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做总经理:职业经理人的变革经历》
第33节作者:
青原樵夫 这三个经理都在八月份陆续进来,刚招进这几个人,公司员工都比较敬畏,因为前面的几个经理都表现得不错,而这次的几个经理,一个担任过厂长(副总),一个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一个是MBA,余经理在铝合金行业的龙头企业工作过,贺经理也在大型企业工作过,技术部的钱经理,虽然没在铸造企业工作过,但是他原来的企业有铸造车间,都是经验丰富的人士,而且,他们也在中小企业呆过,大家对公司前途更是充满信心。
财务部的叶胜萍,因为老板和老板娘对她意见也比较大,老板经常批评她,她感觉压力很大,而且无所适从,于是提出招过一个财务经理,她主动降下来,李卫和林总商量后让她担任总账会计,9月份招了章武森担任财务经理。
余经理、钱经理、贺经理都是在8月份陆续上的班。李卫让陈经理安排好住房,买好家俱,装上热水器、空调等,李卫自己很少看电视,就将自己宿舍的沙发、电视机柜、电视机搬到钱经理和余经理宿舍。
李卫亲自去家私城,给他们配好新的中班台、真皮椅和电脑。
一下招到几个经理,林总也非常开心,刚好斯玛特的黄经理过来一起吃饭,钱经理和他聊得比较愉快,黄经理在林总面前夸了钱经理一翻,林总更是非常开心。
报价工程师秦立章上次从主任降为工程师后,一直不太想做,林总想把前任报价工程师吴方强叫回来接替他,一是觉得吴方强60多岁,现在在一家更小的铸造厂,经常加班,比较辛苦;二是报价工程师工作量不大,也算对以往老臣的一个安慰。其实,李卫还知道老板心里有一个想法:让老吴回来看看老板现在改革的成果,老板不改则已,一改则一鸣惊人,让老吴明白以前他们离开利风是一个错误,以此满足一下老板的虚荣心。
老板把吴方强叫回来和李卫谈谈,李卫发现吴方强在众人面前指责老板的不是,和李卫私下聊,又指责公司这个人如何不是,那个人如何差劲,他以前在公司干多少多少事,马副总、秦立章、马祥安加在一起都不如他,而且,工资上他更是狮子大开口,要求工资不能比马副总更低。李卫笑笑说:我再考虑考虑。再也没有回复他,李卫认为:林总出于一片好心让他回来,这种人怎么就不知天高地厚,还以为地球离开他不转,而且,尽指责别人的不是。李卫很讨厌这种人,李卫希望的是那种首先能自我反省的人,而不是那种牢骚抱怨满天飞的人,这种人回来,非常爱拉帮结派,又会把以前的那种劣质企业文化重新带进来,而不会检讨自己反省自己,这种人总是用放大镜看自己的优点,用显微镜看别人的缺点,这是李卫不能容忍的。后来吴方强打电话问李卫考虑得怎么样了,李卫一口回绝了他。
日期:2007-9-18 8:47:12
四、购买设备、扩大厂房
看到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林总6月份购买了一部商务车,因为7、8月份出差及接送客人特别多,9月份又买了一部商务车,7月份订购了6台CNC,又订了一台进口三坐标测量仪以及其他一些生产和检测设备,新厂房装修好,设备就可以到货了。
7月份,厂房的合同签订好了,李卫加紧督促总务主管张新江,加快新厂房的装修。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厂房装修完毕。
邹经理、PIE工程师、CNC主管等一起对两栋新厂房进行了规划和测量,8月份将CNC车间搬到新厂房一楼,二楼和三楼分别做仓库,另一栋的三楼准备做食堂,这样公司的厂房面积扩大到近10000平方米。
李卫按照上半年这种发展趋势,今年肯定超过6000万产值,今年新租了厂房,厂房是够了,但厂房过度分散,10000平方米的厂房,分成了四栋,每栋三层,物流成本过高。
10000平方米的厂房,本来可以支持1个亿的产值,但是厂房过度分散,预计只能支持8000万左右的产值,到了8000万产值就会非常拥挤了。8000万产值,即每个月700万产值左右,李卫预计到2006年下半年,即可达到700万以上的月产值目标。
