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的权杖——中国历史上的权谋与政变》
第24节

作者: 王者觉仁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二、改革土地与奴隶制度。
  由于汉朝是土地私有制,因此到了西汉末年,土地兼并、贫富不均的现象非常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于是,王莽便依据他所憧憬的古代井田制进行改革。将土地收归国有,不许私人买卖,然后依照井田制将土地重新分配。
  另外,奴隶虽仍私属,但禁止象货物一样自由买卖。
  三、改革经济与货币制度。
  在经济领域,王莽兴办了六种国营事业,称为“六筦”。亦即将盐、铁、酒、矿藏开采、货币铸造等五种产业的经营管理权收归国有,第六种叫“五均赊贷”。所谓“五均赊贷”,即:平抑物价、政府放贷、征收所得税、征收荒地税、惩罚无业游民。
  而无论是“六筦”还是“五均”,王莽的依据都是古代经典《周礼》和《乐语》。

  另外就是币制改革。汉朝所通用的货币叫“五铢钱”。王莽摄政之初,即附会经义,说《周书》上讲“钱有子母”,于是加造重十二铢的大钱与五铢钱并行。称帝之后,又将大小钱一律废止,发行了金、银、贝、泉、布等五物六名二十八品的货币。至元凤元年,又改做货布货泉。前后不到十年,货币制度改变三次,名目多达数十种。
  王莽忘情地缔造着他的乌托邦。
  可他断然没有想到,自己的锐意进取与励精图治,最终换来的却是经济崩溃和民不聊生。
  王莽到底错在哪呢?
  首先我们来看官制改革。

  王莽的所谓官制改革根本不是从内在制度上改进,而纯粹是在表面形式上花样翻新。并且朝令夕改、更易无常。因此,改制的结果只是徒然增加行政上的麻烦而已。某个郡的名称在一年之间变更达五次之多,最后又变回原来的名字。不但老百姓被搞得一愣一愣的,连政府自己都稀里糊涂。朝廷每次下诏书,都不得不在新名称之后,附注一串旧名称。其结果是错误百出,行政效率大为降低,官民牢骚满腹。

  其次是土地与奴隶制度的改革。从初衷来看,它们本是无可厚非的。把土地私有改为公有,目的是抑制兼并,消除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而禁止奴隶买卖,也是保障与尊重人权的表现。问题出在王莽太过于理想化了。自秦以后,土地与奴隶的自由买卖已经实行了一百多年,要在短时间内令行禁止谈何容易?无奈王莽又急于求成,法令严苛,致使民间因田宅奴婢买卖而获罪者不计其数。此项改革勉强推行了四年,最后终因阻力太大而一朝废止。

  再来看经济领域“六筦”、“五均”的改革。这本是一项好政策,执行得好足以富国利民。只可惜王莽所用非人。主持其事的是一批贪官和奸商,他们相互勾结,上下其手,利用百姓对新法的无知徇私舞弊、巧取豪夺,致使民怨沸腾,经济秩序一片混乱。
  最后,在所有的改革中,币制改革当属最荒唐的一项。试想,几十种名目的货币捏在手上,先别说使用不便,是否认得清楚都成问题。改来改去的结果只是令百姓头昏眼花、无所适从,因而几乎每一次改制都有无数人破产和失业。
  币制改革的最终结果是:朝廷发放的货币层出不穷、漫天飞舞,而民间却哀鸿遍野、饿莩载道……
  王莽并非昏君。
  从某个角度来看,他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勤政的好皇帝。

  譬如,当整个帝国都在黑夜中沉沉入睡的时候,惟有未央宫中一灯如豆,从黄昏燃到天明。
  譬如,当近侍的宦官和宫女们都站在旁边打盹垂涎的时候,双眼红肿的皇帝却仍然不知疲倦地扑在案上批阅层层叠叠的奏章……
  为了那近在咫尺又仿佛遥不可及的美丽乌托邦,王莽驾驭着他的帝国日夜不停地朝前奔驰。
  然而,疲惫不堪的帝国马车早已悄然脱离他的缰绳,正向不远处的深渊滑落。
  王莽看不到。
  或许看到了,他也不愿相信。

