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在殿门外听到声音,抬腿就要往里进,高公公伸手拦了一下,小声嘱咐:“进去先拜太上皇,知道了么?”
“啊!多谢公公。”李牧应了一声,跟着小太监进到了殿中。李弼已经给他讲过觐见的规矩了,但是李牧因为有点紧张,给忘得差不多了,脑袋里能想起来的都是电视剧里的那一套,情急之下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往地下一跪一趴,口中高呼:“太上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
喊完了没人应声,他也不敢抬头,拿眼睛的余光乱瞄,左边一个人,右边俩人,前面看不到,李世民不在吗?
殿中君臣不是没人应声,而是有点愣神儿。万岁这个称呼,虽然古已有之,但通常都是拿来形容神明,对人并不常用。而‘万万岁’这个称呼,却是前无古人,在李牧喊出这一声之前,没人这么喊过。古人敬畏神明,万岁已然是把人比作神明了,万万岁岂不是超越了神明?唐时风气可不比明清,皇帝也没那么厚脸皮,听到李牧如此称呼,李渊也好,李世民也罢,感觉到的不是愉悦,而是有些尴尬,所以才半天没人应声。
李世民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万万岁,轻咳了一声,道:“你就是李牧?”
“啊,草民李牧!”
“起来答话。”
李牧依言起身,李世民端详了他一下,本以为能说出这么露骨的马屁的人,会是一个面目奸猾之人,但见李牧眉目清秀,眼神清澈,与奸滑并不搭边,心中便有了好奇,问道:“因何称呼朕与太上皇为万万岁?你不知此言乃是类比神明之语么?”
李牧心里一沉,敢情这是拍到了马蹄子上了,电视剧误我啊!赶紧往回找补,道:“陛下容禀,此乃草民肺腑之言。草民生在边城马邑,刚刚出生,父亲便战死疆场,此种遭遇非我一人。突厥人每年劫掠,边城百姓苦不堪言,日夜期盼天兵来到。此番陛下平定突厥,让边城百姓不再受劫掠兵戈之苦,在边城百姓心中,陛下已与神明无异了。”
话说完了,李牧心里也一阵翻腾,上次这么违心的拍马屁还是前世对待乙方的客户的时候。不过想到来到唐朝第一拍送给了李世民,也算对得起这套活儿了,这样想想,心里便也释然了。
这样一番答对,正戳中了李世民的心思,身为帝王富有四海,权、利,其实都不是他最在意的东西,唯有这民心,名声,才真正能打动他。李牧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这‘万万岁’的称呼,李世民便借坡下驴,默认了,再看李牧的眼神,也亲和了许多。
“听说你诛杀义成公主,拿到了传国玉玺,传国玉玺现在何处?”
“在这里。”李牧忙解开衣袍,此时也不会有人说他殿前失仪,李牧把锦盒掏出来,高公公接过去,交给了李世民,李世民没有打开,直接放在了李渊面前:“父皇,您先看看。”
李渊把锦盒打开,把传国玉玺拿出来仔细看了看,微微点头。李渊本是隋朝贵戚,和隋炀帝杨广是表兄弟,传国玉玺李渊是亲眼见过的,是真是假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李世民见李渊鉴定为真,便对传国玉玺的真假再无怀疑,看向李牧,含笑道:“早前我便收到过卫国公的折子,提及过一名逃营送信的义士,此人便是你么?”
“回禀陛下,是草民所为。”李牧道:“陛下,此事虽是草民做的,但义士之名愧不敢当。当时情景,草民实是因为惦记家中老母,已经存了逃营的心思,并非是只为送信而逃营。因此,这个功劳,草民不敢领。”
这一路上,李牧已经想好了,不能什么功劳都讨赏,这样会令人反感。万一李世民只赏了小功,却对传国玉玺这个大功不赏,那岂不亏大发了。所以李牧的套路是先辞小功,不要赏,反正传国玉玺是我找到的,这个功劳总抹不掉吧。而且李世民又不是傻子,前面的小功算不算功,他心里能没数么,做出一副实在的样子,赢得好感,该得的一点都不会少,也许还会多,反之就算这次都赏给你了,以后不待见你了也是亏。
第66章 议功封侯(2)
李世民露出赞许之色,道:“茂公说你品性纯良,朕还不尽信,如今一见,果真如此。但也不必过谦,有功就是要赏,房相,你来说说,此功当如何赏赐?”
房玄龄道:“李牧及时报信,足有扭转战局之效,若论赏赐么,依臣看来,封男爵,赏万金,赐田二十顷。”
“好!就依卿所言。封李牧开国县男,赏万金,于灞水之东择良田丈量二十顷。”
“谢陛下隆恩。”李牧心里叫苦,这小算盘也没打成啊,怎么就封了男爵呢?老子的侯爵就这么没了?聊以安慰的是还赏了‘万金’和田地,唉,罢了罢了,这样也不错了。心里虽然诸多想法,但是脸上却一派感激涕零,李世民见了,心中更加满意,接着道:“朕再问你,三杯倒,可是你所酿造?”
还有?李牧心里一喜,赶紧答道:“回禀陛下,草民的丈人祖传酿酒,草民多少也懂得一些。在被俘于突厥大营时,草民被安排当了厨子,曾见过突厥人酿三勒浆。三杯倒的酿法,正是草民结合了两种酿造法合而为一,试验出来的。它的具体工序是先……”
李牧作势要把酿造方法说出来,但他怎么可能真说出来,无非是博得一个实在的印象罢了。果然,他刚要说出来,就被李世民打断了:“朕不是问你秘法,这些就不用说了。还有,你已有爵位,不可再自称草民。”
“臣……知道了。”
“那日我招酿酒之人入长安,你本已启程,因何回返?又因何独自留下?”李世民目光灼灼地看着李牧,加重了声音问道:“可是为了传国玉玺之功?”
李牧急忙答道:“回禀陛下,臣当时会走,是因李思文告知臣,陛下下旨点名酿酒之人入长安伺候太上皇。加之当时发现了萧皇后与杨正道二人,正好要送往长安,就一道启程了。半路上臣听闻定襄城有难,臣与李思文意气相投,如兄弟一般,当时没有什么想法,就是觉得不能如此一走了之,若臣不知道也就罢了,既然知道了,就一定要一起面对。况且当时臣暂代定襄县丞一职,招纳流民之事也有参与,很多承诺都是臣与李思文一道向流民保证的。臣之前也说过,边城百姓饱受突厥劫掠之苦,臣与这些流民一样,都是边城百姓,只是侥幸未变成流民而已,故此能体会他们的感受,若问臣为何回返,臣现在想来,大概是义气与责任这两个原因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