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继续听着程璧道:“一时间浙东之地烽火连连,只是各路义军各自为战,互不统属,好在有不少官员逃入浙东,意识到急需要推举一人为抗清盟主。原尚书张国维和在籍官员陈函辉、宋之普等人商议,决定迎一宗藩出任监国,以抗清兵。当时浙东诸王,只有逃到台州的鲁王没有投清,随成为浙东义军拥立的唯一人选。当时局面混乱,浙东义军并不知道,唐王已经在福建登基,于是张国维等人迎鲁王殿下入绍兴任监国。”
陈明遇等人听后,都十分激动,泪目道:“吾有主矣!”
赵铭却知道,情况依旧不容乐观,他并未特别高兴,而且一个隆武帝,一个鲁监国,天无二日,后面事情还很多。
程璧接着道:“鲁王殿下监国后,浙东的义军各自为战的局面立刻被打破,石浦参将张名振,慈溪县沈宸荃,冯元骝,足海知县朱懋华,奉化知县顾之俊等纷纷拥护,或召集义兵,或提供粮草。另外,潞王降清后,自杭州退至钱塘江岸之南的方国安方总兵,手下还有精兵万余,亦投效鲁王,加浙江防倭总兵王之仁,见剃发令使江南沸腾,感于世受国恩,不忍镇压义军,在钱肃乐和倪懋喜策反下反正,使得鲁王殿下如今有数万精兵,以扫清浙东清兵。”
在江北四镇和武昌左镇降清后,抗清最大的问题,是没了官军,而义军战力不行,守不住地方,只能游击,站不稳脚跟。
现在鲁王手,有方国安和王之仁两支官军,便有机会在浙东站稳脚跟。
听说浙东的情况后,众人都安心了很多,他们原本以为天下都被清军占据,现在看来,南方还有大片土地,在大明手。
“如此说来,浙东已经光复。”阎应元神情也放松了些,他长出一口气,又问道:“那福建朝廷呢?”
程璧道:“福建距离江南较远,只知道陛下已经登基,诏书也到了浙东,黄总兵已经接受了陛下的任命,不过浙东鲁监国那边,大臣们似乎不愿放弃定策之功,担心入隆武朝后不受重用,还没有接旨!”
赵铭眉头皱了起来,“多铎率领十万精锐已经南下,要是闽浙不和,不能同心抗清,那危险了。”
赵铭救出了江阴众人,心十分振奋,他改变了历史,内心倍受鼓舞,可他听了程璧的话,却又心头一沉,才知道要改变并不容易,大势还在朝崩坏的方向发展。
如果不改变,接下来便是唐鲁相争,清军先灭浙东,然后郑芝龙降清,隆武被俘,闽粤失守。
赵铭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事实。
崇祯朝覆灭之后,南明内部最大的隐患,是失去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继承人。
本来面临强敌,内部还纷争不断,几次大好的局面,都因为内斗而崩坏。
从福潞之争,到唐鲁之争,到桂唐之争,是因为谁也不服谁。
按着封建法统轮序,在崇祯自缢后,本该是皇太子即位,可是皇太子没有到南京,大臣便只能根据血统亲疏,来找一位藩王即位。
当时最有资格即位的是福王和桂王,不过桂王远在广西,远离王朝心,况且国不可一日无君,需要早定大统,以定人心,所以时间来不及。
南京诸多臣公理应立福王为皇帝,可是在江南拥有强大势力的东林党,担心福王登基后,清算东林党曾经阻止其父老福王做太子的事情,便捧出了一个潞王来争位,首开统序之争,带坏了风气。
为此东林党不惜污蔑福王,在福王登基后,依然弄出童妃案、北来太子案、大悲案动摇弘光的法统,使得弘光的地位始终不曾牢固,分了天下之心,也使得弘光朝廷的精力被内斗牵制,以至于毫无作为。
本来弘光登基后,明朝最容易重新确立一个心,可惜被自己人给破坏了。
弘光拥有血统优势,是法理的继承人,他在登基后都遭受质疑,那其他血统疏远的藩王更加不用说了。
这种情况使得,任何一个藩王登基,地位都会不稳。
如今,东南之地便是唐、鲁并立,天有二日,国有二主。
虽说隆武登基在前,鲁王监国于后,按法理,鲁王理应退位归藩,使明朝至少在名义实现统一,但无奈隆武帝血统太过疏远,而鲁王朱以海黄袍加身,想要退下也不情愿,况且拥立鲁王的大臣,也不愿放弃“定策”之功,担心入隆武朝后不受重用,便逐渐形成唐鲁之争的局面。
如果隆武帝威望高,或许能压鲁王一头,但是大家都是疏藩,谁也没有绝对优势,而国自古以来,绝不允许国有二主的局面,那唐鲁之间走向对立,便是必然。
改变江阴一城的命运,已经不容易,而要改变唐鲁两大大势力的关系,便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可是如果不做点什么,那局势便会按着原来的方向发展。
唐鲁两藩会因为忙于法统之争,错失清军主力被江南义军牵制,收复失地,招募军队,巩固根基的机会。
届时清军镇压了江南义军,大举南侵,唐鲁都无准备,而因为抱有门户之见,十万清兵南侵浙东,隆武朝廷必不增援,坐看鲁王战败。
最后浙东一失,幡然醒悟的隆武朝廷才知唇亡齿寒,可已经来不及,又被清军击败。
这是原来的轨迹,让赵铭感到气愤,心又有一股无力感。
其实江南义军打了三个多月,鲁王横扫浙东后,完全有能力趁势收复余杭,但是浙兵却止步于钱塘江岸。
赵铭的话让几人心头一凛,此前南京朝廷是因为内讧而亡,要是唐鲁相争,清军又趁机南下,恐怕情况真不容乐观。
毕竟即便唐鲁联合,也未必是清军的对手,要是唐鲁相争,肯定会被清军各个击破。
在座的众人,都不是朝廷大员,明知道多铎将率领十万清兵南下,可是却并没有什么办法来改变。
这时郑森一阵沉吟,忽然开口道:“阎公、陈公,博安,到舟山后,我立刻回福建,劝说我父,看能否影响朝廷,抛弃门户之见。”
陈明遇眼前一亮,沉声道:“郑太师是朝廷重臣,要是大木能说动郑太师,朝廷那边应该没有问题了。”
郑芝龙扶持隆武皇帝,是一桩生意,名字叫做货可居。
想要说服郑芝龙,赵铭觉得希望不大,不过还是点了点头,“大木你回福建,作用确实留在此处,要大一些。”
阎应元显然也赞成,“大木,清军实力不容小觑,我等只是与刘良佐一众叛贼交手,形势便如此艰难,要是奴酋多铎领十万八旗南下,那情势便更加不容乐观。你回到福建后,务必要陈述厉害,达天听!”
郑森点了点头,遂即问道:“森走后,诸位有何打算?”
众人刚出江阴,哪里能有什么打算,阎应元道:“先在舟山安顿下来,等了解局势后,再做打算。”
日期:2019-05-27 07:26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