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应元沉着脸,微微颔首,“但愿天下真如博安之言,如此江阴尚有生机,大事尚有可为。那派一人出城联络吧。”
南京朝廷的迅速崩溃,五十余万明军,在清军面前不堪一击,一个多月的时间,多铎从河南打到南京,彻底摧垮了江南有志之士的信心,他们对局势都感到悲观和绝望,对明朝更是失望透顶。
剃发令一出,江阴、嘉定、昆山等地绅民,都是在绝望,不计后果的自发反清。
因为没有统一的指挥,相互间消息也不通,大家都以为自己是孤军,没想过挽回大局,只是你守江阴,我聚集于嘉定,他坚守昆山,各自守着自己的家乡,以死抗争。
听了阎应元的话,陈明遇这才道:“既然总制决定,当选一熟悉地形,了解江南之人,出城求援。”
赵铭抱拳建议,“不如让大木去请援,他是福建郑总兵的公子,必能请来援兵。”
阎应元承认赵铭的话有道理,做事便不拖泥带水,不过他却摇了摇头,不想放郑森走,“大木已经被委以重任,我觉得有一人,熟悉江南地理,更加适合出城请援。”
阎应元很清楚江阴的情况,他此前认为江阴是个死地,现在听了赵铭的话,同意他的看法,不过他认为,江阴即便能得到援助,也不会是陆地的援助,没有哪支军队,有能力穿越清军控制的江南,来江阴解救他们,只有从长江水路,赶到江阴北面长江,才有一线可能。
因此阎应元不想放郑森走,江阴与郑芝龙素无交情,只有郑森在江阴,郑家水军才有可能来援。
阎应元继续道:“此人叫程璧,虽是一介商贾,但知大义,且对江南地形熟悉,有他出城救援,应无问题。”
陈明遇显然认识程璧,“要是由他出城,此事能成。”
正说着话,一员将领闯了进来,抱拳道:“总制,有满兵进抵城下了!”
堂众人闻语,心里立时一凛。
听闻禀报,阎应元立刻结束议事,带着一群人来到西城。
这时众人站在城楼前,果见一支穿着白甲的满兵,疾驰着进入了刘良佐的营地。
阎应元一拳捶在墙垛,“不好,情况可能会有变化!”
江阴城的乡民,还未完全做好准备,而满兵到来,极有可能是催促刘良佐攻城。
赵铭忽然抬手指着远处,“看那边!”
众人顺着他所指的方向,看向江阴城的南面,只见远处旌旗招展,尘土漫天,大队清军正在过兵。
这些人马,并未在江阴城外驻扎,而是绕过江阴向东进兵。
弘光朝将防御的重点,放在了江北,江北三镇投降,黄得功自杀后,南直没了明军,仅有方国安等几部残军,撤入了浙。
赵铭的地理不太好,可是浙江在南直隶的东南方还是知道的,他指着向东进兵的清兵,问道:“那是什么方向?”
陈明遇道:“常熟、昆山和嘉定!”
昆山之屠,嘉定三屠,赵铭心一凛,不再说话,江南绅民自发的抗清斗争,全面开始了。
阎应元、郑森、陈明遇等人,见赵铭的神情,知道他说的情况出现了。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国,岂无义勇。
“博安,若大的江南,果然不只我们一群人在抗争!”郑森激动了。
陈明遇、书生许用等人纷纷泪目,他们原本都绝望了,而这种绝望,并不只是对局势的绝望,更是对人心的绝望,对大明绝望,对整个天下绝望,认为这个天下不会好了,大部分人已经放弃了抵抗,只剩他们这些人孤独的坚持者。
现在看来,情况并非如他们所想,明朝虽然不可靠,但天下间像他们一样的人,还是有很多的,他们并不孤独,让他们看到了一线希望,这个天下并非没救,还有许多仁人志士抗争着。
“其它地方也起兵抗清了!”许用泪流满面。
沉着脸的阎应元,注视着向东的清军,心也燃起了希望,“若真如此,江阴并非孤城。大家定要守住城池,时局或有转机。”
同一众人的振奋不同,赵铭心里却十分难受,因为他知道,剃发令虽使得江南鼎沸,抗清义师蜂起,但是没有统一的指挥,没有正规官军的支援,大家各自为战,这些义举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很快扬州十日的惨剧,将在江南大地重演,届时人头滚滚,敢于反抗的绅民会被杀光,江南将逐渐在杀戮,臣服在建奴的屠刀下。
这让赵铭内心沉重,不过他看着众人激动、振奋的神情,却没有说出来,只是双拳紧握,内心问着自己,“我能做什么呢?我该怎么做?”
~~~~~~
城池外,清军营地里,刘良佐穿戴整齐,带着一群绿营将领,匆匆出来迎接,可是真满洲已经直接进入大营。
这时一名满脸阴鸷的白甲满将,领着百余名白甲骑兵,望着营大纛而来,绿营兵纷纷往两边闪开,不敢阻拦。
刘良佐远远看见那白甲满将,心头一紧,心立时生出畏惧之感。
在军颇具威严的刘大帅,立刻小跑着迎接来,打了个千儿,“奴才,恭迎贝勒爷。”
来人乃是清贝勒博洛,他是多尔衮的心腹,历史便是他镇压了江南义军,俘虏杭州潞藩,击败浙东鲁监国,攻入福建,杀害明隆武帝朱聿键及诸王世子十余人,最后封为和硕端重亲王,为清初理政三王之一。
一大群绿营将领,纷纷跪下迎接,博洛勒住马缰,战马在刘良佐的身前急停下来。
“刘良佐,你统兵数万,为何连一个小小的县城也攻不下来!”一脸骄狂的博洛,马鞭指着江阴,神色不善。
此时已是六月初,江南天气炎热,多铎押着弘光帝等一众俘虏,带着大批的八旗兵,已经返回北京复命避暑,江南的事情,便都交给了博洛。
多铎大军攻明,一路未遇抵抗,很轻松的占据了江南,这让满洲统治者,开始轻视汉人,认为大局已定,所以之前推了几次,没有成功的剃发令,便再次推行。
多铎发完令后,带着人马北归,留博洛镇守江南,并未预料到,一道剃发令,居然会引起天下的动荡。
在满清统治者看来,明朝都完了,大局已定,却不想柔弱的江南百姓,居然掀起这么大的风浪。
博洛在南京,起初也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直到收到江阴、昆山、嘉定、徽州等地俱反的消息,他才感到一丝不妙。
这其,江阴首先抗命,犹如一面大旗,而刘良佐未能及时,扑灭江阴之火,江阴抗令的消息传出去,鼓舞了其他各州县反清之人,使得江南烽火燎原。
如果刘良佐迅速打下了江阴,将乱民尽数斩杀,震慑住周围的汉人,局势不会发展到令他头疼的地步。
因此博洛对于刘良佐十分不满,恼怒得恨不得一鞭子抽下去。
刘良佐内心惶恐,忙解释道:“贝勒爷,城内应回信,这两日便会献城,奴才一定会拿下江阴城。”
博洛皱着眉头,沉声道:“既然有内应,里应外合之下,破城何其容易,还需再等吗?”
在博洛看来,一个小县城,城内没有兵马,不过是一群乱民,并且还有内应,大军只需冲一次,加内应配合,城池破了,他不明白刘良佐再等什么。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