将来该怎么发展呢?在哪里发展呢?林总有几个想法:
•继续在S市发展。
•往北边相邻城市G市搬。
•江西赣州市招商,搬到赣州市。
继续在S市发展,这个方案不太可行,S市土地面积有限,而且电力供应极度不足,一周停两天电,近来S市政策一直往高科技倾斜,提高政策门槛,使一些来料加工型企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往北部城市或内部省份搬迁。利风属于基础工业,既非高科技,也非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介于二者中间,属于自生自灭型,但是不断提高的政策门槛及利润率降低,在本市难以生存,
往北边相邻城市G市搬,G市来料加工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也多,而且G市排斥外地人,因此人才缺乏,虽然现在那边厂房租金更便宜,但优秀的人才通常不愿意到这个城市去,西北土地更便宜,但有人去吗?缺乏人才,没有人才,什么便宜都没用。李卫原东家中光顺搬厂,李卫一直反对搬到这么一个偏僻的地方去,但李卫又不是董事会成员,声音太弱小了,董事会考虑的就是厂房租金等显性成本,忽视了人力资源等隐性成本,公司也不买部中巴接送大家,在一个过度偏僻的地方,人才是留不住的,结果如李卫所料,大半年的时间,研发工程师走了三分之二。所以很多老板说重视人才,其实都是嘴上说说,并不是真心重视,只重视眼睛看得见的成本。所以,搬往北面相邻城市G市的方案被李卫否决了。
铝合金铸造的厂家越来越多,利风的模具技术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老板的一出多件的模具技术是其他厂家无法比拟的,一出多件,重点在这个“多”字,一个模具出多件产品,则其重量应该不是很大,因此,将来的产品方向应该侧重于精密铸造,如果铸造一些大件产品,利风没有优势可言,而且大件产品都比较粗糙,附加值低,材料成本占的比重较大,像卖罗卜白菜一样,而精密铸造件,知识附加值高,材料占成本的比重更低,将来材料肯定是会不断涨价的,材料成本更低,知识附加值高,我们就能保证一定的利润率,况且精密铸造,不必买大型设备,设备投资都可以省很多。
因此,李卫认为S市不能放弃,但不能规模太大,S市要成为一个窗口,营销、研发和小批量试产的窗口,大批量的、成熟的、稳定的订单,可以转移到赣州去。现在江西开发得比较好,李卫是江西人,林总也是半个江西人,都算和江西有缘。赣粤高速公路年底可以通车,通车后,赣州到S市只须4个小时左右车程,不算远,昆厦高速也经过赣州,京九线也通过赣州,那边水力、电力、交通都非常方便,如果配套供应链问题及一些报关等政策性的问题得以解决,赣州不失为一个理想投资之地。
在经理级会议上,大家都倾向于这个方案:S市为营销、研发和小批量试产基地,规模不能过大,员工控制在400~500人以内,量产基地将来建在赣州,按目前的发展态势,在2005财产产值达到5000万~6000万,2006财年产值达到8000万以上,2007年初开始在赣州筹建新工厂,2007年底即可完工并正式投产了,而且,2006年后公司资金也比较雄厚,现金流相对比较充裕。而且,目前的厂房可以勉强支撑到2007年中期。
日期:2007-9-19 19:09:16
五、去赣州考察投资事宜
一旦决定下来,加上赣州招商部门的人一再催促快去买地,林总是个急性子,就急着去看地,李卫认为没这么急,现在公司的实力也不是很大,离办新厂距离还远,他对内地招商的情况比较了解,一个经济开发区三通一平完成后,起码要三五年才能招满厂商。现在那边的经济开发区才开始搞,哪有这么快呀,明年去也不急。
但林总急着要去,看看也无妨,9月下旬,林总、老板娘、李卫、马副总、钱经理一干人等开着车出发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