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数日,王硕率军出城的消息封锁异常严密,几乎无人察觉。这天,同文书苑西门华正与伍算商议,商议伍算“功成名就”之后的打算:
“伍算,此番战船打造完毕,何时动身离去啊。”
“老夫算来,快则半年,迟则一年。晋王总得见识了战船厉害,方能放老夫归去不是嘛。”
“是啊,晋王新立水军,战船战力几何尚不可知,倘若战船不坚,晋王非拿你伍算问罪。”
听闻此言,伍算却大笑:
“呵哈哈……”
西门华不解:
“何故发笑啊?”
“老夫之船,即便漏水亦不会沉,仅此一点,老夫也将名闻天下。”
“哦,莫非有何玄机?”
“不可说也,不可说也。晋国水军虽弱,但怎奈老夫战船无敌于天下,只要操持得当,足抵十万水师精兵。”
伍算自信满满,只要用他的战船,就是晋国水军再不济,也能掀翻咸国水军。
二人喝酒吃肉之际,院外书匠悄然而来:
“执院大人,质子府何管事求见。”
“哦,此事老夫怎给忘了。快,速速请其前来。”
“诺!”
书匠转身而去,西门华与伍算又道:
“不知伍算大师设计成否,何宽此来莫非另有他事?”
“难说,最近几日老夫似乎未见王硕巡城,难道已经走了不成?”
伍算有所料,少时片刻何宽来到内院:
“老朽见过二位。”
“何管事免礼,可是为你家殿下而来?”西门华道。
“正是,最近几日不见世子踪迹,且听说城府司马已不在府内,老朽担心世子是否看到书信随军而去。”
此时伍算接过话说:
“依老夫之见,极有可能。军机事关重大,即便公子燕、王硕已然离去,晋王亦不会告知质子府,势必拖至战事爆发,晋王方才能告知于我等,如此一来,便看此子命数如何了。”
“既如此,我家世子可有生机。”何宽焦急追问。
“有,公子燕乃随军郎中,且身怀武艺,倘若置于大营之内,生机甚多。不过老夫以为,应即刻休书一封告知塞骞,塞骞现在孙国,一时难有消息,倘若公子燕走脱,仍需御客接应,方能逃出生天。”
伍算料定,百里燕如果遵从计划,就一定会出逃,而且应该从边境地区出逃,这样一来,被晋国抓住的机会小得多。但是流落异地,必须得有人帮一把,塞骞和分散各地的御客,恰好此事能帮得上。
不过伍算绝没料到,他让何宽密函一封藏于袖口之内,最终却落到王硕手中,如今百里燕随军出征,伍算认定已经依计行事,种种巧合纠缠一起,为此后事态发展,埋下了巨大变数。
百里燕随军出征,沿途陆续有骑兵归建,少则五百,多则一两千,所有骑兵都备有两匹战马,也就是说,一个人轮换骑两匹战马。
如果只有一匹马,几千几万人的列队骑兵走驰道,大队常行军日行八九十里(这里两里,以宋尺为准,约为0.9公里,八十里约三十六公里),快些能达到一百二、一百三十里一日,强袭能走一百五十六十里,但连续强袭数日乃至十数日,马会受伤掉膘,一两月都恢复不了,严重的马会跑死。【注解1】
如果是两匹马轮流换乘,中间不休息,都是马上吃喝拉撒,一天常行军则至少两百多里。而后连续行军五天,修整半天,而后再上路,如此循环往复,从平汤城前往咸国边境单骑常行军需要一月,如今不到二十日便抵达北军大营,如果是强行军,应该十五天就能抵达。
【注解1】:关于行军速度,大致分三种情况,一是驰道,二是普通道路,三是非道路的野外机动。非道路野外机动又分平原、草原、丘陵、农田、山林等等。骑兵结队走驰道,无法像在广大草原、平原上大队展开集群奔袭,因此速度受到很大制约。如果是小队走驰道行径,自然可以快速奔袭。
同时受到马匹喂料和休整宿营的耗时影响,每天的行径速度是相当有限的。《三国演义》中一日奔袭三百里,首先需要明确一个问题,是罗贯中在明朝写东汉末年的事,罗贯中是不知道三国时期汉朝肚量衡的,其次明朝的一里与今日相当略少,三百里大致为一百四十五公里,现如今最好的阿拉伯马,耐力赛也泡不到一百四十五公里,九十年代解放军马匹测试,中国本土马匹每天急速奔袭,最快也就八十公里是个极限。
明朝时期的中原马种已经严重退化,一匹马不换马情况下,难以达到每天两百里的速度。所以八百里加急,都是马匹接力,一匹马跑死了也跑不到。
尽管马匹充沛,但受制于装具、兵器以及农业产力落后,当下的职业骑兵其实并不多,多数的骑兵其实是步兵骑普通马,职业骑兵骑好马。
因此许多骑兵更多是以马匹做载具,从事机动转场,达到快速机动运兵的目的。
步军大队开进,不比一两个人,或是几十个人走路,行军是几千人数万人行路,随行大量辎重装备,每日都要扎营休整,埋锅造饭,常行军日行三四十里,快些五十里,小队日行七八十里,已是极快。【注1】
步兵由于是连续十数日乃至几十日连续行军,暴走太猛有损后续行军的耐力,增加伤兵、疫病,并在抵达前线后需要长期修整。
而骑兵至少八九十里,于是骑兵在当下的意义有些变味,这或许也是骑兵的战术和装具始终得不到重视和发展的原因之一。
当然,必要时步军骑马充当轻骑兵也能投入战斗,这就得看将帅的决断和战场情况而定。但如若判断失误而处置不当,步兵骑马遭遇敌方职业轻骑兵,必然是一场大败。
晋国如此大的南北跨度,让百里燕相信,目前已知的世界版图,会比预想的更大。
从平汤城直线向北抵达北海之滨,骑兵常行军一人一马要一月多,从平汤城向南一人一马常行军抵达晋宋两国边境需要十多天,这意味着从晋国最南部边境,到北部北海,骑兵常行军慢悠悠的走需要五十天左右,步兵走路需要两到三个月。
如果是驿站走驰道,每驿换马不换人,一天最快也就四百多里飞报,从南到北也得七八天,而且得是直线距离,事实上即便是驰道、官道,也不是直的,这意味着从最北面的海边,至最南面的边境,即便是飞报急递,也得十天,甚至更长一些,而平汤城,正好位于两者的中间。
以骑兵大队行军速度一天六十公里计算,五十天就要三千公里,光晋国的国土面积便有这般辽阔,其他大国又是何等巨大,也难怪这么多年没有几个朝代一统版图,版图的巨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通信和军需损耗,难以持久维持庞大版图的统治。
王硕军沿途收拢骑兵六万余,多于预计的四万,除了各地驻扎的正规军员之外,还有“募民军”,一种自发组织的义勇军。实际上是正规军中的兄弟亲朋,发动的义军乡勇。
当下列国军制大致将军队成份分为七大类,除募民军,其余皆为征兵制。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