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做总经理:职业经理人的变革经历》
第9节作者:
青原樵夫 技术、品质问题经常无人拍板,导致生产不知道听谁的。(生产品质不参与产品前期策划,模具设计闭门造车,工艺设计闭门造车,品质标准闭门造车,样品制造闭门造车,结果工程技术做出来的规范不切实际,样品做成工艺难度极大成本极高的精品,生产品质部门缺少技术人员解决现场技术问题,谁都不清楚品质标准到底怎么样,客户投诉某一点就对这一点拼命加严,自然不清晰经常变,忽松忽紧,自然也不对工人进行培训,品质问题自然多,返工率肯定高。
新产品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客户、项目工程师、品质工程师和PE工程师应沟通得非常密切,样品一定是按量产的标准做的,功能性的标准是工程部门与客户确认的,外观性的标准可以由品质部门与客户确认,按照原有的模式以及闭门造车的方法,自然问题多多,李卫一查,程序文件中居然没有工程变更控制程序。
生产部门缺少出货的压力,出不了货与我无关。
设备很少进行日常保养维护,维修率非常高,没人追究,也没有培训。
主管们写上来的工作职责是:签署生产报表、上班人员登记表、生产统计表、成品检验报告、品质异常的联络单据、客户投诉的单据、员工辞工单据和请假单。这些例行性的事务本来文员就可以做了,主管主任们居然不需要解决重大和异常事务。这让李卫想起《走出华为》当中描述华为少数中层干部,每天坐在电脑前,将上级的邮件加上“搞定、搞定,一定要搞定”几个字再往下转发,成了“搞定干部”,这些主管挺像这种“搞定干部”。
李卫后来明白了,中小企业普遍实行计件制,车间主管全部依赖计件这个唯一的法宝来刺激员工的自主行为,车间主任的工作就是分配任务、分配物料、巡逻,看到有人没事做,就去安排点事给他做。没有主管、领班去了解每个产品的瓶颈在哪,去消除解决这些瓶颈,平衡各工序的生产能力,各车间主管的组织、协调、统筹与监管的功能非常弱,更不用讲产品方面的培训了,基本上就成了个甩手掌柜。每个班组有两三个这样的瓶颈,整个工厂的效率就是惊人的低了,打个比方:
如果每个车间出现一个瓶颈,直通率(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有90%,从单个车间来看好像还可以,工厂假如有五个这样的车间,那么公司的整体直通率就是:90%×90%×90%×90%×90%=59%。即投产100件,按时产出的合格品只有59件。这是一种多么低效的工作。
再加上生产又缺乏计划统筹,急着出货的与不急着出货的混在一堆,物料、半成品、成品混在一堆,可想而知,这种作坊式管理的效率能有多高,就如高速公路上大家都想过,都拼命往前面挤,但谁都过不去,患上了肠梗阻的病症。日本的公路上如果发生了堵车,每部车都不会抢道,大家相信前面总在解决,即使堵了很多车,通常2~3个小时就疏通了,但在中国,这种情况很可能堵它十几个小时。
没有沉淀作业指导书、检验指导书,凭感觉判断,管理者不对员工培训,成了甩手掌柜,生产基本上都依赖员工的经验,靠员工自主管理,员工的素质又不高,工资低,流动性又非常大,怎么可能高效、怎么可能品质高呢?
计件的管理,导致这些主管“无为而治”。真正的无为而治,乃是老子从天地星宿运行规律中悟出的道理,必须先定出规则,且人的素质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后都自动自发按规则的运作实施,乃先有为而后无为,没规则加上人的素质低下的“无为之治”,只会造成一片混乱。
……
总之,公司凡事都缺乏预测性和计划性,一天到晚忙着救火,客户一天到晚打电话给业务部追货,追不动了,直接打电话给老板,老板成了救火队长式的高级跟单员,老板基本上每天都发脾气拍桌子骂人,办公室的人都希望老板天天出去别呆在公司。
日期:2007-7-27 8:53:24
六、臃肿的品质部门
品质标准不清晰,经常变,大家凭感觉判断,IPQC说合格的,到了FQC说不行,QA说合格的,IPQC说不行,品质标准忽松忽紧,好的货当成不合格,不合格的货当成好货。
因为从上到下对品质缺乏自信,凭感觉,于是只有靠最后一个检验环节来卡品质,出货实行100%外观全检。
量测具也缺少统一归口的管理,一个机械加工行业,测量频率是非常高的,如果量测具都缺乏统一归口的管理,你量的是一尺,到了我这里变成了九寸,度量衡都不准,品质怎么可能好?
