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犬的使用……需要对军犬进行充分的训练,搜索和追踪课目目前没有……而且建议使用一些国本土的军犬,再遇类似的情况可以代替人冲锋,分散歹徒的注意力。
临战指挥,考验的是一线指挥人员的指挥能力……第一线的指挥员可能是排长,也可能是班长,没人能替代他们……
车辆太过单一,特殊地形不具备通行能力……
又一天过去了,种纬还没写完。他觉得自己又找到了新的目标,这次没人能像父亲那样教自己,他必须自己努力。
第二天是全团连以军官大会,会议重点是这次作战任务的总结。种纬不知道的是,他已经写完的一部分总结被高连长递交给了团长。
种纬还在写着:展望,能否交出合格的答卷?
特警团需要实战的洗礼,以提升人员素质……
武器和人的配合,形成适合处置突发事件的小规模战斗小组……要求精干高效,人员分工协同,专业化……
武器应集成使用……包括军犬,车辆,通信设备,各种武器携行……
常规武器应……长短枪搭配,应对特殊地形的武器,潜望镜……技术难度不大,但不是标配,可以自己做……
防护装备……防弹盾牌,防弹衣……
第三天,是全团指战员送别牺牲战友的日子。以往气氛欢乐的大礼堂,现在已经变成了送别战友的灵堂,充满了悲恸的情绪。
四名牺牲战友身覆盖着八一军旗,由八名礼兵分左右护卫着他们。四位烈士的正装照片悬挂在灵堂正,年轻到略带青涩的面容,还依稀可以看到淡淡的笑容,高高在的俯视着他们昔日的战友们。他们的父母也已经被接到部队驻地,在一边哭哭啼啼的陪伴着他们的儿子在这世的最后时间。
低沉哀伤的哀乐声,全团官兵以连为单位肃立,静听团长袁以刚为四位烈士致悼词。根据四名牺牲战友生前在剿匪战斗的英勇行为,集团军授予四名牺牲战友烈士称号,荣立二等功。
在参加遗体告别仪式前,种纬已经被告知这次任务他只得到了一个通报嘉奖,倒是副排长左震因为连续击毙两名匪徒而得了一个三等功。按常理,种纬至少也可以得到一个三等功的,但因为他前次打伤人的事情,让他这次任务的评奖受到了影响,能得到一个通报嘉奖已经是不错的了。
当然,前次事件的处罚也变成了在全连面前作出检讨,这种不轻不重的解决方式。对此,种纬没有任何的异议。他知道,部队本来有死不生的传统。和已经牺牲的战友起来,自己毕竟还活着,把功劳给已经去世的战友也是理所应当的。
自抗美援朝之后,襄城团还没有发生过一次牺牲三人以的重大伤亡。因为训练伤亡,交通事故,突发疾病等原因,使战士在服役期牺牲去世的,都属于偶尔发生的事情。这次因为处置突发事件而造成了重大伤亡,自然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驻地政府、企事业单位都派人前来吊唁。邻省公丨安丨厅、下属公丨安丨机关、罗山镇和罗山矿相关人员也派员来吊唁。驻地市电视台、电台和报社,也派来了新闻记者和摄制组,如实记录下四位烈士离开亲人的最后时刻。
当32名礼品托起烈士的灵柩,向停在礼堂外的四辆灵车走去时,列队相送烈士的队列当突然有人嘶喊了一声:“班长!”
接着,一名战士跑到手捧照片的家属面前,当场跪倒在地,哭得泣不成声。在他身后,三连陆续有十几名战士都跪了下来,面对着昔日的战友做最后的绝别。
“班长,你放心,以为我给你爹娘养老……我一定……”那名战士一边哭泣着,一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直到被另几名同样哭泣的战士架到一边,烈士的灵柩才得以登灵车。
队列有人低沉着声音说道:“那个兵是被李班长救下来的,去年兵,反应慢了一点……”
种纬已经听说了四名烈士牺牲的前因后果,知道那个和自己同年参军的战士,是因为在关键时刻反应太慢,等到他的班长把他扑倒才逃过了一劫。可惜他的班长在扑倒他的时候已经枪,还在他的耳边安慰着他:“别慌,一会儿会有人来救我们……”
不幸的是,后面前来救援的战士们当,又有两名战士为了救护自己的战友牺牲了。
当灵车启动时,遥望着那包裹灵柩的血色军旗在秋日阳光渐渐远去,全体特警团战士低声唱起《送战友》,为与自己同样年轻的战友做最后的送别!
追悼会结束,种纬如鲠在喉,只能把全部精力放到总结的最后一部分——空谈,不如加强实地对抗训练。
在最后这部分总结,种纬提出现场复盘这次任务最后山洞的战斗的环境。以模拟守洞的方式,试验不同情况下搜索队伍发现敌人的方法和反应时间。找出第一时间发现匪徒,降低接触时的损失的办法。
同时他还提出,应该尝试其他多种进攻方式是否可以解决战斗,并评估火箭筒、枪*、*等不同武器的毁伤效果。
在战斗人员的组成,他建议应进行不同班组,不同强弱战斗人员的搭配,务必摸清不同人员素质组合情况下,面对同样地形的战斗力水平差距,找出关键问题以解决之。
另外,种纬还针对传统的尖刀班排式的人员组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这种人员配备方式适应战争年代的大规模战场,却不能适合应对突发性作战任务。而且如果出任务的都是老兵,那对新兵意味着无实战可以接触的窘境。其他人员作战能力也无法提高,在应对大规模突发事件时处置能力必然较差。
种纬不知道的是,当他的总结全被交到团部后,简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用政委王坤的话说是,很多军官的观点和责任心被一个普通列兵给下去了。团长袁以刚更干脆,让团部参谋把种纬写的总结复印了七八份,交给相关人员进行参考。
与此同时,特警团关于此次任务的总结也一直在进行着。目前已经统一的观点是:尽管特警团在面对复杂情况完成了此次清剿犯罪团伙的任务,但最终的结果来看,全团编制的改变并没有带动战术和战法的改变,完成任务的代价太高,高到了不能承受和容忍的程度,特警团必须为此做出重大的改变。这一改变将是触及灵魂的,影响也必将是深远的。
具体到需要进行哪方面的改进,全团各级指战员汇总和反映来的问题涉及内容实在太多,一时间谁也无法做出定论。
尤其是九十年代初国际风云变幻,东的海湾战争刚刚结束。美军发起的沙漠风暴不止吹在东,也吹到了每个国军人眼。曾经经历了多年两伊战争的洗礼,又在科威特摧枯拉朽的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在实现了信息化的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面前毫无抵抗能力,如犁庭扫穴般被打得支离破碎。
这一发生在眼前的最有说服力的鲜活战例,让战前国内很多预判科伊战火将持续很久的军事专家们大跌眼镜。这一场战争也让国军人们清醒的认识到,国军队已经全面落后于世界军事潮流,尤其是在通讯系统,摩托化,信息化,机械化方面的落后,更让身负国防职责的军人们无可辩驳。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