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的权杖——中国历史上的权谋与政变》
第22节作者:
王者觉仁 大司徒陈崇立即上书歌功颂德,洋洋数千言,大引《论语》和诸经为王莽一人做注,极尽阿谀之能事。功德书历数王莽的生平事迹,写得激情澎湃,文采蜚然:
“窃见安汉公自初束脩……折节行仁,克心履礼,拂世矫俗,确然特立;恶衣恶食,陋车驽马……清静乐道,温良下士,惠于故旧,笃于师友。孔子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公之谓也。” 说王莽从学生时代起就是如何的温良恭俭、安贫乐道。所以孔子的“贫而乐,富而好礼”就是在说他。
然后说到王莽诛杀淳于长,就象是“周公诛管、蔡,季子鸩叔牙”。
说王莽初任大司马时不让定陶太后坐在太皇太后身边是“以明国体”,就象是《诗经》所说的:“不侮鳏寡,不畏强圉”。
说王莽诛杀董贤就象是孔子所谓的“敏则有功”。
接着说王莽迎立中山王为帝,“建定社稷”,这就是《尚书》说的“知人者哲”。
说王莽一再辞让安汉公的称号就是孔子说的“能以礼让为国”。
说王莽“事事谦退”,为自己女儿立后的事情一再辞让,最后才“迫不得已然后受诏”,这就象《尚书》说的“舜让于德,不嗣”。
最后,陈崇慷慨激昂地说:“揆公德行为天下纪,观公功勋为万世基!”
总而言之,《诗经》里说的“温温恭人,如集于木”,“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孔子说的“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等等,皆乃“公之谓也”,说的都是我们伟大光荣正确的安汉公啊!
换句话说,伟光正王莽的一生行事,皆乃圣贤风范,足为万世师表!
一个人往往就是这样变成了“神”。
自古迄今,人类的任何造神运动都不是伟大领袖一个人所能成功的。没有庸众与群氓死心塌地的崇拜与拥戴,“神”就不会诞生。
然而,芸芸众生似乎永远需要为自己塑造一个神,然后对他顶礼膜拜,对他惟命是从;然后交出自己的智慧与尊严,连同自己的生命与灵魂。
百姓们需要一位英雄来引领他们进入天堂,但最后等待他们的,往往是地狱。
王莽最后就把国家搞得内忧外患、民不聊生。
当然了,这是后话。
此刻,王莽头上的光环正在频繁闪耀。
没有人怀疑他是天下百姓最终的依归和福祉。所以,陈崇的这篇美文其实是颇能代表民意的,它是这场波澜壮阔的造神运动的宣言书。
陈崇只是帮不善言辞的百姓说出了一堆冠冕堂皇的肉麻话而已。
博学的人即便肉麻也比较有水准。两千年过去了,你在一阵阵恶心的同时,还不得不佩服他的文采。
元始四年,太保王舜与吏民八千人联名上书,颂扬王莽之功胜过伊尹与周公。
去年他还只能与圣贤比肩,今年就高出一头了,可见上级的指示精神在基层贯彻落实得很到位。
因为伊尹曾为“阿衡”,周公曾为“太宰”,遂拜安汉公为“宰衡”。地位是“上公”,亦即在三公之上。赐王莽的母亲为“功显君”;封儿子王安为褒新侯,王临为赏都侯。太皇太后亲至前殿加封和任命,安汉公拜在前,二子拜在后,依照周公旦的往例。另外加封召陵、新息二县以及黄邮聚、新野县的田地为食邑。
王莽当然又谦让了一回。
他的推辞当然又被太后的诏书驳回。
于是王莽只好又“迫不得已然后受诏”了,只是推掉了加封的食邑。
元始五年,如火如荼的造神运动再度升级。
前后有吏民共计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上书颂扬安汉公;王公列侯们纷纷磕头请愿,要求赏赐安汉公。
五月,策书下达,特加王莽以“九锡”之隆典……
这一年冬天,有皑皑的白雪自苍旻深处缓缓落下,飘在大汉山河之上,飘在长安城头,飘在未央宫中,最后一片摇曳着落在王莽的眼前。
王莽伸出手去。
雪花在他温热的掌心中瞬间融化,仿佛倏忽即逝的时光。
五年了,弹指一挥间。
平帝刘衎从无知的顽童变成了一个心事沉沉的少年。
位列三公的王莽从大司马变成了安汉公,又从安汉公变成了上公、宰衡。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这天下到底是谁的?
