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做总经理:职业经理人的变革经历》
第22节作者:
青原樵夫 没有人天生完美天生就是圣贤,没有谁一生没犯过错,连任四届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年轻时酗酒成癖,丘吉尔年轻时也酗酒、吸食鸦片,弘一法师李叔同年轻时也曾浪迹于烟花柳巷,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希望他以这次为教训,别再犯这类傻事,李卫也把自己犯错的经历告诉给张晓杰。李卫发了一篇《了凡四训》的文章给他看,希望他能有所悟。之后李卫发现,张晓杰这么急于表现自己的悔改,还是在玩小聪明搏取同情,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改变,看来他已经在这个功利的环境中同化了,聪明反被聪明误呀!
过了几天,张晓杰因家中有事请假回家,由邹经理暂代品质经理,后来发现品质部里面也是烂成一团糟,于是就调张晓杰到工程部担任项目工程师。
日期:2007-8-23 13:56:11
五、流言蜚语
五月公司出了这么几件事后,果然不出所料,公司下面各种谣言纷纷流传:李总的到来给利风带来不好的运气,李总是败财运等等。
老板娘的亲朋和老乡在公司做员工的挺多,她的消息通常是比较灵的,有一天,李卫和林总在办公室谈到最近发生的事,她上来:“是呀,太邪了,办厂这么多年没发生过这种事,怎么五月发生了这么多事?”
林总担心李卫多心,马上制止她:“一潭死水扔块石头也会有波浪,就是因为以前没有事,所以现在集中爆发。”
五月,对于珠三角来说是个梅雨季节。
有一天中午,突然下起大雨,突然李卫的办公室天花板不断有一股股的水流下来,倾刻间,办公室尽是水。李卫叫声不好,赶忙跑上四楼培训室和电脑机房,发现楼上已经是汪洋一片,原来电脑机房楼顶在装修时,钻了一个大孔没有堵上。
李卫、老板娘、陈经理还有一个清洁工还没下班,李卫和陈经理赶紧将一些物品搬到桌上,老板娘将四楼的积水往楼梯扫去,清洁工在三楼扫,忙活了一个中午,几个人弄得狼狈不堪。幸好下午雨停了,李卫安排总务人员赶紧将洞口堵上。
李卫心里骂道:老天你也捉弄我,这个月还没把我折腾够吗?
下午,老板娘告诉李卫,铸造车间的石棉瓦有漏水,已经反映了一个月了,但还没有搞好,如果水漏到高温的铝溶液坩锅里,会引起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李卫赶紧找陈经理,陈经理说也是昨天才知道这个信息,得到信息后赶紧通知总务的人买材料,明天材料回来就可以维修了。李卫问:不是一个月前就通知了你们吗?陈经理表示没有,最后找来总务主管和设备主管询问才知道,一个月前向马副总反映过,但那时没下雨,马副总叫采购的去买材料,之后也就一直没过问,于是一直拖到现在。
李卫一听心里有气:妈的,什么懒散作风,安全问题这么重要,也这么拖拖拉拉不紧不慢,如果发生爆炸,大家都得蹲监狱去。
第二天,瓦就换好了。
五月,倒霉的五月,狼狈的五月,谢天谢地,终于过去了。
日期:2007-8-24 14:00:58
第六章、改革初显成果
一、客户分类管理
又一家客户声称要拉模走,林总说这家客户从来不拖款,绝对不能失去这家客户,林总、李卫、张晓杰、跟单主管江丽丽四个人亲自到客户那里。在车上,李卫了解到,客户更改了工艺,而我们的旧模没有孔,按新工艺则要人为钻孔,喷完油后,再人为钻孔老是产生外观问题,如果先钻孔攻牙,再上螺栓喷油,又会粘住,总之品质非常不稳定,极难保证交期,而公司的新模还没出来,所以赶不上他们的进度,在新模出来之前,还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工艺。
客户和林总是多年的老关系,林总也是看着他们从几百人发展到现在1700多人。
到客户处和他们的生产经理和采购经理以及一干人等沟通,和供应商电话沟通,经过一翻沟通,利风一班人承诺竭尽全力配合他们的交期,不使他们停生产线。
