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悲情的皇朝,一个让无数人哀叹的朝代》
第58节

作者: 吴名之
收藏本书TXT下载

  张启阳毫不犹豫的收下了袁家的请柬,从顾家出来之后立刻来到袁家,准备把刚刚卖给顾家的那些军中职务再卖一次。
  对于这些卖官鬻爵的豪门大族而言,朝廷的官职就是他们赚钱的“货物”,掏钱买官职也是最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张启阳这种“一货两卖”的做法,却严重破坏了规则,简直不能容忍,一旦查觉,必然会有极其严重的后果。
  张启阳却一点都不害怕,丝毫也不担心会招致这些豪门大族的打压和报复。
  第二日凌晨,天还没有完全放亮,起了个绝早的张启阳就进宫去了。
  太子殿下谦恭有礼,对张启阳这个“武师傅”相当尊重。
  在整整一个时辰的讲述当中,一直执礼甚恭,反而是那几个在一边儿旁听的侍讲学士,也就是太子的正式老师显得有些不忿。
  这四个侍讲学士可以算是太子殿下的“班主任”,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认真负责,毕竟这是他们最主要的工作嘛。

  而且太子殿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生,而是国之储君,以后是要登基称帝君临四方的,若是学业有了丝毫偏差,太子师就是千古罪人,肯定要被万世唾骂的。
  偏偏他们对张启阳这个武师傅讲述的内容很不以为然,几次三番的打断张启阳的正常授课,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意见:“张侍讲,天下者,兵强马壮者得之,这话似有不妥吧?”
  “哪里不妥了?”
  “有道者居天下,无道者失天下。圣人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一味强调武力征伐,岂不是入了歧途?”
  这几个迂腐的书呆子,就这么点见识还有脸做太子师?
  张启阳毫不客气的反问了一句:“当年赵宋与蒙元之间,哪个有道哪个无道?”
  说起历史,这些个侍讲学士们全都是行家,一个个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开始了老掉牙的长篇大论:“赵宋厚待天下有文之士,垂国三百载,又居华夏正统,当然是有道的了。”
  “蒙元强分天下四等,视民如猪狗,自然无道之极。”

  “既然如此,有道的赵宋就应该轻而易举的大败无道的蒙元,为何事实却恰恰相反?”
  “那是因为……那是因为……”几个侍讲学士支支吾吾说了好半天,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最后只能用“天子有道,奸臣蒙蔽”的老套说法来敷衍:“赵宋天子肯定是有道明君,只是受了奸臣蒙蔽,这才失了天下。直至崖山最后时刻,尚有几十万民众相随,可见赵宋民心未失。”
  “那几十万军民在崖山是什么样的下场?诸位不会不知道吧?民心敌得过蒙元的刀子吗?”
  “这……”
  “既然你说赵宋深得民心,而蒙元大失民心,那我朝太祖洪武高皇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之后,就应当把这三万里河山交给赵宋的子孙,却为何太祖皇帝没有那么做?”

  “我太祖洪武皇帝百般血战才得来的江山,那赵宋子孙无尺寸之功,凭什么把江山交给他们?”
  “这不正是要我要说的嘛!”张启阳笑道:“我太祖洪武皇帝兵强马壮才能驱逐蒙元建立功业,而那赵氏子孙没有一兵一卒,当然也就得不了这天下。可见得民心的赵宋不如兵马强壮的太祖洪武皇帝,这没有错吧?”
  “你……你竟敢指摘我朝太祖皇帝,你……你是何居心……”
  “咱们这不是在讲课嘛,别给我扣大帽子,我也没有给太祖皇帝脸上抹黑的意思,只不过是就事论事而已。”
  “谬论,谬论,一派胡言。”

  “我讲的这些个东西到底有没有道理,我自己说了不算,你们说了也不算。”张启阳笑着说道:“只有斑斑青史才能验证我说的这一切,各位都是熟读经史的大儒,应该知道太平盛世不是圣人的大义微言讲出来的,而是依靠铁血兵马打出来的。
  若是凭借大义微言就能平定四方的话,孔圣人早就开国立朝了,又何至于游走四方?”
  “你……你这狂悖之徒,竟然如此编排至圣先师,真……真真的是岂有此理……”
  这几个老侍讲已经被张启阳的“歪理邪说”气了个半死,却又一时反驳不得,只能做痛哭流体状对太子说道:“殿下切勿相信此人之言,切勿相信呐,连一个字都不能信!”
  “连孔圣人都有兼容包蓄海南百川的涵养,你们这几个圣人门徒却听不得其他说法,只是死抱着一本《论语》不肯放手,儒门的胸襟气度还要不要了?”
  “你……”
  这一堂课程,谁不也知道太子殿下到底有没有学到些知识,但却知道张启阳和那四位饱学的侍讲学士吵了个天翻地覆。
  自此张启阳有课时便到皇宫给太子殿下上上课,没事的时候就到处瞎晃悠,日子一天比一天舒坦。
  这天张启阳给太子上完一节课后出宫,上了马车,回小吴庄穿过城门时听到外面混杂着很多声音,却多是哀嚎。
  “行行好,给点吧!”
  “好饿啊!”
  张启阳掀开车帘,只见城外或站,或躺着许多乞讨的人。一个个骨瘦如柴,皮包骨头,根本不成人形。

  张启阳突然想起了不久前一次去车马行看三个小丫头时,金丝雀对他说的话“伯爷,如今车马行的生意是越来越差了,自从两个多月之前张大贼在湖广建国称王以来,长途贩运的生意基本就没得做了。李闯又回兵山陕,和官军打的天昏地暗,西边的路也算是绝了。
  张献忠在南边打,李闯在西边闹,北边就是虎视眈眈的清国人,时局乱成了一锅粥,车马行早已没有什么生意可做了。”
  当时张启阳还满不在乎,现在想起来是自己有些失算了,看来如今已是大明最后的日子了,这突然多出的流民就是最好的征兆。不过自己那大哥居然这么快就称王了,不愧是张献忠,就是牛。
  一番感叹后,催促车夫加快速度往小吴庄赶去。
  回到小吴庄,张启阳却没有像往日里那样继续锻炼,也没有去往打谷场去看民兵操演,而是直接打道回府,把管家张富贵唤了过来:“仓里还有多少粮米?”
  “回伯爷,仓里共有粳米两千二百石,谷子五千六百石,黑豆更是充盈,还有些去年的陈粮。”自从崇祯皇帝封了自己一个毅勇伯的爵位后,张启阳就没让人叫过自己小公爷,毕竟自己不是真的,这小公爷的称呼听起来有些怪怪的。
  “能够用到什么时候?”
  “家里用的,算上民兵们的,可以用到明年新粮下来,伯爷不必担心。”
  照眼前的消耗,储存的粮食已经算是够用了,但张启阳还是下达了一个让管家有点无法理解的命令:“再收些粮食吧。”
  储存的粮食明明够用,为什么还要收买?
  张启阳给出的解释是:“我看今年的这个天气,明年的旱情一定持续,到时候粮价还是看涨,不如早早收购一些,免得到时候花冤枉钱。”
  张启阳说的有些道理,却又似是而非:粮食不是耐久物资,若是存放的太久一定会有损耗,而且陈粮本身就会贬值很多。等到明年的新粮下来,储存的陈粮根本就卖不出好价钱,仔细算经济账的话,现在就囤积粮食并没有多大的利益,而且相当的麻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