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辱二十年——我的股市人生》
第26节

作者: 阚治东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第四章(5)

  另一路由公司副总裁李明山带队前往北京,负责跑证监会等部门,了解与青岛啤酒股票发行相关的情况,因为唯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副总裁缪恒生则带着一组人在家潜心研究青岛啤酒股票发行的具体方案,包括发行方案、改制方案和上市方案,其中的关键是发行方案。
  几经周折,申银证券终于与全国30家证券公司一起拿到了青岛啤酒股票发行招标书。
  公司随后成立青岛啤酒工作小组,组长是赵鼎夏。赵鼎夏大我七岁,原是工商银行上海职工大学的校长助理,后来进入申银证券任调研部经理,不久后,在调研部的基础上独立注册成立了申银证券公司证券研究所,任所长。老赵主动请缨,要求担当青岛啤酒项目组组长,尽管老赵从未干过股票发行业务,但我对他的能力充满信任,同意了他的请求。

  工作小组在副总裁缪恒生分管下,按投标书的要求立即着手各项准备。
  改制方案方面具体情况如下:青岛啤酒厂成立于1903年,由英德商人合资兴建,是我国品牌最响的一家啤酒厂。当时青岛啤酒厂分一、二、三、四厂,尽管厂子有大有小,但都是独立法人,使用同一个商号。方案是把他们组合成一个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哪些资产应该进入,哪些资产应该剥离,是重点考虑的问题。几经权衡后,我们的方案终于成形。

  承销方案方面的情况是:我们认为深圳“8?10”事件,问题出在事先已定好10%的中签率,而申银证券公司在上海股票的承销中已尝试了多种股票承销方法,但都难以运用到青岛啤酒的股票承销上。因此,我们设计了一套新的承销方法——无限量发行认购证的方式。这种发行方法与我们过去使用的认购证的方式有很大的区别。整个发行办法的第一步是发售认购证,每张认购证2元,不记名,不挂失,不限量,发售认购证所得,扣除工本费后上交地方政府和中国证监会。认购证发售后,根据发售总量和股票发行总股数确定中签率,在公证机关的监督下,进行摇号抽签,并将抽签结果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最后,投资者凭借中签认购证,缴款认购股票。

  而发行价格方面,分析青岛啤酒80万吨产能的市场占有率、每万吨啤酒的投入产出以及青岛啤酒的发展趋势,结合资本市场的情况,承销方案确定发行价格为每股638元。
  1993年2月14日,青岛啤酒组成评审委员会,对30家证券公司拿出的承销方案逐一评审,申银证券排在最后。在45分钟的答辩中,申银证券代表围绕发行价格、承销中可能遇到问题和解决方案等一一作了回答。申银证券提出的无限量发行认购证方式,得到了证监会、青岛市政府、青岛啤酒厂代表的一致认可,申银证券报出的每股638元的发行价格,与青岛啤酒厂每股6~7元之间的心理价位最为接近。于是,申银证券脱颖而出,一举中标。很快,中国证监会批准申银证券公司作为青岛啤酒股票发行的主承销商和上市保荐商。

  我们五六人组成的工作小组被派往青岛,副总裁缪恒生在青岛坐镇指挥。
  青岛市方面成立了青岛啤酒股票承销领导小组,由当时青岛市主要领导俞正声任组长,我也是领导小组成员,成员中有青岛市各有关方面的领导。第一次领导小组会议在青岛召开,中国证监会主席刘鸿儒专程前来参加会议。会议审议了青岛啤酒股票承销方案,认真研究了股票发行过程中的公正性和安全性问题。刘鸿儒主席是个随和的人,证监会那帮人私下亲昵地称他“刘头儿”。但在那次会议上,刘主席很严肃地对我反复叮嘱,要“精心准备,万无一失”。领导小组下面设立了保卫组、宣传组、监督稽查组,组长分别由市公丨安丨局局长、宣传部部长和证管办主任担任。


第四章(6)