回去后,李卫亲自跟踪这个产品,一个工序逼前一个工序,紧紧跟踪,马副总和张晓杰也轮换蹲点在供应商处监控品质,每人熬了一个通宵,李卫、邹经理、刘经理也经常跟踪到12点,电话24小时开通。
经过近一周的努力,这批货总算勉强配合了客户的交期。李卫再跟踪其他几个紧急的订单,了解到了更多的问题。
“老天,如果天天这样,那人还要活不?再好的精力也经不起这样折腾呀!”李卫心想。
李卫自认为在抓大放小授权方面做得比较好,他不喜欢像诸葛亮一样事必躬亲,到时企业还没做大做强,自己却先累死了,但即使如此,李卫还是感觉一天到晚很忙很忙,他发现林总觉得每个客户都重要,没有对客户进行ABC分类管理。李卫安排营销部、品质部、财务部等部门,根据以下标准对客户进行分类:
本来还有一项:每百元产值所耗用资源,但是这项指标较难统计,就没有加入。有些客户,虽然一年的订单总金额不多,但单次订单的量相对较大,这种为特殊客户。
经过加权评分并分类,发现公司的A类客户只有6家,B类客户16家,C类客户22家,D类客户13家,总共客户有57家,总共有400多款产品。
李卫终于发现,利风为什么一直做不大的原因:
公司没有营销部门,都是通过打广告客户自己找上门来,工业产品与终端消费品做市场是不同的,终端消费品面向广大消费者,广告投入大,但工业产品针对性非常强,通过广告找上门来的客户大都是其他公司做不好的产品才拿来利风做,量大好做的产品通常不给利风做,不能否认广告有作用,但一味依赖广告的工业产品营销策略肯定是片面的,应该主动出击,主动寻找大客户。这和谈恋爱道理是一样的:美女肯定都被别人追到手了,主动送上门来的肯定不是美女。
林总是搞技术出身的,李卫发现,每次林总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他都有一种成就感,每次客户拿来一个技术难度很高的产品,被林总等人攻克了,客户一夸奖,他会兴奋好长一段时间,至于批量有多大,将来利润多高,不在考虑之列。这可能是搞技术出身的老板的一种通病,都认为自己的技术是最好的,而不是以市场为导向。而且,解决一个样品是容易的,把一个样品做成精品也容易,因为他们做样品可以不考虑工艺、成本等因素,但量产则必须考虑工艺、品质、成本等综合因素,搞定了样品不代表能搞定量产,中国人一咬牙什么原子丨弹丨、氢弹都做得出来,但考虑成本的量产呢?样品不按量产的标准做绝对是个错误的思路。
其实李卫认为管理很简单,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简单的工作程序化,再按规定的程序重复做。
李卫发现,中国人都喜欢攻难题,但攻完后都浅尝即止,不喜欢深入,不喜欢做简单重复的工作,很多大学生毕业就喜欢做研发,但却不喜欢做工程,工程讲究周密性,要考虑现有材料利用、现有设备利用等、要考虑成本等综合因素,而这些细节性的工作需要的是细心,而不是过多的灵感,工程不讲妙手,讲失误少。华为当年研发部门和市场部门矛盾非常深,市场部门抱怨研发部门的技术问题多,技术部门认为自己的技术是一流的,是市场部门不会卖,后来将两个部门捆绑在一起,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技术开发,研发工程师必须面对客户,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闭门造车,结果矛盾也少了,也不会闭着门搞科研了。所以,钻技术而不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老板,等到有一天他做样品的技术炉火纯青做成艺术品之时,即是企业倒闭之时。华为的任正非从进化论中悟出一个道理并规定:开发新产品时,新材料新工艺不得超过10%的比例。李卫认为太有道理了。李卫相信,以现在通信企业的研发水平,别说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4G也可以研发出来,但能否马上被市场接受则是另外一回事,因此,坐在办公室闭门造车过度创新未必是一件好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