王莽沉吟了一下。
冬至之后的第三个戌日,按例向天子进献椒酒。
这一年的椒酒,有白色的粉末簌簌落下,象极了那落了整整一冬的雪花。
十二月的某一日,白雪覆盖的未央宫的宫人们,忽然在一夜之间都换上了白色的孝服。
平帝刘衎驾崩了。
瑞雪兆丰年。
王莽看见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未完待续)
日期:2007-4-25 20:21:17
(续前)
第三章一个书生的乌托邦
五
平帝无嗣。王莽就在汉宣帝的二十三个玄孙中,挑了一个最小的刘婴立为皇帝。
当年立九岁的刘衎为帝,王莽觉得事后来看,年纪仍嫌太大。所以这次被选中的刘婴有够年轻,才二岁,被称为孺子。
也是在这一年冬天,“天降祥瑞、万民称颂”的造神运动达到了高丨潮丨——武功县的一个小官吏挖井的时候,“无意”中挖出了一块白色的石头,上圆下方。有红色的字著明在石头上:告安汉公王莽为皇帝。
王莽立刻授意众人上奏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此时已经很老了,可她并不糊涂。
老太后冷冷地说:“这是欺罔天下,断不可施行!”
太保王舜说:“事已如此,无可奈何。您纵然想要阻止,恐怕也是力不从心。再说了,王莽并非有什么企图,只不过是以‘称摄’来加重权威,镇服天下而已。”
老太后至此终于明白,汉室的气数已尽了。如今朝野上下,只知有王莽,又有谁记得刘姓宗室呢!?恨只恨自己没有及早看穿他篡夺天下的狼子野心。就如王舜所言,事到如今,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他了。包括自己在内。
太保王舜一直注视着太皇太后,直到看见她那骄傲的头颅最终无奈地垂下。
王舜当即逼迫老太后下诏。
诏书称:“孝平皇帝短命而崩,已使有司征孝宣皇帝玄孙二十三人,差度宜者,以嗣孝平皇帝之后。玄孙年在襁褓,不得至德君子,孰能安之!安汉公莽,辅政三世,与周公异世同符。……丹石之符,朕深思厥意,云‘为皇帝’者,乃摄行皇帝之事也。其令安汉公居摄践祚,如周公故事……”
是年,王莽“居摄”,改年号为居摄元年,称“假皇帝”。服饰、仪礼、出处、祭祀、称谓等,一如天子之制。
这一年,王莽五十岁,正是知天命之年。
王莽终于看见了天命。
刘氏宗庙无声地倾圮了。
一座崭新巍峨的王氏宗庙,已然呼之欲出。
这刘姓江山果然就完了吗?
不。有人不相信。
于是,在刘氏宗庙坍塌的废墟上,便相继有人揭竿而起。
王莽“居摄”第一年,不愿坐以待毙的宗室子弟、安众侯刘崇率先举事。可是他势单力孤,仅率随从百余人进攻宛县,旋即兵败身亡。
第二年,同情刘氏的东郡太守翟义联络严乡侯刘信、其弟武平侯刘璜、其子东平王刘匡等人起兵讨伐王莽。翟义立刘信为天子,自任大司马、柱天大将军,随后发布讨莽檄文:“莽鸩杀孝平皇帝,摄天子位,欲绝汉室。今天子已立,共行天罚!”
翟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义军人数很快发展到十多万人。
一时举国震惊。
王莽顿时寝食难安。老太后听到叛乱的消息,冷笑着对左右说:“人心不相远啊,我虽是妇人,也知道王莽终有这玩火自焚的一天。”
王莽当即派遣孙建、王邑等人出兵平叛。
长安的精锐部队倾巢而出,京师防卫顿时空虚。于是长安附近的二十三个县接连发生叛乱。其中,槐里县人赵朋、霍鸿迅速纠集了十几万人,大军直逼长安。
站在未央宫中的王莽,看见叛乱的烽火瞬间映红了未央宫前殿的天空。
王莽一边仓促布置防务,一边抱着孺子婴在郊庙中日夜祝祷。惶悚之情溢于言表。群臣赶紧安慰他说:“不遭此变,不彰圣德!”
十二月,翟义在圉县被王邑击溃。次年春,王邑又回师剿灭了赵朋、霍鸿。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