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的权杖——中国历史上的权谋与政变》
第23节

作者: 王者觉仁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叛乱遂告平息。军队凯旋。王莽大举犒赏,共封侯三百九十五人。随后刨掉翟义的祖坟,烧毁棺柩,诛灭三族。
  王莽“居摄”的第三年,又有期门郎张充等六人合谋劫持王莽,拥立楚王刘纡。结果事情败露,旋被诛杀。
  至此,反莽势力终于偃旗息鼓。
  王莽觉得,建立王氏宗庙、成就万世帝业的时候到了。
  于是,持续数年的造神运动便在这一年顺理成章地达到了它辉煌的终点——上天降下了一连串祥瑞和符命,谕示王莽当皇帝。

  七月中旬,有一个临淄县的小亭长一晚上做了好几个梦,每次都梦见上天的使者告诉他:“摄皇帝当为真皇帝!”
  然后,巴郡发现了石牛。
  紧接着,雍县又发现了石文。
  十一月,巴郡石牛和雍县石文都运到了未央宫的前殿。王莽后来向太后的奏报里说:“就在他和群臣前往探视的那一刻,忽然间狂风大作,尘土飞扬,天色晦暗。等尘埃落定时,石头前忽然又出现了铜制的符命和有图的布帛,上面写着:‘天告帝符,献者封侯’。”
  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的最后一幕,是由一个小混混一手炮制的。
  这小混混名叫哀章,是个到长安游学的外乡人。哀章平日里不学无术,游手好闲,喜欢假大空。他眼见假皇帝王莽大有弄假成真之势,怎么肯放过这个飞黄腾达的机会!?于是早早地制作了一个铜柜,在里面装了二卷天书。一卷署名“天帝金匮图”,另一卷署名“赤帝刘邦传予皇帝金策书”。

  书中备言王莽当为真天子,同时附有十一位辅国大臣的名单。
  为什么是十一个呢?这可不是老天爷的意思。
  这是哀章的意思。
  他先写了八个名字,都是那些当朝显贵、王莽的心腹。
  然后,为图个吉利,哀章又胡扯了两个名字,一叫王兴、一叫王盛。

  最后一个名字当然就不用想了,叫哀章。
  冬日的一个黄昏。天地间笼罩着一片肃穆而神圣的金黄色。
  哀章一袭黄衣,手捧铜柜,神色庄严,步履沉着地走到了高庙,郑重其事地献上了铜柜和天书。
  高庙的官员一看,岂敢怠慢!立刻禀报了王莽。
  这一年的十一月二十五日,高庙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禅让典礼。

  堂堂的假皇帝王莽就这样跪拜在高庙里,从一个小混混的手里头接过了神圣的天命。
  假皇帝站起来的时候,轻轻抖了抖肩膀。
  一个字就从他的头上落了下来。
  那是个“假”字。
  迈出高庙的那一刻,王莽戴上了皇帝的冠冕。
  随后登上未央宫,诏告天下:“……承蒙皇天上帝隆显大佑,使我完成天命、继承帝统,并且颁下符契、图文、铜匮、策书,和神灵的诏告,将亿万人民托付给我。我极度敬畏,敢不恭谨地接受吗!?趁此良辰吉日,我戴帝王冠、登天子位,定天下之号曰‘新’。从此改正朔、易服色、变牺牲、殊徽帜、异器制。以十二月初一作为始建国元年正月初一……”

  就在这一天,历时二百一十四年的西汉帝国寿终正寝。
  一座崭新的王氏宗庙巍然屹立在天下人的眼前。
  王莽时年五十三岁。
  一场精彩纷呈的篡汉大戏即将圆满结束的时候,王莽忽然想起了一件事。
  全都齐了。可还差一件小小的器物。

  那就是国玺。
  国玺不在未央宫,而在老太后的长乐宫里。
  自己刻一个还不成吗?可王莽偏不。
  天下必须是新的,可国玺他必须要旧的。
  他是个完美主义者。他要的就是这颗让天下人供奉了二百一十四年的、也让自己仰望了大半辈子的小东西。
  于是,心腹王舜便摊着一双空手站在了老太后的面前。
  知道来者不善,愤怒的老太后破口大骂:“尔等蒙汉家力,富贵累世,非但无以报答,还趁人托孤寄国之时篡夺其国,不再念及恩情道义。做人如此,猪狗不如。天下哪有你们兄弟这样的人呢!?王莽既然当了这个‘新朝’皇帝,还改了正朔、易了服色,也应该自己刻一个传之万世的新国玺,何苦向我要这颗亡国不祥的呢!?我一个汉家的老寡妇,早晚会死,想与此玺一同埋葬,为何终不可得呢!?”

