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宝也能成大师》
第2节

作者: 龍峰
收藏本书TXT下载

  店里只有他自己,没有静静。不过,柜台倒是多了一份卷起的报纸。
  这好像是那个年人遗落的。
  余耀顺手拿了起来,展开。
  这是什么报纸?连个头版大彩图都没有。
  嗯?不对啊,黑白的?这油墨?
  民生联报。

  民国二十七年十月二十六日,农历九月初四。
  余耀草草看了几条头版的新闻,全是当年的时事。再翻,还是。
  不经意间,一条新闻标题蓦地映入眼帘。
  一代宗师昨日离去世,国宝级物不知所踪。

  旁边,还配了一张照片。
  看了照片,余耀的手像被火烧了一样,腾地将报纸扔了出去!
  这张照片,虽然是一小半身黑白照,自是不了现如今的高清图片,但是余耀也能认出,赫然是刚才进店那个年人!
  这特么的是真的撞鬼了啊!
  我说这年头儿怎么还有这种打扮!
  还有,那张报纸发行日期是农历九月初四,报纸说的“昨日”,是九月初三!
  今天,也是九月初三!
  忌日。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本来应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个日子啊,怎么自己出了这种事儿?!

  鬼爷,我和您应该没什么关系啊?怎么找我了?
  余耀站在柜台边,瞅着被他扔在地的报纸,抖抖索索又点了一支烟。
  他现在是又惊又怕。
  还带了那么一点儿好。
  一代宗师?
  这个人到底是谁?刚才还没顾看······

  抽完了一支烟,余耀一咬牙一跺脚,硬逼着自己前拿起了那份报纸,重新放到了柜台。
  既然都找门来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民间一代传,古董物鉴定大师许太炎······”
  啊?原来,他是许太炎?

  余耀一时间又有些游离了。
  作为一个理论水平和历史知识远远高于眼力的古玩小贩,余耀是知道这个许太炎的。
  民国年间,有“物三言,半壁江山”一说,说的是在物古董这个圈子里的影响力。
  所谓“三言”,是三个姓氏都带言字旁的人。
  许太炎,谢流斋,谭如肃。
  不过,这三个人,不是一路人。
  许太炎最具传色彩,在物古董鉴定方面是个天才。他曾在琉璃厂开店,在当时的行里颇受追捧,有“许一眼”的雅号,不管真假,一眼定性。但他的背景十分神秘,据说人脉颇广,却从不为官方做事。
  谢流斋,却是个专门“出口”物的古董商,他在沪海开了一家古董公司,同时在西洋也有公司,如今不少堂而皇之摆在外国展厅里的好东西,是他搞出去的。
  谭如肃,则是当时最大的古董造假集团的掌舵人,以古画为主,青铜器、瓷器也有涉猎,其不乏以假乱真的超级高仿。不客气地讲,现在说不定哪位收藏家甚至哪个博物馆里,还有谭氏集团做出来的东西。
  “我姓许。”

  这声音再度在余耀脑海里响起。
  余耀的心里,却好似稍稍踏实了一些。
  因为,如果真是许太炎,此“鬼”非同一般,一代宗师啊!应该不会难为自己这么个小人物吧?
  余耀一边想着,一边将这篇只有不到四百字的新闻看完了。
  敢情民国时候的新闻也玩儿标题党,写许太炎去世,死因却不知道,这算离了?余耀还想看看国宝级物是什么,结果只是猜测许太炎应该藏有国宝级物。不过,倒是怀疑了一下倭国人。当时倭国人已经入侵华夏,同时大肆搜刮古董物。
  有用的不多,但其一点还是引起了余耀的注意。
  那是许太炎当年在琉璃厂有一家店铺,也叫“格古斋”!
  这似乎能解释他“显灵”到此的原因?
  难道,是他老人家在“下面”缺钱了?

  余耀再度回忆了一下整个过程,他似乎并无恶意;自己呢,又帮他烧了纸钱,整整五刀啊,这要搁在“下面”,够买个花园别墅了吧?
  既然这样,应该不会再有麻烦了?
  钱眼儿里的金光,要不是幻觉的话,会不会是一种表示收到钱的“反馈”?
  胡思乱想一通,余耀又摸出那枚鬼脸花钱。
  这东西,可不敢卖了!

  从店里找了根红色挂绳,余耀小心翼翼将这枚鬼脸花钱穿系了起来,而后,打开了柜台里侧一角的小保险箱。
  小保险箱里,也没啥东西,除了几千块现金,还有一个不大的锦盒。
  余耀将穿了红绳的鬼脸花钱小心翼翼放进去,拱手拜了拜,“许大师,小店的名字是个巧合,无意冒犯您。我这纸钱也烧了,够您在下面花了。您看,是不是不用来了?主要是怕您累着······”
  说完之后,余耀拍了拍心口,感觉舒缓了一些。
  瞅了瞅保险箱里的那个锦盒,余耀不由自主又拿了出来。
  这个锦盒里,是他前两天捡漏的一件白玉扳指,今年能不能过个好年,靠它了!
  打开锦盒之后,余耀又禁不住拿起了扳指。

  包浆莹润,手感一流,开门的熟坑。扳指的外立面,下刻有回纹,间则是阴刻了一首唐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根据余耀之前的判断,这是一件乾隆朝苏工老玉件,虽然不了内务府造办处的官作,但也算精品了。
  可此时的余耀,眉头却忽而拧成了一个疙瘩。
  这扳指,原来不是捡漏了,是特么打眼了啊!
  扳指本身,是乾隆朝的老扳指不假,但这回纹和诗,却是后刻去的!也是说,原先是一件素扳指!
  这在行里,叫老玉新工,辨识难度往往极大。
  同样是乾隆朝的老扳指,素扳指和诗扳指,价儿那差大了!
  素扳指,一般五万之内拿下了,因为没什么工艺嘛。但若是雕工精湛的诗扳指,一个字儿一万往加价,最后整体再加点儿,卖到三十万也不是很难。
  这件扳指,余耀是十万收的,要是能三十万卖出去,的确也算是个漏儿了。
  古玩行里,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今年拢共也赚不了仨瓜俩枣的,这已经入秋了,等着出手这扳指。结果,还没出手,钱折了一半!
  余耀有点儿肝儿疼。
  又点了一支,狠吸几口,鼻孔冒烟。
  等等。

  好像差个事儿。
  真是差个事儿!
  我什么时候有这等眼力了?
  当时看这件这件扳指,又是手电,又是放大镜,也没看出来是老玉新工啊!
  回来之后,还翻了很多资料,对细节和特征,也没瞅出有啥问题。
  这?
  余耀放下扳指,又从货架拿起一件笔筒。

  放下笔筒,他又拿起一方砚台。
  直到清晨五点,他才抱着一个罐子昏昏睡去。
  他又做梦了,仿佛看到了一条热闹的古玩街,鳞次栉的店铺和摊子,来来往往的各色人物,有长袍马褂,有西装革履;有华夏的,有西洋的东洋的······
  也不知睡了多久,迷迷糊糊的余耀,好像听到了店外的砸门声,“鱼头,快点儿开门,都几点了,还不起来!”
  余耀爬了起来。
  哗啦一声,怀里的那个罐子此掉在了地,摔成了几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