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07-23 08:35:50
37、岁月如歌
每一段岁月都有难忘的歌声。每一首经典歌曲,都融进了过去的时光,成为一代人的记忆。我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音乐节目“歌声飘过三十年”和“同一首歌”,这两个节目都是怀旧音乐节目,里面那些熟悉的旋律,那些烙上岁月印记的歌声,总能把我带回到过去的岁月中,让我重温往昔的生活。我特别喜欢听“同一首歌”的主题曲,歌中唱道: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一个角落。是的,如果你不知道我是怎样走过来的,那就让鲜花告诉你吧,让歌声告诉你吧—
刚进高一的时候,学校大广播里经常放朱明瑛的《彩云追月》:早操后会放,课间操后也放,眼保健操后还是放这首歌。现在一听到《彩云追月》,就想到了高一时的生活画面:我站在教室走廊上,看着空中飘洒的小雨,却遐想着明月当空、彩云环绕的澄明境界,上课铃响了,我还意犹未尽。
1986年的上半年,是我的高一下学期。为了配合对越自卫反击战,广播电视里经常播放军营歌曲,最流行的有《十五的月亮》《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血染的风采》。那时,下午第一节是班会,班主任会安排文艺委员教唱这些军营歌曲,这些歌曲我至今还会唱。
除了军营歌曲外,还有校园歌曲也受到中学生的追捧,我印象最深的是张行演唱的《迟到》,这首歌节奏明快,旋律昂扬,情感简单率真,切中了青年学生的心理,甫一出现,就迅速在校园里流行开来,我也被它深深征服了。
高三上学期,也即1987年下半年,当时最流行的歌曲是费翔唱的《冬天里的一把火》、《故乡的云》和《恼人的秋风》,元旦时,学校举办文艺汇演,这几首歌是最受欢迎的,而且演唱者刻意模仿费翔唱歌的动作和腔调,唱《冬天里的一把火》时,一只手拿话筒,另一只手做出火把燃烧的动作,五指伸展,抖动着升到头顶。唱《故乡的云》时,会把“归来吧”唱成“归来波—”还不止这些,他们的眼神都是仿费翔的,总是深情的看着远方,其实他们的前面就是墙壁。
到了高三的下学期,也就是1988年的上半年,那时汤池中学的大广播里放的最多的歌曲是电视剧《红楼梦》插曲,尤其是《枉凝眉》。一曲《枉凝眉》让多少高中生爱上了悲情少女林黛玉,当然这首歌也着实拨动了我的心弦。
跟校园广播不一样,大街上各种音响里放的最多的是所谓“西北风”歌曲,就是描写大西北生活,具有大西北风情的通俗歌曲,比如《信天游》《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等,我尤其喜欢听程琳和范琳琳唱的,“二琳”嗓音高亢,音域宽广,唱出了大西北人的豪迈和粗犷,非常有劲道和味道。
高考三天,我住在舒城师范四舅家,那几天,舒城师范的大广播天天放《黄土高坡》。我本来对高考是有点畏惧的,但耳畔总是这些豪迈、昂扬的歌曲,我深受感染,畏惧感竟然没有了,情感换频了,情感的波段一下子变为豪情。以至我每次都能带着一股豪情进入考场,让我的考试得以超常发挥。可以说,那年流行的“西北风”歌曲给了我的高考一份助力,让我乘风破浪,走进大学殿堂。
现在,我一听到《黄土高坡》,就想起了1988年高考,那熟悉的歌声,仿佛就在昨天。
如今,聆听岁月的歌声,怀念青春岁月,已成我的一种习惯。高中时在学校里听到的那些歌曲,我想,是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被遗忘的,它们如同一杯杯陈年的老酒,越久越能散发着迷人的芬芳,旋律想起,它们就会娓娓地诉说着一段段过去,昔日的情景便会瞬间来到我的眼前。
岁月如歌!