  天凤四年,荆州人王匡、王凤等人率众啸聚湖北绿林山,点燃了灭莽的第一把烽火。人称“绿林军”。
  天凤五年,琅琊人樊崇、逄安等人聚众起事。凡与官兵做战时皆涂红眉毛。人称“赤眉军”。
  地皇二年,青州、徐州、荆州等地发生大规模蝗灾。蝗虫过境,遮天蔽日。当地百姓颗粒无收,数十万灾民源源不断地涌入关中,沿途倒毙者不计其数,致使饥民人人相食。
  地皇三年,汉宗室刘縯、刘秀兄弟在南阳起兵,拥立刘玄为帝,改元更始,署置百官,扬起兴汉灭莽的旗帜。
  整个天下叛乱蜂起的奏报象雪片般飞进了未央宫。
  王莽从如山的卷宗中抬起头来。
  他一贯坚定而自信的目光中终于闪过一丝惶惑。

  我为了天下苍生的福祉而废寝忘食,为了帝国美好的明天而通宵达旦,你们为什么还要造反呢!?
  回答他的是一片扑面而来的厮杀和呐喊。
  刹那间,王莽看见未央宫中的灯火在铺天盖地的喊杀声中颤栗不止。
  王莽想起了五十年前的一盏灯火。
  当年的书生王莽寒窗苦读中的那一盏灯火,不也是微弱而暗淡的吗?可最终它却把自己燃烧成了一颗普照万民的太阳!

  于是,王莽仿佛又看见了自己年轻时的梦想。
  于是他说:我不相信!
  地皇四年,王莽把自己早已斑白的须发全部染黑。
  他要让时光倒流,一切重来。
  这一年,王莽站在铜镜前顾影自盼。他身边站着一个霞帔凤冠的年轻女子。
  那是他刚刚册立的皇后。

  可史书其实并不承认“地皇四年”。
  更准确地说,历史把这一年叫做“更始元年”。
  这一年秋天,王莽派出的四十二万大军在河南昆阳与刘秀会战,结果全军覆没。
  王莽的军队伏尸百里,河水为之雍塞不流。
  噩耗传来,王莽率领臣子们来到长安的南郊,仰望苍天,痛哭流涕。
  他向苍天一声一声地哭诉他接受符命的始末。
  就仿佛一个被上帝遗忘在人间的孤儿,又象是被负心汉抛弃的怨妇。王莽向苍天发出痛切的呼告:“巍巍皇天啊!您既然授天命予臣莽,为何不殄灭遍及天下的叛贼呢!?倘若臣莽果真违背了天意,那就祈求您降下雷霆之怒吧!将臣莽诛杀!”

  苍天无语。
  最后,声嘶力竭的王莽依然长久地伏跪在天地之间。
  他的身后是一片秋日的萧瑟与苍凉。
  在天子的号哭声中,谁都知道天命已丧。
  可仍旧还是有很多人争先恐后地簇拥到皇帝身边,怀着仿佛比他更为沉痛的心情嚎啕大哭。那几天,长安城外哭声震天,日夜不绝。
  一艘行将灭顶的沉船,在葬身海底前的最后一刻,还有很多乘客去贿赂船长,企求得到一个头等舱的座位。

  这似乎很奇怪。
  可也并不奇怪。反正大新帝国这艘豪华巨轮,有的是头等舱的座位。所以那些日子里哭得最为悲伤的人,都被王莽任命为郎官。
  一夜之间,长安城遍地郎官。据《汉书》记载,多达五千余人。
  是年秋,更始皇帝刘玄由宛城向西攻入武关,一路势如破竹,大军直抵长安。
  一时,京师内外暴动四起。长安城陷入一片空前的大混乱。
  此刻,长安监狱中的那些囚徒纷纷涌到狭小的囚窗前,激动不已地望着外面的冲天火光。

  那是自由的火光。
  他们迫切期待着沉重的牢门被轰然砸开的一刻。
  不久,牢门果然打开了,走进来的却是皇帝王莽。
  囚徒们身上的镣铐枷锁忽然间都被卸了下来,一把把锃亮锋利的兵器交到了他们手上。
  王莽高高地端起一碗猪血。囚徒们听见苍老的皇帝用尽他最后的威严和力量向他们宣布:朕赦免你们的罪,赐给你们自由!如果你们不为大新帝国效忠尽力,鬼神将不会饶恕你们!”
  王莽宣誓之后,将碗里的猪血一饮而尽。

  囚徒们三三两两地端起了碗。
  皇帝的誓言在空洞的牢房里回荡。
  随后,将军史谌便率领着这支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开出长安监狱。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