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宝也能成大师》
第44节

作者: 龍峰
收藏本书TXT下载
  老赵一乐,“蓝戳不是他本名儿,他姓徐,叫徐富贵。”
  老赵一说这个,好像有点儿绷不住,一看余耀没有转题的意思,竟接着小声讲了起来。
  二十多年前,蓝戳还是个瓷都郊县的庄稼汉。因为家里困难,老琢磨着干点儿别的能多个进项。那时候瓷都的古玩市场刚刚开始兴盛,他认识的一个邻村的老表入了行,在附近挨村收货,攒着不定期跑到瓷都的古玩集市去卖。
  有一回,他跟着跑了一趟,眼见着这老表摆出来一个十几块钱收的盘子,结果竟然千块钱卖了。好家伙,抢钱还快!
  但是他小学二年级都没完,大字儿不识几个,旁的也没记住,记住瓶底的款儿了,蓝的,圆的。
  其实,那老表还不错,回来的路提点了他两句,告诉他那个盘子是清代的官窑款儿。这瓷器也分年代,分官窑民窑,往往官窑更值钱。要学瓷器,最好先学学款儿,什么圆的方的,篆书楷书。
  可他的脑子里,光记着有这蓝色的戳儿值钱了。而且如醍醐灌顶般自己活络开了,老瓷器还不好找么?不过,平时是见不到这种“蓝戳”。
  晚回家,喝了二两小酒,他眯着眼睛一琢磨,突然想起一个没出五服的堂哥!这个堂哥是屠宰场的,那白条猪身,不也盖着“蓝戳”么?这不是“官窑款儿”么?
  于是,他从村里找了两个看着挺老的罐子,找了堂哥,在罐底盖了俩蓝戳。不过,这是检验章,面是年月日和检验合格的字样。
  他却不想这个,自以为找到了发财的门路,也没找那个老表商量,又划拉了几件老铜锁、老镜框啥的,直接奔市场摆摊去了。
  结果,当天他成了市场最大的笑话,满街的人都在讲这个。人家也不知道他叫啥名儿,“蓝戳”这个外号传开了。
  碰巧,那天逛市场的,有个陶瓷学院的老教授,心地好,坐在他摊子前聊了几句,指点了一番。告诉他官窑款儿太多了,这个且得好好研究。而且根据他的情况,识字不多,可以先从瓷片开始研究,胎质,釉色,画片,慢慢学,熟能生巧。
  当天他被逛摊的臊了个彻底,这个老教授推心置腹,没把他当傻子看。回去之后,他憋了一口气,也记住了研究瓷片。
  那时候,瓷片不值钱,他研究起来也没什么花销。同时,也开始学习各种官窑字体和陶瓷史。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二十年的光景过去,到现在,谁也想不到,一个原本大字不识几个庄稼汉,在瓷器的造诣已经不是那些个所谓的砖家能的了。
  他现在也在古玩市场开了店。不过,依然对瓷片情有独钟,哪怕利润不算太高,但一直不曾放手瓷片生意。
  余耀听完,心说,这蓝戳,可那个卢记瓷行靠谱多了,应该建议下老黄和他长期合作!

  老赵说起陈年旧事,还有点儿唏嘘,之后缓了缓才问道,“钟哥没和你一起么?”
  “没有,他眼光高,肯定不肯摊摊逛。”
  “我听说你俩在孟老板那里一起看了件儿斗彩,不知道······”
  老赵停下,主要是想问这个,结果赶“蓝戳”徐富贵的事儿,多说了会儿。