  工作小组在青岛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企业实质性的改制工作。四个企业组成一个股份有限公司,难度非常大,各厂之间互不服气,谁都想在未来的股份公司中当老大。好在这方面工作有青岛市政府的支持,因此进展得还算顺利。
  计划中,青岛啤酒向国内公开发行一亿股A股,每股发行价格638元人民币,同时,在香港发行三亿多股H股。当时股票一级市场人气很旺,谁都看好青岛啤酒这第一张全国范围公发的股票。此前,深圳和上海在股票发行中都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中国证监会要求我们对于青岛啤酒股票的承销工作务必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同时不能发生影响社会正常秩序和社会治安方面的问题。青岛啤酒股票的承销工作也是中国证监会成立后直接主持的第一张股票发行工作,他们希望我们通过青岛啤酒股票的承销,摸索一套成功的做法,作为此后股票发行的范本。证监会为此专门派人在青岛与我们的工作小组共同工作。

  无限量发行认购证,这个方案的优点是可以满足对青岛啤酒发行工作的全部要求,缺点是对认购证的发行数量难以控制。如果认购证人气不足,承销商有包销的风险。如果认购证发行过多,中签率过低,无疑加大了投资者的投资成本,增加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从当时情况看,后一种的可能性最大。为此,证监会要求我们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把这些道理说清楚,告诉投资者购买认购证有风险。我们在承销青岛啤酒股票前,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的几大证券报上,认真宣传了这种承销方法。

  认购证的设计、印刷、保管,工作量非常大。为了防止伪造认购证,我们请西安、石家庄两家印钞厂承担认购证的印刷任务,青岛当地驻军出动军车帮我们把认购证武装押运到青岛市。在青岛市设立了专门的认购证成品仓库,部队派了一个连的士兵负责保卫工作。认购证发行时间只有两三天,而认购证印刷量大,必须提前一个多月开机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而按我们制定的发行方案,所需的认购证都必须在认购证发行日前全部入库。因此,当时最大的难点就是认购证印刷数量的问题——印多了有风险,每份认购证的印刷成本接近2角钱,多印一亿份,就得多花近2 000万;印少了风险更大,到时有人买不到认购证必然出事。申银证券派往青岛的工作组组长赵鼎夏左一个电话右一个电话问我印多少,主管副总裁缪恒生心里也没底。去青岛的发行工作组最初说印1亿份就够了,后来看着市场越来越热,就不断往上加,最后说要6亿份才能确保需要。6亿份认购证的印刷成本就是12亿元!万一发不了这么多,造成的浪费太可怕了!而投资者买6亿份认购证得花12亿人民币,摊到1亿股股票中,等于每股股票的认购成本增加12元!

  投资者会这么疯狂吗?按规定,在认购证发行期间,认购证的数量是保密的,人们认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超量认购的情况完全有可能发生。那段时间,我时常奔波于上海、青岛之间。青岛市热闹极了,宾馆、旅馆都住满了全国各地前来购买认购证的人,大街小巷都能听到人们操着南腔北调谈论青岛啤酒股票,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个投资机会。

  从当时的情形看,根本无法推算认购证到底会销售多少,最后我拍板决定印3亿份。不过为防万一,我让印刷厂先不销毁板子,一旦库存认购证不能满足需求,再临时开机印刷。

第四章(7)

  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姜春云对青岛啤酒股票的发行工作强调:“宁可小题大做,也要确保万无一失”,青岛市委市政府专门发文严肃发行纪律,并召开全市处级以上干部大会,对发行工作进行动员布置。发行日当天,青岛市公丨安丨局出动了3 000名公丨安丨干警到我们在全市指定的认购证发售点维护治安。对一只股票的发行工作,动用的人力、物力以及方方面面的重视程度,都是空前的,这套工作程序此后在各地的股票承销工作中被广泛运用。由于认购证承销点多,又是无限量发行,因而在承销中并没有出现预想中的各种问题,中国证监会对我们的各项组织工作非常满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