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鸦片战争到护国运动——闲话中国近代史上那段动荡岁月里的人事》
第41节

作者: 老娘路人甲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3-15 17:19:56
  帝国乱象:蜂拥而来的大鲨鱼(8)
  拉萼尼对此不明所以,他只知道在当时的西方世界,特别是法国,不管是世俗信仰需要,还是为政治服务,宣扬保护天主教都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为此他果断采取从美国人那里学来的招数,即扬言要去北京找道光皇帝当面谈。与美国人只有一艘寒酸的炮舰不同,法国人一来就是八艘,按理说更有要挟的本钱,可出乎意料这件事仍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拉萼尼只好不断重复这一招并摆出会去北京的架势,果然耆英扛不住,开口说已经向北京请示,正在等待道光的最新指示。

  道光原本对此坚决不同意,但是架不住耆英奏折里渲染出来的恐怖气氛,使得这位对战争已经信心全无的大清皇帝又一次妥协了,给出一个所谓的折中方案,那就是允许天主教驰禁,但不能由大清帝国发公告通知中外。而几天后,耆英关于天主教驰禁的具体建议也送到北京。在里头他向皇帝建议官方对宗教可以采取以下态度:凡是参与信教者如果态度友好善良可以不加过问,喜欢闹事的仍然由官府治罪,同时来华的传教士严禁进入内地。道光看到这个,觉得自己的面子总算勉强保住,不至于对不起祖宗,于是就在十一月初五公开发布官方公告允许法国人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建设教堂等等,然后清廷官方以友好对待外宾的原则义务保护他们的设施。

  而在此之前,中法两国关于五口通商章程的缔约仪式已经在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三完成。双方签约人分别是大清帝国的两广总督耆英以及法国大使拉萼尼。由于签约地点是法国人停泊在黄埔江畔的军舰,再加上条约的实质性内容在英美两国的基础上又有所加深中国的灾难,所以本次条约又被后人称为《黄埔条约》。
  日期:2018-03-16 17:15:31
  帝国乱象:蜂拥而来的大鲨鱼(9)
  有了美法两国做榜样,其他欧洲国家纷纷群起仿效,道光和耆英对此基本是来者不拒。耆英还则罢了,道光难道完全就是一场战争打输了就彻底变成任人宰割的汤姆猫了吗?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根据相关的记载,包括对美国和法国的条约,大清帝国的做法其实都带有另外的目的,或者说是他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吧,那就是希望通过给他们好处,分化他们和英国人,让他们站在中国一边,因为根据从各种渠道传来的消息来看,美国是跟英国打了一架独立出来的新国家,法国跟英国几百年不和,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应该是盆友,再说中国古代的贤明君王都曾经采取过一个政策,叫做羁縻,翻译过来就是用武力压制然后用经济物质利益安慰诱惑少数民族向着朝廷,如今大可以以此类推用来摆布这些外夷。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看似合乎逻辑,其实自欺欺人的想法,道光和他的帝国在丧权辱国的道路上越来越远而不自知。
  最后补充描述一下这些条约签订以后英美等国在华情况。话说根据《南京条约》中文文本规定,英国商民可以携带家属寄居在五个通商口岸的“港口”,而领事、管事等官员则可以居住在五个通商口岸的“城邑”,但相应的英文文本却没有城邑港口的区别,按他们的想法,那是所有人都可以进城住,可是大清帝国的官员不懂英语,只好死扣中文文本,反对他们入城居住。璞鼎查和第二任港督戴维斯甚至为此分别都向负责相关事宜的耆英交涉,要求他通过行政手段允许英国人进城居住,可是却遭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境,因为对于他们而言,入住通商口岸最大的阻力并不来自帝国上层,反而来自城市居民的抵触情绪和反抗斗争。

  日期:2018-03-17 17:20:42
  帝国乱象:蜂拥而来的大鲨鱼(10)
  根据记载,在条约签订以后,英国分别向五个通商口岸派出了领事。这帮新官起初个个得意洋洋,满以为就此享受战争胜利的各种果实,却没想到遭遇前所未有的冷遇和威胁。
  你比如上海,英国人刚来,上海市民就偷着把他们的船一把大火给烧了不说,还群起攻之,将这帮洋鬼子打得抱头鼠窜。事情闹到官府,官方也是爱莫能助,最后时任上海领事巴福尔只好胁迫有权管辖上海的苏松太道道台宫慕久签订租地章程,给英国人画一个供他们永久租用的安全区域。而出任福州领事的哥们更悲惨,愣是在城外住了半年,最后还是第二任港督戴维斯为他找耆英想办法,才得到进城找新房子居住的机会。至于厦门,据说居住方面还算凑合,但是到说到吃就很凄惨了,因为在当地很难购买到适合他们吃的食材,以至于生计简单,最后不得不向官方抗议。唯独在宁波做领事的罗伯聃日子好过点,他主动住在城外,又约束英国人不要没事找事,结果日子相当安稳。

  说起来这位萝伯聃为什么这么明智,这和他的经历有关。原来这哥们出身商人家庭,来华比较早,而且聪明灵活有毅力,很早就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汉语。在中英鸦片战争开始以后,他一直在广州随军充当翻译官职务,亲眼见证了当地人对英国人的仇恨与抗拒,并且了解这些仇恨抗拒的根源何在,为此条约签订以后,为了避祸,他主动要求离开已经列为通商口岸之一的广州,到宁波去任职,并尽力避免与中国民间发生冲突。

  而广州的情形,也确实如这家伙所预料,在《南京条约》签订的消息传遍大街小巷以后,犹如火山爆发一样,到处充斥着反抗的声音,民间自发张贴告示、招贴,号召大家起来反抗英国佬,“一战而胜,国家之福;一战不胜,再战,誓以百战,务期灭尽妖氛
  而后已。”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