  “那东西他要价太高,我买不起,至于钟哥,后头我不知道他们怎么谈的。”余耀适可而止地点了一句。
  老赵立即明白了,“买不起”的意思应该是价值不高,“好,那有空再聊,你忙着。”
  “回见。”余耀点点头,便来到了老黄身边蹲下。
  “怎么样?”
  “不孬。”老黄笑道。
  “徐老板研究瓷片时间不短了,我看你要想做瓷片挂屏,和他长期合作,互惠互利更好。”
  徐富贵愣了愣,看着余耀,“我们见过?”
  “刚才有个摊主介绍推荐您来着。”余耀实话实说。
  同行是冤家,背地夸的情况还真不多。老赵走的时候,并没有和徐富贵打招呼,想来还应该不熟。
  “这老赵!”徐富贵却笑了笑,“我刚才看见他来着,他这两年生意没起色,脸皮薄,都不过来打招呼了。”
  老黄本来看得较满意,余耀这么一说,他动了心,接口道,“徐老板,那咱们找个机会好好谈谈?”
  “行,下午吧,到我店里。”
  两人定了时间,互留了联系方式,老黄和余耀离开了摊子。
  “我说,那个卢记瓷行还去么?”老黄不由问了一句。

  “我得看看是谁把濮杰当肥猪给杀了啊!”余耀道,“这么着,你不愿意麻烦,到时候说我才是正主儿,你抽身行。”
  “那倒不用。既然这样,我不琢磨和他谈买卖的事儿了,敷衍两句,你到时候随机应变吧。”老黄应道。
  这时候,市场里的店铺都还没开。他们走了会儿,便看到了老周和濮杰。
  在一个摊子前,老周和濮杰正一起在看一件矾红彩的大花觚,濮杰拿着,老周在一边来回瞅着。
  余耀前一看,这矾红彩外带描金,蕉叶回纹加八宝图案,器型端庄,富丽堂皇,这玩意儿要是真的,那定然是皇宫里的物件。

  这种风格,应该是乾隆的款儿。
  果不其然。
  余耀见他俩看得仔细,暂时没有多说,顺眼在这个摊子瞧了瞧。别说,这摊子还有些玩意儿,起码有一半是晚清民国的物件,其又有一半还看真。
  摊主是个方块脸的年人,有点儿像扑克牌里的老K,面无表情,也不主动招呼人,坐在那里如木雕泥塑,只是眼珠转动,目光来回逡巡看东西的顾客。

  余耀扫了一会儿,便盯了一件鳝鱼黄釉的荸荠瓶。
  荸荠瓶,顾名思义,是形状如荸荠。荸荠又叫马蹄,切出来白生生脆口儿,做狮子头常用。不过,荸荠原样是扁圆带个把儿。这瓶子像这个形状,但肚子要更圆一些,把儿偏粗更长一些。
  余耀抬手指了指,老K点点头,起了起手,意思是自己拿自己看。
  余耀探身拿了起来,复又蹲在摊儿前细看。
  翻底,是“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儿。

  看了一会儿,余耀有谱儿了,“老板,这胎底有几块黑漆漆的是什么?我用指甲刮了刮,好像挺难去掉。”
  老K意味深长地笑了笑,“小伙子,你刚才翻底那么溜,手还顺势抹了一把胎底,跟我打什么马虎眼啊!”
  余耀一愣,心说这摊主不说话,精神头儿全攒进眼神里了,这都看得清清楚楚。
  老K见余耀愣了下,继续说道,“这是厂官釉的大运琢器,你真想要,我给你报个实在价儿。”
  余耀心说,好嘛,好容易又看一件东西,结果这摊主是个行家,来点破了!一听他说厂官釉,说大运琢器,这东西肯定不能用漏儿价拿了!

  厂官釉,是清代御窑厂根据厂官窑烧造的一类釉色。厂官窑本来是个北方民窑,所烧瓷器的主要釉色是鳝鱼黄、紫金、油绿等,总而言之色调都有些沉凝,略显腻感。康熙时期开始烧造这几种釉色,清代一直有延续,统称厂官釉。
  这个荸荠瓶呢,是民间的俗称。当时清宫有固定的称呼,叫太极纸槌瓶。
  太极纸槌瓶,是大运琢器的一种器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