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照本宣科治天下(王莽的第三张面孔,你不曾认识的王莽)》
第24节

作者: 周亚夫的周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8-08 11:09:45
  王莽很清楚,尽管他是人气爆棚的道德先生,但他要想成为西汉王朝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吃螃蟹的人,也得拿出一番政绩才行。可政绩实在没有,王莽绞尽脑汁想了很久,决定粉饰太平,所以才暗中指使益州官员让蛮夷贡献白雉。
  王莽得到白雉后,又惊又喜,仿佛他事先毫不知情,连忙向蒙在鼓里的王政君报喜,又忽悠她下诏大张旗鼓用白雉祭祀宗庙。
  一只普普通通的白羽毛野鸡,一次他暗中策划的祥瑞事件,被王莽弄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仿佛大汉朝真的得到上天眷顾,一切太平了似的。
  他手底下那些马屁界的得力干将,也都是揣测人心的一把好手,自然明白王莽是什么意思,祭祀刚结束,就有人上奏:“大司马王莽安定社稷,功勋卓著,应该加封三万户,给他萧相国那样的待遇。”
  萧相国指萧何,这位仁兄可是建立汉朝的第一功臣,汉初三杰之首,他王莽就是一外戚,仅有点儿虚名,怎敢和萧何相提并论?
  这还不算,更不要脸、也是王莽最愿意看到的在后头,当王政君以质疑地口吻问道“你们是真以为大司马功劳显赫还是因为他是我侄儿”时,那些马屁精竟然变本加厉:“其实大司马的功劳还超过了萧相国,只有周公能和他比。当初周公辅佐成王有功,上天降下祥瑞,也是只白雉,和大司马的一样,可见这是天意。所以,臣等建议太皇太后您干脆封大司马为安汉公得了,所谓顺应天意嘛!”
  王政君一半被惊到,一半被忽悠到了,她也不敢再问,万一这群马屁精又变本加厉要她封王莽为王,那可怎么收场。人生难得糊涂,既然不清不楚,就随他去吧,于是,王政君就让尚书着手准备这事。
  她本以为王莽得了个便宜,会躲在背后暗自高兴,没想到王莽高兴完了把眉一竖,道貌岸然地提出抗议:“要说有功,孔光、王舜、甄丰、甄邯他们哥几个确实有,我王莽就没有了,姑妈要赏就赏他们吧,我就算了。”
  王莽这番话虽不多,但将一个阴谋大师的高明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假谦让,但又担心王政君真遂了他,所以在谦让之前先把孔光等人吹捧一番,替他们向朝廷求封赏,到时候孔光等人肯定帮他说话。更重要的是,王莽还透露出一个信号,如果孔光等人让不配接受赏赐的王莽都当上了安汉公,那么他们的好处还少得了吗?这样一来,孔光等人即便不报王莽的吹捧之恩,为了自身的利益也要让王莽当上安汉公。

  事实证明王莽的如意算盘没有打错,作为王大哥的天字第一号小弟,甄邯在王莽的利益暗示之下,打鸡血似的拥护王莽当安汉公,他还怂恿王政君下诏:“大司马有安定社稷的功勋,不能因为是我的侄儿就不封赏吧,那样岂不是太不公平了?《尚书》说,圣人之道就是要大公无私,和我是亲戚是你大司马的错么?不是,大司马啊,你就不要谦虚了,这安汉公你不当,天下还真没第二人能当。”

  王莽憋在心里差点没笑出声来,为了把戏做足,他又上了一道奏书,表达了他的三不立场:不承认、不参与、不接受。
  王政君又下一道让王莽接受,王莽又上一道奏书表示不接受。就这样往来四次,王莽始终不肯接受。王政君也没耐心了,所以她直接派人让王莽到正殿东厢房来,想和他好好聊聊,王莽则干脆装病不去。
  这下王政君是彻底没辙了。
  日期:2018-08-09 18:42:40
  其实,这也不能说明王莽有多虚伪,这种礼让是最常见的政治策略,刘邦即位前面对群臣的劝进也曾象征性谦让,就连有名的贤主汉文帝也曾多次“拒绝”群臣的拥立。如果群臣刚建议王政君封他为安汉公,他就迫不及待地接受,反而会让当时人觉得他贪恋权位到连基本的礼节都不讲了。
  大臣们是知道王莽想当安汉公的,尤其是王莽手底下那些马屁精,他们甚至知道王莽之所以四次拒绝,是因为王政君没有封赏孔光等人,毕竟王莽之前把话撂那儿了,要赏就赏孔光哥几个,他不能食言而肥自打自脸。
  所以,有些大臣就建议王政君:“太皇太后还是别为难大司马了,您不如遂他的意,封赏大司徒孔光他们吧。”
  王政君听明白了弦外之音,当即下诏重赏孔光等人:“增加孔光封邑一万户,尊为太师;增加王舜封邑一万户,尊为太保;封甄丰为广阳侯,食邑五千户,尊为少傅;封甄邯承阳侯,食邑二千四百户。另外,前三人授予四辅之任,各赐豪宅一所。”

  太师、太保、少傅、四辅,这些都是秦汉以前的官职,汉朝很少设立,如果王政君独自对孔光等人进行封赏,不会想到赐予他古代官职,很显然这份封赏诏书是王莽在背后操控,这哥们可是个铁杆复古迷。
  封赏完孔光等人后,王莽还是没有上朝。他怎么可能上朝呢?他指使手下怂恿王政君对孔光等人大行赏赐,就是为了能让自己心安理得不受非议地接受安汉公之位,现在朝廷还没提起这档子事呢!
  不过,这只是时间问题。很快,大臣们再次上书王政君:“虽然大司马这人谦虚、低调,但政府对于该提拔的干部还是得提拔,不能让人民群众失望嘛!”
  王政君又下一道诏书:“大司马是三朝元老,当代周公,政府官员的表率,他的高风亮节感动了全国人民,他的先进事迹传到国外,连越裳氏都深受感染,不辞路途遥远跑长安来送恭喜(白雉)。咱们汉朝是讲法律的,有过必罚,有功必赏,应该增加大司马二万八千户食邑,封为太傅,主管四辅之事,称安汉公。另外,为了改善大司马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再赐他一座豪宅,就让他搬到原萧相国的府邸吧。”

  此诏书一下,让王莽惶恐不已。这惶恐的成分大部分当然是伪装的,但我估计也有小部分是真的。早期的王莽,为人大方、出手阔绰,这固然是为拉拢人心,但也是因为他对财富看得轻,没有他那些堂表兄弟那么贪婪。所以,安汉公与太傅的尊位他确实想要,但绝对没想过还给自己捞二万八千户的食邑。如果他接下这份豪华大礼,吃瓜群众们怎么看?会不会认为他太贪心?
  王莽极为在乎声誉,为人又极为谨慎,所以他必然极为谨慎地维护自己的声誉—只接受安汉公与太傅的尊位,但坚决不要这份大礼。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