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做总经理:职业经理人的变革经历》
第56节

作者: 青原樵夫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第二次,林总、李卫和张晓杰在办公室议完一件事,张晓杰向林总提出一个要求:现在报价多,销售工程师李锐和日语翻译帮不到自己什么忙,建议让李锐走,日语翻译要么走,要么调到其他部门。林总一听:“对,日语翻译长得也不好看,应该要招一个好看一点的,现在翻译任务也不多了,可以考虑。”本来听到张晓杰的话,李卫就有气,再听到林总这样没头没脑的答应,而且以貌取人,于是当时就批评张晓杰:“张晓杰,你是报价工程师暂时协助副总负责营销部,营销的工作不仅仅是报价,还有回款、跟单、客户服务等很多事务,营销部不是只围绕报价来转的,相对于其他部门的工程师,报价工程师的工作量是算比较少的,如果这段时间因为调价忙,可以要求销售工程师或日语翻译协助你处理一些庶务,当然他们不太熟练,你要多教教他们。日语翻译是多么勤快的一个人,几次审核,她都忙了几个通宵忙出病来,这么有责任心的员工,仅仅因为长相问题,现在任务不重就换人,太说不过去了,你要学会合理地安排工作。”

  2月底的一天,老板突然叫陈经理到李卫的办公室,要求下周一对高层人员评估再使用。李卫没听明白什么意思:“谁还要被评估?试用期的几个经理不是都评估完了吗?”李卫把陈经理叫过来问,陈经理吞吞吐吐说:“林总要叫部门经理对你进行评估,评估一下你的优点和缺点,如果有缺点就必须改正过来……”李卫明白话后面的意思了:“否则就得滚蛋。”

  《中国私企内幕》中的那个赵老板评估变革的总经理徐刚那一幕终于在利风出现了,李卫记得当初将《中国私企内幕》给林总看时,林总说了一句话:“这个赵老板心胸太小了,如果是我,绝对不会这样做。”今天,林总自己打自己嘴巴一模一样学了一回赵老板。
  李卫仔细回想了自己这一年来在利风变革的历程。他觉得老板有很多优点,是一个吃苦、精明、执着、感性的人,但在他身上同时存在着过份虚荣要面子、名利心过强、心胸度量不够、耳根子软、疑心病过重等特点。李卫从来不想改变老板,改造一个人太困难了,李卫希望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并且逼着老板学习,但林总只参加过一次彭剑锋教授的课,看了李卫给他几张余世维的碟和两本私企变革的书,就再也没参加培训了。

  李卫一直很感激林总,感激林总给了他一个发挥的平台,在改革过程中和马副总以及老板娘发生冲突时,虽然导致了李卫和林总的矛盾,但最终林总还是支持自己,使改革能顺利进行下去。李卫也不时在言语中表现出这种感激,特别是和林总见他的一些朋友时,李卫会给足林总面子。可是,感恩是心里感激的,不是一天到晚提在嘴上,人不能施了一点恩,就一天到晚挂在嘴上希望别人感恩戴德,那是一种施舍的心理。

  林总经常在李卫面前暗示给了李卫一个平台,似乎李卫一辈子要感恩戴德,忠贞不二三呼万岁有如再生父母般再造之恩。人需要有感恩心,但如果一天到晚挂在嘴上企求别人回报,那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施舍之心,虽然说白了老板与员工是相互利用,但合理的利用目的是为了资源共享达到双赢。林总的这种心理,是典型的中国皇权心理,就如某个人提拔了一个人,就是恩师,以后这个恩师不管是对是错哪怕违法乱纪,“学生”都不得违背,这是一种愚忠,愚忠的后果是忠于个人,而不是忠于国家社稷百姓组织,是把家天下个人的私利凌架在国家的利益之上,说白了也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心理,或许每个人都有这样一种心理,都希望部属对自己愚忠,以满足于一种皇帝般的虚荣,结果造成每个人都看上面的人眼色行事,至于是不是做事不重要。

  在没有内忧外患的时候,皇帝需要这种奴才,但一旦碰到危机时,奴才是无法力挽狂澜的,需要人才,可是,又要像人才一样有才华,又要奴才般的听话,这个世界哪有这么好的事,人才可用不好用,奴才好用不可用。要做事,必须用人才,喜欢听奉承,尽管用奴才,李卫在外人面前可以给足上司面子,但在公司内部,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将事情做好,就是给上司最好的报答,而不是一天到晚吹捧上司。

