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壮阔的大时代》
第8节

作者: 汪公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嗯,虽然盗墓流也是拾人牙慧,但在1968年的香港,却没有人提出过,或者撰写过这类盗墓的小说。
  严格来说,霍耀文如果现在写了,那么他就是盗墓祖师第一人!
  呵呵,说了这么多,都没有抓住霍耀文不写仙侠玄幻的重点。
  霍耀文为什么不写仙侠或者玄幻,主要的根源所在,那就是他的文笔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对于打斗场面的描写十分的薄弱。
  霍耀文的文笔倾向于人物描绘和讲故事,他能够细腻的活灵活现的描写出一个能够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也能够撰写出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徐徐道来的故事情节。
  唯独对打斗场面的描写太过薄弱。
  这也是为什么前世霍耀文写的几本玄幻小说都扑街的原因之一,他太不擅长描写那些天马行空,翻山倒海的战斗场面了。
  人贵有自知之明,霍耀文就有这个自知之明。
  与其靠创意来写书,倒不如避开自己不擅长的,撰写自己擅长的内容,着重刻画好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只有好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才能够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读了一遍还想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这才是一篇好的小说,好的故事。

  《鬼吹灯--盗墓笔记》
  霍耀文除了参考了后世盗墓题材公认的流派以及一些独特的盗墓工具外,基本上全都是原创的内容,想抄也记不住,而且时代不匹配。
  后世的盗墓小说大部分写的都是80年代的盗墓故事,现在却是1968年的香港,要写的话,肯定要贴合这个时代的特色。
  而且霍耀文在写这本盗墓小说的时候,还特意去香港大学图书馆,和香港大会堂内公共图书馆借阅了一些杂文和民国传记,来加深这本书的真实性。
  所以当霍耀文向马如龙梗概出自己心中的盗墓故事后,马如龙眼前一亮,他虽然不懂如何去辨别一个文章的好与坏,但他也不是个文盲,闲暇无聊的时候也看过金镛等人撰写的武侠小说,偶尔也曾幻想自己成为古代的侠客。
  最基本的文章好看与否的辨别能力,马如龙肯定是有的,所以在听到霍耀文讲述的这段有关自古相传的盗墓流派,和其中引人入胜的盗墓情节,那些从未看过也从未听过的、各种稀奇古怪用来挖掘王孙贵族坟墓的盗墓工具,让他心里痒痒的。

  听到最后,马如龙忍不住问道:“粽子到底是什么?”
  霍耀文回答道:“粽子分很多种,不过可以统称为僵尸。”
  “能说的详细一点吗?”马如龙皱皱眉,他还是弄不明白僵尸是什么。
  霍耀文清楚现在还没有林正英的僵尸片,所以本想简单的讲一下僵尸的意思,但转念一想,把后世那个经常弹出来的广告语给讲了出来,

  “僵尸是集天地怨气晦气而生,不老不死不灭,被天地人三界摒弃在众生六道之外。”
  光听到不老不死不灭这三个词,就让马如龙感觉这僵尸一定是个狠角色,更别提什么被天地人三界给摒弃在众生六道之外了。
  如此,马如龙一想到刚刚霍耀文说到男主角霍英雄盗墓到一半遇到大粽子,却没了下文,这心里就跟猫爪子挠一样,痒痒的。
  再次忍不住问道:“霍生,那霍英雄遇到大粽子后怎么解决?”
  “这个我还没想好,实在抱歉马总编,平日里闲暇的时间不是很多。”霍耀文摇摇头,故作遗憾。
  实际上让霍耀文一口气把盗墓故事说完都行,看的套路多了,随便讲讲都能吸引这个时代没有看过此类文的人目光和耳朵。

  但现在讲那么多没意义,还是先商量商量稿费的问题再说,再加上霍耀文看马如龙听的兴起,特意留个悬念吊着对方。
  马如龙不疑有他,毕竟文章创作是需要时间的,忍不住叹了口气道:“太可惜了,真想知道这霍英雄碰到那个大粽子,哦,也就是僵尸该怎么去解决!”
  这不怪马如龙如此作态,毕竟这个时代的娱乐实在是太少太少了,虽然有电影院、电视剧、或者夜总会这些地方,但对马如龙来说都是玩腻的东西了。陡然听到这种引人入胜,又夹杂着各种悬疑和新颖的盗墓故事,自是心中好奇勾起无限的追读欲望。
  霍耀文笑了笑,“马总编要是想尽快看到的话,我回去以后肯定会第一时间把它给写出来的。”
  “那太好了。”马如龙面上笑道:“这么棒的故事,这么引人入胜的盗墓小说,就连我都被吸引住了,我相信只要刊登到报纸上,一定会吸引广大读者的目光。”
  “那马总编的意思系?”

  马如龙面色一沉,思虑了几秒说道:“这样吧霍生,如果方便的话留个电话号码,明天,明天我亲自通知你。”
  “这没问题。”霍耀文清楚此刻《东方报业》新创,马如龙又不是个懂行的人,所以肯定是需要找专业的人士来。
  “我很看好霍生的这本鬼…鬼吹灯盗墓笔记,你放心,这个稿子我们报社一定收的。”
  或许是怕霍耀文另投他家,马如龙也是直接说道。
  霍耀文从《东方报业》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四点多钟了,那毒辣的太阳已经渐渐散去,夕阳西下,正是黄昏当头。

  1968年的香港,还远远没有后世那么的繁华,整洁,高楼林立。反而满大街的都是脏乱差,特别是街道两侧的马路牙边全都是烟头、杂物、碎叶。
  不过如果抛弃这些不去看的话,此时的香港街头倒是另有一番韵味,那繁体字撰写的广告牌密密麻麻的在店铺的上面悬挂着,路上行人匆匆而过,几个小孩子蹲在街边看着手上的公仔书,颇有一种来到了80年代香港电影里的感觉。
  一边走,霍耀文一边想着为《东方报业》撰稿的事情。
  当下《东方报业》还只是初创,影响力肯定是不及《明报》《大公报》等成名已久的报纸的,可是霍耀文了解未来《东方报业》不仅销量上超过了《明报》和《大公报》,更是成为第一个连续29年全港销量第一的报纸。

  这些是《东方报业》后来的成就,霍耀文虽然知道,但也不会把目光放的那么长远,他现在投稿到马如龙哪里,看重的不是《东方报业》的未来,而是看重当下对方缺少能够提高报纸销量的东西,通俗点讲,霍耀文就是考虑稿费问题。
  现在香港的报纸行业,除非是只刊登一些新闻、马经、狗经这类专精报纸外,基本上多多少少都会邀请一些文人名家为报社撰稿,从小说到散文,题材不限。
  只要小说或者文章的内容,能够吸引到读者,吸引到普通民众购买报纸,那就行了。
  不过这也不是完全绝对的事情,报纸不是书籍,它的作用更多的是为人们提供时事资讯,新闻要点。
  为什么《明报》成立不到9年的时间,就能够超越《大公报》《香港文汇报》这些成立二十多年的报纸,成为长期霸占全港报业销量的前三名?
  除了副刊的名家专栏以外,更多的是《明报》自身的定位问题。

  1959年,金镛跟好友沈宝新合作,共同出资成立了《明报》。创刊初期,沈宝新管营业,金镛则是负责总编事务,那时候每日出版一张对开报,也就是对折一次的报纸,共四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