  老太后说到最后声泪俱下。左右之人皆跟着掉泪。
  连王舜都被感动得差点心软了。他俯首良久,才抬头对太后说:“臣等已经没什么可说的了,王莽一定要得到国玺,太后怎么可能始终不给呢?”
  老太后知道,今天的新朝皇帝王莽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孝顺侄子王莽了。她无奈地取出国玺扔到了地上,说:“我老了,也快死了,可我知道,你们兄弟迟早有一天要被灭族!”
  老太后的最后一句话仿佛一句不祥的咒语,附着在了这颗国玺之上。
  短短十五年后,它就应验了。

  得到国玺的王莽如获至宝,当即在未央宫的渐台大宴群臣。
  王莽不知道,自己十五年后也是被杀死在这座渐台上的。
  数日后,始建国元年正月初一,王莽在朝堂上命人颁读策文,封孺子婴为定安公,享食邑一万户,地方百里。
  新皇帝还允许孺子婴在自己的封国里建立汉朝宗庙。
  也就是说,曾经的小皇帝还可以待在迷你型的小王国里祭拜相当于微缩景观的自家宗庙。这新朝皇帝其实也是蛮大度的。
  策文读完,王莽亲自握着孺子的手,流泪叹息说:“从前周公旦代居天子之位而行其事,最后还是能够将明君之政还给成王。如今我却被上天威严的命令所逼迫,不能按照本意去做啊!”
  王莽一副黯然神伤之状,在朝堂上哀叹良久。

  群臣无不悚然动容,陪着这个非常人性化的皇帝长吁短叹。
  在这场经典的政治秀中,五岁的孺子婴自始至终都呵呵地张着嘴。
  他清澈的目光中映现着王莽浑浊的老泪。
  有人把他从龙椅上抱了下来,面对着王莽向北称臣。
  孺子婴呵呵笑着。

  在这样的时刻,无知就是一种幸福。
  这场举国欢腾的喜剧还有一段不可不提的尾声。
  王莽把上天赐给他的十一位辅国大臣依次任命为“四辅”、“三公”和“四将”。除了他那八个心腹重臣之外,小混混哀章这回可混大了,被任命为“四辅”之一的国将,并封美新公,位在“三公”之上。而哀章凭空杜撰的“王兴”和“王盛”在哪呢?
  找到一个守城门的小吏叫王兴,于是就让他当了“四将”之一的卫将军,封为奉新公。
  还有一个卖大饼的小贩叫王盛,于是就让他当了“四将”之一的前将军,封为崇新公。

  当然,王莽让相学大师替他们看过相,觉得还不错。
  只不过,去年刚刚为新帝国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的王邑,居然位列哀章之下;而孙建也仅仅与守门小吏和卖饼小贩相并列。这未免让人有些啼笑皆非。
  不过王莽也没办法,因为这是神的旨意。
  看来,起个好名字有时胜过奋斗三十年。
  到了二十一世纪,专门为人起名字之所以成为一种经济产业,说来还是颇有些历史渊源的。

  于是,当这场篡汉大戏剧终、“难忘今宵”的歌声响起的时候,我们便可看见,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贩夫走卒,都携手并肩地站在台上向观众频频谢幕。
  这就叫皆大欢喜。
  (未完待续)
  日期:2007-4-27 21:53:45
  (续前)

  第三章 一个书生的乌托邦
  六
  大新帝国建立了。
  伟大领袖王莽率领着万千臣名开始大张旗鼓地建设他梦想中的天堂。
  曾经饱读经书的王莽,自从书生时代起心中就有一幅美丽的愿景。

  一方面,他要遵经复古;另一方面,他要缔造前所未有的理想政制。为了这个一半复古一半前卫的乌托邦,王莽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一、王莽缘饰经义,依据周官礼改革官制。
  首先,废王号,复五等爵。王莽认为自古“天无二日,土无二王”,汉朝有那么多诸侯称王是不合古制的,所以废除王号,恢复公、侯、伯、子、男五等爵。
  其次,改革官名与地名。上至中央,下至地方,花样繁多的新官名和新地名陆续出笼,令人目不暇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