  李卫在7、8月产值高峰后两个多月也犯过类似这种错,有点飘飘然的感觉,但很快就改正了,也不是很在意别人如何评价自己,自古以来的改革者,往往死后才有人说他好,在生时都背负骂名,因为改革会伤及到每个人的利益。如果嘴巴上赞同改革,但没有一种先牺牲先付出的心理,往往背后会抨击改革,哪怕得到了改革所带来的益处,因为改革等于否定了以前的做法,伤了一些人的颜面,而很多人将面子等同于生命。

  十多年来,老板很少接收外面的思想,也极少看书,招聘的几个管理人员都是从内地国营企业出来的,所以受国营思想影响非常深。林总这一年特别热衷于考察、酒会之类的官场事务,由此可以看出名利心还是相当重,公司大规模招人的时候,在报纸上刊登过广告,被其朋友看到,朋友赞赏了几句,他觉得很有面子,而真正做事业的人,会比较低调,官场事务只是应付一下,如果热衷于此,则不是件好事。

  在刚开始改革的时候,林总也不断强调,要摆脱家族企业的影子,可是实际上,公司拐弯抹角的家族成员比例非常高,远超过一般中小私营企业,而且2005年还硬要塞进几个家族成员,他经常背后了解家族成员的意见。而且公司制度规定除非稀缺难招的岗位,主管、工程师以上人员不得介绍亲朋好友进公司,李卫也有亲戚要求到李卫的企业工作,可李卫宁愿亲戚失业都不让他们进来,因为李卫很担心人情管理导致的负面影响。这说明,林总说的和他所做的并不是一回事。


日期:2007-11-20 16:28:17

  旺季时,拼命督促行政人资部陈经理写《分红管理办法》,一开始,林总的设想是每年利润必须保证10%,10%以上的部分才给管理层分红,李卫听了:那这样分红有什么意思?制造业现在10%的利润多难呀,这样太自我保护了。后来林总同意只要达成营业额指标和利润率达到10%,就拿出利润的20%给管理层分红,其中4%给总经理,8%给经理层,8%给工程师,本来李卫当初谈好是5%,李卫让出1%给下属,独食不肥。华为的任正非做到这么大,就是将股份都让给员工,无私者自成其私嘛。后来,林总又修改多次《分红管理办法》,要求每年设备的购买金额达到销售额的12%,年净利润率10%以上,大家才能分红。李卫看了后只有苦笑,财务指标里面有一个资产保值增值率的指标,如果在旺季,购买设备可以促进业务增长,设备购买是一种投资,但如果淡季设备闲置则会导致成本加大,如果有订单,大家也希望购买设备扩大生产。可是老板却是像地主一样的小农心理,地主有钱就买地,老板有钱不管有订单没订单,都不停地购买设备,2005年购买设备的钱是450万,2006年2月,又一次性订购了6台CNC,并且还说要买,总是怕这些钱会分出去,过度现实过度保护自己,这性质就完全不一样。利润率,都是按照一定的会计准则进行,按大陆的会计准则也好,按香港的会计准则也好,但林总却按自己的一套,李卫感觉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因为按林总这样的方法,总资产会增加很多,但利润率永远上不去,也永远不可能有分红。

  李卫就《分红管理办法》和林总沟通了两次,林总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李卫将《分红管理办法》拿到经理级会议上去议,经理们看到这种条款都比较失望,林总经常讲的将来要实行管理层持股,大家也抱以一种怀疑的态度。
  2006年春节,林总要对部门经理休假的工资进行扣除,李卫坚决反对,2006年初是资金紧张,但如果回款及时(当时回款率不到70%),则会好很多,部门经理以前的公司,包括李卫在以前的公司,都有13个月的工资,现在行业萧条处于逆市,大家共度难关,没年终奖,没年终双薪,大家也没什么抱怨,但还扣经理的工资,那就太说不过去了,过年前伏特狮的审核等,大家都是在拼命,看在这个份上,也不能扣经理的工资,而且也违反以前通过的《月薪制员工薪资管理办法》,在李卫的坚决反对下,此提议才作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