日期:2018-07-25 07:10:04
38、素质教育
现在的中小学,楼房一栋比一栋漂亮,教学手段一个比一个新潮,什么网络教学,什么多媒体教学,什么量化考评,什么精细化管理…新名词、新花样层出不穷,其实全是花架子,劳民伤财,最后害了教师,害了学生,肥了两类人:做学校生意的商人和部分领导。
那就谈谈我上高中时汤池中学是怎么办教育的吧—
我曾说过: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有什么样的学校,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所以,一校之长是非常重要的。
汤中校长汪照亮先生颇有点民国大先生的气质,当时的汪校长三十来岁,但看起来有点老气,头发厚密,面庞清癯,消瘦的很。汪校长非常文弱,说话慢慢的,走路更慢,给人以弱不禁风的感觉。虽然年轻,虽然文弱,但他有着非常先进的办学理念,他的教育理念和民国时期的教育理念差不多的,即便放在现在,也非常进步。
汪校长非常注重思想教育工作,他每学期都会走进每个班级,亲自给学生上一堂思想教育课,告诉学生做人的道理和求学的道理,他会以汤中优秀的毕业生为例,激励我们不断进取,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和社会的中坚力量。1987年隆冬的某日下午,汪校长来到我们班,给我们上思想教育课,讲了一个多小时,当时气温非常低,至少有零下10度,我的一双脚都冻得不能动了,冷如冰冻,疼得厉害,但我还是忍着,屏息聆听汪校长的谆谆教诲,至今言犹在耳。
那几年汤中的教育教学水平全县闻名,理科舒城中学最强,文科汤池中学最强。1985年高考,全县文科状元就是汤中的,他是我堂兄朱明炬。
汤中的高考成绩在全县十几所高级中学中,是数一数二的,但汤中的教育模式并不是只抓考试的应试教育,和现在的中学教育模式完全不一样。
汤中也有考试,但根本就没有什么周考、月考,哪怕小测验也是很少的。一学期只有期中、期末考试。当然,仅有的两次考试是非常严格的,从出题、监考到阅卷,每个环节都很严肃认真,效度很高。
老师也不搞题海战术,各科老师都会亲自使用油印机印少量的讲义和试卷给学生看看。我印象最深的是语文老师和地理老师油印的卷子。
学校非常重视艺体教学,我记得高一年级下午第一节课是半个小时的音乐课,由文艺委员带学生唱歌。我们的文艺委员教我们唱的最多的歌曲是军营歌曲,诸如《十五的月亮》《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月亮走我也走》,都是写月亮的。文艺委员是很聪明的,她知道月亮是人见人爱的,唱月亮大家都没意见,唱别的都有歧见引发争议。高二年级下午第一节课是半个小时的书法课,让学生练习毛笔字。每年的元旦,每个班级都要举办元旦晚会,全班学生在一起唱歌、跳舞、玩魔术、诗朗诵,气氛热烈。每天早上全校学生在一起跑步,汪校长亲自到操场上监视。上午第二节课后是课间操,下午第一节课后是眼保健操。每年都要举办春季球类运动会和秋季田径运动会,一到开运动会时,学校就像过年一样,整个校园都是欢腾的。学生都会到操场上为本班的运动员呐喊助威,集体荣誉感都非常强。
学校会组织学生集体看电影,高一上学期,汤中在校园里放电影《牧马人》和曲啸的全国演讲纪录片。《牧马人》是大导演谢晋根据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改编的,主演是朱时茂。曲啸被誉为中国四大演讲家,一生演讲2500场。另外,那一学期,学校还放了两晚英语片,让我们学习英语口语。汪校长本人是英语老师,所以他比较重视英语教学。高一下学期,学校又组织我们到汤池电影院看《少年犯》。
汤中的课程表安排得非常合理,语数英都在上午,政史地和理化生都在下午。体育每周两节,高一下午第一节是音乐课,高二下午第一节是书法课。语数英、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全都有了,真正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啊!
校园里到处都是黑板报,内容定期更新,黑板报上写的都是最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以及治学之道。那时,我们的地理老师高本定先生粉笔字写得最美,学校里的黑板报大部分是他出的。
那时的汤池中学有高耸入云的教学楼吗?没有,所有的教室都是平房。那时的汤池中学有多媒体教学吗?更没有,所有的老师都写粉笔字的,教具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试卷都是自己油印的。那时的汤池中学是素质教育吗?百分之百是的!那时的汤池中学高考成绩好吗?文科高考综合评估,每年都是全县第一,经常出现状元。
要知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高考是非常难的,那时的中专相当于现在的三本,大专相当于现在的二本,普通本科相当于现在的一本。实际上,那时考取中专的人数都比现在的三本少多了,含金量都要高得多。
今日的中学,每个学校都有周考和月考,学生的试卷和各种资料堆积如山,学校课程表上只有高考科目,高考不考的一概不上。学生和老师眼中只有分数和名次,功利化的应试教育已经走到了一种极致。偶尔的一两次艺体课全变成了作秀,情感和美学的教育严重缺乏,导致社会风气日趋恶化,人心不古,道德滑坡。人生不只有分数,还有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一个没有情怀的社会是宜居的吗?
今日之教育,比之我们的高中时代,进乎?退乎?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