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来自无知——揭秘神出鬼没的世界》
第36节

作者: 无语独上鬼楼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年只有12岁的农家娃李某,还不懂得什么叫地震,便亲身尝到了地震的滋味——他被落下来的房梁砸伤了颈椎。当时,他被吓坏了:“我仿佛置身于医院的太平间里,看到许许多多的死鬼和不认识的人。身体好像已不属于自己了,下肢似乎不翼而飞,身体的各个部位散落在空间里。接着好像沉在万丈深渊里,四周一片黑暗,听到了一声声难以描述的莫名其妙的声音。这种感觉大约持续了半个小时,心想这回完了,还没长大成人便要与爹娘分离,这里便回顾起了自己短暂的一生,纯粹是一种‘意识流’,想到哪是哪,好像根本不受大脑支配。”

  大学女教师曹某生在旧社会,地震时已活了56岁,却从未相信过有鬼有神存在。尽管地震不仅把她本人砸瘫,而且使她失去了丈夫、大儿子和小孙子,但她不管是在濒死时刻,还是活下来之后,都不认为这是命运对她的捉弄。她在濒死时,想到的是她所热爱的工作岗位,她回忆说:“当时,我一生的经历在一瞬间一一闪过,从上大学到‘四清’,从‘文丨革丨’到挨批斗,这一辈子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好不容易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不久,就要这么死去心有不甘。”这不是什么豪言壮语,而是一位热爱生活的知识女性“临终”前的切身体验。

  28岁的银行职员王某的濒死体验充满了神秘色彩,他说:“当时我正在熟睡中,只听见一声巨响,感觉到一块天花板砸下来压在我的胸部,我挣扎着试图拔出身体,可是怎么也动不了,想喊,却不管用多大的劲也喊不出来。“这时朦胧之中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只见眼前出现了一个穿长袍马褂的男人。他一瘸一拐地走到我面前,虽然离得很近,但相貌却怎么也看不清楚,面部模糊一片。他带着我走进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我眼前一片漆黑,只觉得身体在不由自主地跟他走。行至黑洞的尽头,我才发现眼前是一个金碧辉煌的地下宫殿。那个男人进里面报告,片刻功夫我听见里面有人说:‘生死簿上没他的名字,先让他回去吧!’此时,我一睁眼,发现自己早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医生、护士们正在紧张地给我做抢救呢。”他的讲述,把人们带入了传说中的“阴曹地府”。

  日期:2018-11-27 09:35:44

  接上:
  神奇不等于神秘莫测
  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一样,每个人的濒死体验也不尽相同,甚至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神奇”却不能与“神秘莫测”划等号,濒死体验绝非完全的杂乱无章没有规律。
  在冯志颖的研究报告中,把人遇到灾难时可能产生的濒死体验归纳为40类,主要有生活回顾、隧道体验、意识与躯体分离、躯体陌生感、身体异常感、失重感、世界毁灭感、同宇宙融为一体感、死亡矛盾感及时间停止、情感丧失等。有的人濒死时,只感觉到其中的一两种体验,有的人则多种体验同时并存或交织出现。
  根据研究中的统计,有半数以上的人濒死时在对生活历程进行回顾;近半数的人产生意识从自身分离出去的感受,觉得自身形象脱离了自己躯体游离到空中——自己的身体分为两个,一个躺在床上,那只是个空壳,而另一个是自己的身形,它比空气还轻,晃晃悠悠飘在空中,感到无比舒适;约三分之一的人有自身正在通过坑道或隧道样空间的奇特感受,有时还伴有一些奇怪的嘈杂声和被牵拉或被挤压的感觉;还有约四分之一的人体验到他们“遇见”非真实存在的人或灵魂形象,这种非真实存在的人多为过世的亲人,或者是在世的熟人等,貌似同他们团聚。此外,当危难降临时,确信自身已经死亡或正在走向死亡,是灾难幸存者另一普遍存在的内心感受;有时则呈现为死亡矛盾感,即在确信自身已经死亡的同时,仍然体验着生存于世的喜悦。

  研究报告指出,每个人不同濒死体验的产生,受到个人经历、社会心理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比如,是否相信灵魂及命运、对死亡的看法、对濒死体验知识的了解都会直接影响到产生濒死体验的各类及内容,而文化程度、职业、婚姻、性格倾向等也会对濒死体验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研究还发现,半数以上的人在遇险时不但不害怕,反而思维特别清晰,心情格外平静和宽慰,无任何恐慌感,甚至有的人在这危难之际,还有某种欢乐或愉快的感觉,同时觉得思维过程异常迅速,浮想联翩。在“死而复生“之后,对当时濒死体验的记忆,也往往会在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一直保持清晰,用“刻骨铭心”一词来形容这种记忆绝不过份。
  日期:2018-11-27 10:05:50
  接上:
  研究死是为了更好地生
  濒死体验研究的是死亡, 而开展这一研究为的却是活人。冯志颖介绍说,精神医学理论和实践证实,人在危险境遇中的精神状态,可反映出他的生存能力。心情平静、行为松驰有利于身处绝境的人保存自己;相反,惊慌、恐惧或垂死的悲痛,都会迅速剥夺体内能量的贮备,加速死亡的来临。因而,对濒死体验的认识和理解,对人们更好地活着,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
  首先,对濒死体验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对面临死亡的人进行救生、安抚和医疗照顾,使其适应和增长对死亡的抵抗力。这一点,对于大灾后获救、患了不治之症而随时受到死亡威胁的人来说,是一种支撑力很大的精神力量。

  其次,对企图自杀者,可利用他人的濒死体验增进对生命价值的崇敬和留恋,从他人濒死体验中产生幸存于世的喜悦,摆脱厌世思想,重建生活信念。这正如人们常说的,死过一次的往往看人看事都比过去豁达多了,许多事情被“看开了”。此外,对濒死体验的研究,还可从另一个侧面帮助完善关于精神病的科研和治疗……
  濒死体验研究意义匪浅,但世界上在开展濒死体验研究方面却一直举步维艰。早在1892年,瑞士地质学家赫姆便根据对爬山跌下者的调查,对濒死体验做了现象学的描述,开了这项研究之先河。此后100多年来,世界上许多学者投身于这个领域,但突破性进展一直很少出现。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濒死体验研究涉及到医学、社会学、心理学、心灵学等诸多学科,内容复杂;另一方面,虽然每个人一生都会至少产生一次濒死体验,但人死不能说话,能够叙述这种感受,可供调查作研究样本的,只能是那些遭受严重创伤、疾病却意外地获得恢复侥幸脱险的人,其数量在人群中少得可怜。
  在中国,开展这项研究更有着其特殊的困难。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让“死”过一次的人叙述自己最不愿回忆的一幕,无异于剥开人家的伤口再撤上一把盐。特别是在许多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提起死亡很不“吉利”,即使死里逃生,人们也往往对这段往事不再回首。
  冯志颖在对唐山大地震幸存者进行调查时,就多次遇到了被访者突然发怒的难堪场面。一位在地震中失去了妻儿、自己也高位截瘫的工人,在被访时突然大声喊起来:“我不回答你们的问题,过去的一切我都不愿意再想起来,我受不了这种刺激!”说完,便将床上的物品一下子扔在地上。在冯志颖等人所做的濒死体验调查中,只获得了81例有效的调查数据。据说,这个数字在世界上,竟是濒死体验研究史上采集样本最多的一次研究。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