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村里人便陆续从他口里得到了叶枫要在陈家村住一段时间的消息。虽然他们早知道这回事,但由陈继发亲口说出来,意义自然是不一样的。
也是说,村长带头承认了叶枫的身份。
当然,有些村民是不信的,但也无可奈何。毕竟,谁家都有亲戚,难不成亲戚来探亲,都要一一去原籍核实么?故而,村民们也不好说什么。
再者,人家村长都亲自出面声明了,自己也懒得去搭理。说白了,他叶氏家里算是再来十个娘家弟弟,也不关自己一分一毫的。
但是内心里,以樊氏为首的婆娘们还是隐约能够猜到叶氏的目的,说白了还不是想希望叶枫能够带来好孕,能够让她生个儿子。
有那同叶氏一般生了几个闺女的,便觉得叶氏这样做是无可厚非,毕竟家里没个男娃是撑不起门户的。这些年来,她们可是没少吃没有儿子的苦。
至于那些有儿子的,心里便有些自豪起来,同时又开始鄙视叶氏,谁让她不能生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加之和村民们渐渐地熟了起来,慢慢地,叶枫便对这个时空、这个村子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是一个叶枫从未听过的国度,虽然名字也叫魏国,但却并非他熟知的历史的那个魏国。此外,现在是太阳朝三年,国主姓魏,人称魏帝。
而这个时代,是典型的农业时代,农人们基本是靠天吃饭,在种植方面简直毫无技术含量可言。拿陈家村来说,整个村子的耕牛也两头,至于化肥、种植技术什么的更是无从谈起。
从气候来看,陈家村的位置应该是处于这个国家的南北交界处,因此气候是南北兼有。按照行政规划来看,这个村子则是属于青山县青山镇所辖。
只是,陈家村位置特殊,相于青山镇,离青山县倒是近了许多。而且据村民们说,县里的物价倒是镇要便宜一些,因此,许多人买东西都愿意进城,而不愿意去更远的青山镇。
此外,单从陈家村的情况来看,常见的农作物有玉米、红薯、水稻和土豆等,却是没有花生这种作物的。
想了想自己锦袋里那十颗花生,看来,花生果然是稀罕物,至少这里是没有的。
由于村民们大多较穷,基本都挣扎在温饱线,所以除了少数人家外,大部分村民都是租种田地过日子。
因此,每个家庭除了要缴朝廷规定的赋税外,还要交租子。有良心的地主基本都是六四分地里所出。有那黑心的,竟是三七分甚至二八分。
自然,三七分是指地主收七,租户收三。二八分嘛,更简单,地主拿八,租户拿二。
因此,在经过赋税和地主的层层盘剥之后,绝大部分租户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劳作的结果,不过是只够勉强糊口罢了。
这让叶枫立即想到“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句话了。这也不难理解为何那户蒋姓农家愿意冒险去抓毒蛇免去赋税了。
起猛于虎的赋税,抓毒蛇尚有一丝胜算。
唯一其他村子更为幸运的是,陈家村村口有一个天然的淡水湖,也是自己刚刚进村的时候误打误撞救了千言不小心掉进去的那个湖。
这段时间的伙食来看,偶尔居然还有鱼有虾,也说明单单是靠着这个湖,这个村子的村民也能其他地方过得好:湖里可以出产鱼虾等食物,更重要的是,遇到天旱的时候,湖里的水还可以用来灌溉,缓解旱灾。
同时,这个村的交通状况整体来说似乎也不错。
村子西边,也是离叶氏家不远的地方是一条所谓的官道。为此,叶枫还专门跑去看了看。
虽然与现代的高速公路相差了不止十万八千里,但胜在宽敞平坦。要知道村子里其他地方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这官道平日里可能体现不出太多的优越性,但一遇到下雨天,其优势十分明显了。
一般的小路定是充满了泥泞,举步维艰,但这条官道,走起来依然是很舒服,至少不会是满身泥泞。
有官道,也意味着通往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古代,交通一直是个大问题。有些偏远的山村,走几天几夜都不了官道,又何谈了解外面的世界?
所以,大多数人不过是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他们也许也曾想过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可是,即便是外面很精彩,你又该如何出去呢?
所以,“要致富,先修路”这个口号,在任何时代都是一个真理。
叶枫到这个家住下来后遇到的第一件大事,便是过麦。
“过麦”是青山县的土话,其实翻译过来是收小麦的意思。在农村待过的人基本都知道,每年收小麦的时间一到,基本也意味着农忙开始了。
的确如此。
除了收小麦,接下来还要收油菜,种玉米,种红薯等等。
而这段时间的天气又是极其阴晴不定的,往往一刻还是晴空万里,指不定下一刻乌云密布了,给你带来一阵急促而意外的偏东雨。
因此,除了劳动工具等,天气状况似乎是影响收小麦的最大因素了。毕竟,天气若是一直不给面子,农民的损失将会是十分惨重的。
而小麦,可以说是家家户户最常见最可口也最值钱的粮食了。无论是玉米高粱还是红薯,都不及能够磨成白面的小麦珍贵。
这日傍晚,陈继兴编完最后一个竹筐,趁着叶氏还在做晚饭,便背着手准备出门去。他最近编制的竹筐都是细细密密的,一看知道是用来装粮食的。
见状,千言前拉着陈继兴的手甜甜的问道:“爹爹,你这是要去哪里呀,娘刚刚说了,马要吃饭了哦。”
叶枫一听有些忍俊不禁,心里知道这丫头的潜台词是“马要开饭了,不许乱跑”。
她有时候和小伙伴玩疯了,是会错过饭点的,每次都需要叶氏放开嗓子在门口吼一吼才会依依不舍地回来。为此,陈继兴曾无数次说她“吃饭都赶不”。
现在,她这样说,倒是有相同的意思。
闻言,陈继兴也不恼,蹲下来摸着她的头说道:“爹爹要去地里看看,看看小麦熟了没有。要是熟了,明日该下地去收了。”
“小麦?是不是可以用来做饺子的白面?”
这个家一次吃饺子,还是去年过年的时候。虽然去年整整一年也吃了那一顿饺子,但千言还是念念不忘的,觉得那是这个世界最美味的食物。
“是啊,小麦磨成粉可以做饺子”,陈继兴说着便站了起来,对叶枫也说道:“走吧,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小麦最是精贵,要是熟过了却不下地割回来,是要炸在地里的,那真的可惜了。”
“好啊,那我们去看看吧。”叶枫也一副极其感兴趣的样子。只是,三人走之前,他到底是进了厨房,跟叶氏交待了一声。
说实话,作为农大毕业生,叶枫虽然熟知小麦的种植过程,却不知道是如何从地里收回家的。书不过是简单地介绍,在机械化收割出现之前,靠的都是人工收割和脱粒。
只是,如何收割,如何脱粒,书却没有言明。不过,估计算是说了,学生们也理解不了。毕竟天天待在象牙塔里,除非亲身经历过,否则哪里会知道这些事情。
现在好了,他可以亲身经历一番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