆明了是怕自绝于隋炀帝嘛!所以,他力劝杨大娃杀掉韦福嗣。岂料,杨大娃根本不听,一句“何至于此”就把李密给噎了回去。
李密既无奈又忧虑,他对自己的亲信说:“楚公(对杨玄感的尊称)造反,却不知道取胜之道,咱们怕是要当俘虏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