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大的锻锤重两百五十斤,冲程三尺,每秒落锤几十次;三个小的重八十斤,冲程二尺,每秒落锤数百次。大锻锤用于粗加工,小锻锤则是精加工——实际也精不到哪儿去,毕竟仍是锤子敲,说到底,水力锻锤的加工技术,和铁匠们一锤一锤敲打,实质没有区别,仅仅是效率提高。
可惜,现在的技术条件不能冲压,更不能精密锻造,否则朱云扬有金属机床可用了。
高炉、鼓风机、水力锻、炒铁炉,这些东西还在这个时代的认知内,但炼钢法的改进终于让他们彻底认不出来了。
朱云扬用高铝粘土烧制了很多大土锅,先把粘土粉碎加水过筛成细泥,再像塑瓷胎那样在飞速旋转的木盘手工成型,最后放到专门的高温窑烧制十个小时,土锅新鲜出炉了。
只是胡汉民不明白,这些土锅子能拿来炼钢吗?那不和炒菜差不多了。
明末的钢,主要有炒钢、百炼钢、灌钢三种工艺。
炒钢实际是炒铁,朱云扬那炒铁炉能生产,其实出的主要是熟铁,还有少量低碳钢,质量很不稳定;
百炼钢用炒钢作为原料,加热后反复折叠锻打,或用数种成分不同的原料反复叠锻得到的,工艺复杂成本高,只适合制造宝刀宝剑;
灌钢法在北宋年间《梦溪笔谈》有记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封泥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
这三种工艺都不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朱云扬要炼的,是坩埚钢。自从春秋时发明坩埚炼钢法以来,到汉朝最为兴盛,用它炼出的钢铁制成坚固的鱼鳞甲、锋利的环首刀,才有了战无不胜的大汉军,才有了将匈奴从蒙古高原打到欧洲的辉煌胜利,才有了“犯汉者,虽远必诛”的赫赫声威!
也许是五胡乱华的战争,也许是其它什么莫名其妙的原因,坩埚法在南北朝时期失传了,反而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印度得到发展,阿三们用此法炼制的乌兹钢,制作的大 马士革军刀锋利无,曾经斩下无数十字军的头颅。
坩埚法在人类社会使用了两千多年,直到十九世纪后期才被马丁-西门子平炉炼钢法逐渐取代,但二十世纪兴起的转炉、电炉又可以看作坩埚法的变种,坩埚法在两千年后焕发了新生。
高炉、水车、炒铁炉、工人宿舍、冷却水塔,都一一建起来了,铁厂通向村子的路,还起了一座大门。
曾经由木板房、竹楼组成的临时住房,现在旧貌换新颜了。宽阔的大道两边,一座座粉刷得雪白的房子,排列得整整齐齐,和原地区常见的青砖大瓦房相,别有一番情趣。
这些房子用红砖砌墙和柱子,山伐木做门窗,这些都是传统建筑技术;唯有屋顶改动大,是用木板、木条做骨架,用水泥敷涂的。澳洲沿海风大,如果台风侵袭,瓦片显然不适用,水泥、木架做的整体屋顶重达数吨,结构坚固能够抵御台风。
一座三室一厅的房子,约需要水泥万斤、砖头五千块’灰千斤,按照朱云扬的规定,先让百姓入住,官员军士等需在所有百姓入住后方可入住,百姓感激之余帮助建设,棒小伙子们忙了几个月,把房子起好了。
这房子起的漂亮!红砖水泥砌的墙缝笔直,和瓦房一样的斜屋顶,不招风又不积雨,内外墙刷了雪白的石灰,看去既干净、又亮堂。
人人挂着笑容:这样的房子,才像个家嘛!
士兵们的训练更加积极、更加刻苦了。看着父母妻儿脸的笑容,看着自家崭新漂亮的房子,不需要任何说教任何宣传,他们明白了:保家卫国,自己要保护的家,在这里在现在!
朱云扬偷偷乐了。
秦以军冠田、军冠爵,于是秦师战不旋踵,六国不能挡其锋,胡人不敢南下牧马。
汉武之际,选用良家子为兵,“京游侠儿争赴塞”,于是有了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三千余里。
唐初,行府兵制,分发“授业田”,家属生活无忧,士兵作战自然勇猛顽强,故而唐军陌刀所指,强盛的草原帝国顿时土崩瓦解,李世民成为牧民传唱的“天可汗”。
到了宋代,不仅从思想从政治重轻武,而且把流氓小偷强盗土匪等等罪犯充军,军人的脸要刺侮辱性的字。这样的军队,在面对异族侵略的时候,往往一触即溃。
而朱云扬新军地设立从一开始教导军士民族主义思想和人民军队的理论。从一开始不是为了保一家一姓之天下,而是以复兴华的民族军队。它不能被用于对内镇压而是要用于抵御外侮。从源头讲。它和后世地近代民族军队别无二致。
住进新房子地人们。还有两个问题没搞清楚。
其一。是为什么这里地路要修得这么宽?与憾平行地主干道。足足有十丈宽。平行于主干道地两条路和垂直于它地三条支路。也有八丈宽。
其二。是平整出地一大片空地。修起了三座巨大地宅院。
第一座已经初具规模了人说那是王爷给自己修地宅子。可是大家去看过了。一座座整齐排列地房子。开间又大、窗子又宽。怎么看都不像大宅院毕竟人多识广。那些大官地宅子大家也进过一次两次地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嘛!
直到挂朱云扬亲自题写地牌匾。大家才知道它地用途。“希望小学”。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十九世纪期,普鲁士在欧洲率先普及六年制小彦务教育。全员具备小言化水平的普鲁士军队,拥有高昂的士气、严格的纪律、精准的军事技术和近乎苛刻的训练标准,在一八七零年的普法战争,把不可一世的高卢雄鸡打得满地找牙。战后,拿破仑三世退位,法兰西第二帝国黯然谢幕;普王加冕称帝,德意志帝国浴火而生。
一战后德国战败,世界各国监视德国,并强制德国国防军缩编人数不能超过十万人,德国总参谋长汉斯·冯·塞克特,1866年4月22日出生于石勒苏益格,1936年12月27日死于柏林。他把国防军全部训练成了军官有力的保存了国防军的实力,他是"十万陆军"的缔造者,奠定了德国陆军得以重新崛起的基础,当之无愧的二战德军之父,同时帮国建立了现代军队“德械师”对国抗日事业有着重要帮助,塞克特将军是一位真正的军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勒紧裤腰带培养了千万名学生。这些人,有米高扬、卡拉什尼科夫和萨哈罗夫,于是有了威震世界的米格式喷气机、自动步枪和千万吨级核弹。苏联从“一个扶木犁的农业国”到全球争霸的红色帝国,其基础建在这一千万学生的肩膀。
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美国大学入学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以的惊人高度。丰富的智力资源,大力推动甚至直接催生了硅谷、交互式图形操作界面、信息高速公路、虚拟经济、模拟人工智能、基因科学、纳米技术;平均大学本科以的士官学历,使下列新锐战术从科幻变成现实:“高边疆”、“络心战”、“无人攻击平台”、“超视距精确打击”……于是,一个空前的大帝国出现在人类视野,它可以实现全球打击、全球到达,它可以从地球的一面向另一面发动几乎即时的精确打击,它制定的技术标准被其他国家奉为圭壁,它利用货币杠杆轻易攫取别国数十年积累的财富。
民族竞争,主要是人口素质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
朱云扬规定所有五岁到十四岁的男女少年,必须进入希望小学接受基础教育。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