品质部门缺少和客户沟通,没建立样品柜,自然缺少样品参照,外观凭经验凭感觉判断,品质检验人员换了一个人,或者客户的IQC换了一个人,大家就不认账了,这个标准就跟着变,所以退货也就非常多。
品管部有员工57人,将近达到15%比例,而一般的企业在7%~8%,无论如何都不超过10%。一个企业制程控制越差,品管人员则越多,员工缺乏自主品质意识,品管人员越多,生产人员则越对品管人员形成依赖心理,更加缺乏自主品质意识,于是导致恶性循环。一个企业的品质人员比例越多,越表明其品质水准越差。
普通QC中,找个高中/中专毕业的居然很难。
……
七、不良的财务状况
款很难收,回款率只有不到70%。
导致拖欠供应商货款严重,通常四五个月才付款,甚至拖了半年的也有,好几家断绝业务关系,中止供货。
没有财务预算,老板凭兴致批条,经常导致财务没钱。
……
日期:2007-7-31 8:40:27
八、糟糕的人事管理
人员整体素质低下,管理人员中,大专毕业只有马副总、业务主任秦立章、人事副主管靳茜,其他大部分是中专/技校/高中或初中毕业,基本上是从下面提拔的,公司发展了16年,只外招过几个主任(有两个已离开),但这些主任无一不是内地国有企业出来的,而且年龄普遍偏大,一般都在40多岁以上,包括现在的副总和业务主任,除了了解一些ISO9000的皮毛外,缺乏必备的管理技能。至于普通员工,有身份证就可以进公司。
李卫一直留意研究人才交流的动向,他发现哪家企业不时会在网上、人才市场、报纸上招聘一些管理技术人员的企业,通常发展得比较稳健也有活力,而一两年都没有外聘过人才的企业,基本上是在走下坡路。一个企业不能光从内部晋升管理技术人员,否则,没有外来思想的冲击和融合,长期下去会出现狭隘闭关自锁的企业文化,也导致各个管理层次的素质没什么差别,缺少能力的人当了上司,就容易压制有能力的部属,这种企业肯定难做大;而都从外部招聘,没有内部培训和晋升的企业,也无法沉淀一些良好的文化,会打击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只有引入内外竞争,把企业内部的晋升放在人才市场的同一水平线上,内聘外聘同时进行,这样又能激励内部员工,能将市场的压力传递给员工,让优秀的内部员工脱颖而出,让外部的活水不时渗透进来,激发组织的活力。
组织层次太多,除了上面说的助理,主管下面还有领班,领班下面还有组长,一个组长只管几个单一工作性质的工人。(本来工作性质越单一或相似,管理幅度就可以加大。日本三菱公司30万人,改革后将组织结构从17层砍到5层,小小的400人的利风就有7个层次,组织结构这么臃肿,因人设岗的组织结构,一个人占了一个位置,总要表现一下自己不是闲人,于是业务流程中的节点就多了,流程就繁琐了,信息沟通也非常缓慢,而且在信息的上传下达中容易失真,小企业就这样患上了大企业病,平时大家笑话的“校长一课堂、处长一走廊、科长一操场”生动地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讽刺。)
工资太低了,一个主任,工资包食宿才2000多一点,一个主管才1500~2000之间。员工的底薪330元/月,后来某些工种改为计件后好一点,但员工工资经常加班加点也只有7~800元,员工年流动率达到200%。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