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庭信步话春秋》
第7节

作者: 钱越2017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期间,周公旦封长子伯禽于曲阜(鲁国)、封弟弟康叔于康(卫国)、封侄儿叔虞于唐(晋国)、封同姓宗亲召公奭于匽(北燕国)、封太师吕尚于营丘(齐国)。大批东方的重要诸侯国就此建立。
  在分封的过程中,周公旦把商遗民和亲商反周诸侯国的遗民赏赐新封诸侯,作为他们的属民,将调离其世代居住的原地。如《左传定公四年》就记载,此次分封时鲁国获得“殷民六族”,卫国获得“殷民七族”,晋国获得“怀姓九族”。这一措施,即增强了封国实力,又分散了敌对民众,可谓是一箭双雕。
  日期:2018-06-21 12:13:02
  一、西周往事 11
  周王朝建立的初期,由于周武王早逝、外部环境不稳,在制度方面一直比较粗俗,主要沿用先周时期,以及商朝的那一套旧制。
  正所谓“可以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平定三监之乱后周公旦参考夏、商两朝的旧制,结合周人自身的情况,开始为周王朝制定有周人自己特色的礼法制度。也就是古籍上所称的 “周公制礼作乐”。
  《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说为:“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也就是说 “礼”在最初时,是祭祀鬼神等宗教活动中举行的礼节、仪式。周公在制定礼制时,将其外延拓展,形成包含吉、凶、军、宾、嘉五礼在内的一种全新礼仪。这种新礼仪涉及到宗教、政治、生活等方方面面,形成包括宗法制度、井田制度、分封制度、婚姻制度、祭祀制度等,以及在所有这些之上形成的伦理道德的一整套体系,将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整个装了进去。
  “乐”是指在具体礼仪程式中所使用的配乐,不同的礼制有各自不同的配乐。通过这些配乐,既可以潜移默化地来强化人们对他创制的这些制度的认同感,又可以调和等级差异带来的隔阂和矛盾,陶冶人的情操。
  一言蔽之“礼”强调的是的尊卑,也就是所谓的“尊尊”;“乐”强调的和谐,也就是所谓的“亲亲”。用“礼”来别尊卑,用“乐”来调和彼此,是周礼维护周王朝统治的一体两面。这也是周公旦“制礼作乐”的最初目的。
  “周公制礼作乐”的意义不仅限于周王朝本身,它更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向和基调。春秋战国时代,“礼乐制度”的核心思想,经过孔子、曾子、孟子等大儒提炼,以“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思想现身,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此奠定、发展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内核,影响至今。中国之所以称为“礼仪之邦”,与“周公制礼作乐”密不可分。
  周成王七年左右,周公旦见成王成年,已经能担起统治整个王朝的重任,遂正式卸任摄政一职,将政事归还到周成王手中,也就是所谓的“归政成王”。
  周成王亲政后,周公旦对自己这天子侄子依然放心不下。为此他又作《立政》、《无逸》等文,向成王讲述夏商成败的历史,劝导他要远离小人、选拔贤能之士、健全官制,要敬德保民,要虚怀若谷、接纳批评,并告诫成王不要干预司法刑狱,不要贪图荒逸。

  周公旦的这些话,是讲究人治(圣人之治)的时代,臣民对君王的标准要求,可以说都是肺腑之言。但落在年轻的周成王眼中估计是不耐烦的多,虚心接受的少。毕竟连现如今的普通年轻人,都不喜欢长辈终日在自己耳边唠唠叨叨,何况是一个手握大权的年轻天子呢?
  于是接下来我们可以看到叔侄疏离的一幕。因王幾太过巨大,特别是东都雒邑建成,对周王庭的统治更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方便统治,周成王将整个王幾以陕原为界,一分为二交由周公旦、召公奭分别治理,也就是所谓的“分陕而治”时,治理西部原统治中心宗周的是召公奭,而负责东部成周的是周公旦。这其中未尝没有周成王想要将自己这个整天爱唠叨的四叔一脚踢开的缘由在。
  日期:2018-06-21 15:13:35
  一、西周往事 12
  周公旦逝于何时难以考证,按多数史籍的讲法是“归政成王”的三年后。临终前,周公旦留下遗言,要求把自己葬在成周。但周成王表示自己不敢拿自家四叔当“臣子”,在周公旦去世后,下诏将他安葬在文王、武王陵寝所在的“毕”地,以陪侍先王。同时下诏准许周公旦的葬礼规格按天子的标准来办,并令鲁国世代用天子礼乐祭祀周公旦。
  应该说周成王虽不喜欢听周公旦唠叨,但对他的功绩还是相当肯定的。
  事实上凭借辅助文王、武王,平定三监,制定周礼的功绩,周公旦与周文王、周武王一起被周人视为三圣,成为周人的精神领袖之一。而以《周礼》为源头的儒家更是将他尊为“元圣”,也就是“第一圣人”。
  周公旦去世后,由于早已嫡长子代父受命成为鲁侯,王幾内的周国君位由次子陈继承,被称为君陈,他的后裔继承“周公”名号。

  成王之世,王朝新兴,天下太平无事。及至周成王统治的末年四月,周成王病重。病榻之上的他因太子钊年龄尚幼,对他能否守住这大周天下,十分放心不下,于是召见召公奭、芮伯、彤伯、毕公高、康叔封、毛叔郑(此时被称为称毛公,应当是三公之一)等宗室重臣,预立遗嘱。周太史将周成王临终托孤及众臣拥立康王继位这个过程记录了下来,这就是《尚书顾命》。受此文影响,至此以后凡是被先君临终托孤的重臣,统称为“顾命大臣”,而召公奭六人有幸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顾命大臣。

  在召公奭等顾命大臣的辅佐下新即位的周康王,继续推行周成文时代所实行的各项国策,勤政节俭,明德慎刑,完全是一代明君。
  周成王、周康王在位期间,周朝社会经济长足发展,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处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地景象。《史记周本纪》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也就是说当时天下安定,人民安康,无人犯法,以致几十年间刑具闲置、监狱空虚。史家于是将成王、康王的统治期称为“成康之治”。“成康之治”是中国史籍上记载的第一个“盛世”。
  国势强盛使西周能够动用较初期更为强大的实力对周边“未服王化”的方国、族群进行征讨。而周王朝前期,周人依旧保持先辈开拓进取的精神,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参与缔造中国第一个盛世的周康王及其子孙,都曾大肆对周边动武。
  周康王时期,东夷再次叛乱,被周康王遣卫康伯率军平定。
  在周康王晚年,南宫盂奉王命征伐位于宗周北方的鬼方。此战周王师擒获鬼方酋长2人,斩首割耳4802个,俘虏13081人,缴获战车30辆。受此打击,曾经显赫一时的鬼方就此一蹶不振,并逐渐消失于中国的历史舞台,其后不知所踪。
  周康王去世后,太子瑕继位,是为周昭王。周昭王也是个马上天子。
  昭王十六年、十九年,周昭王两次率军南征,并最终“昭王南巡狩不复,卒于江上”以致“王道微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