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来自无知——揭秘神出鬼没的世界》
第35节

作者: 无语独上鬼楼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11-26 20:39:12

  人临死前为什么会有回光返照?
  很多人听说过“回光返照”,但真正去了解这个现象的人应该不多,何为回光返照?其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如油灯快要燃尽时,突然一亮,然后熄灭;还比如灯泡中灯丝寿命将尽时,电灯也会突然一亮,然后灯泡报废;还有太阳快要落山时,天空会短时间发亮,然后彻底陷入黑暗,这些现象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回光返照。
  不过,人类临死前的回光返照,见过的人可能不多。人类的回光返照,具体表现为:昏迷多时的病人突然清醒,甚至可以与亲人交谈、散步,仿佛一下子回到健康状态;好几天不吃不喝,奄奄一息的病人,突然有了食欲,并且可以吃东西。总之,回光返照能给别人一种病情“减轻”的假象,仿佛病人已经转危为安。但有经验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回光返照,是病人向亲人诀别的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病人临死前都会发生回光返照,这种现象主要发生于严重的器质性疾病的晚期病人,往往都是昏迷几天、不吃不喝的病人。

  医学上认为,回光返照是因为肾上腺分泌的激素所致。肾上腺是人体内重要的内分泌腺体,能分泌出对人体不同作用的激素。如肾上腺分泌的糖皮质激素,能够帮助人体对抗炎症、休克、过敏等;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则可以兴奋心脏、升高血压,因此能挽救休克。人在濒临死亡时,肾上腺会分泌多种激素,这就相当于调动全身一切积极因素,使得病人由昏迷转为清醒。那回光返照就注定死亡吗?不是的,有些病人回光返照为药物生效赢得了时间,那么就会从“回光返照”直接变为“起死回生”。

  回光返照,对于身体的每个器官、每个细胞都是个相当悲壮的过程——当人体被疾病所侵蚀,任何治疗都无能为力时,我们的身体还在为我们做最后的抗争。在生命旅程即将到达终点时,存储于细胞内消耗殆尽的能量会一下子释放,供给各器官组织,使得大脑、心脏、肝脏等主要器官突然趋于正常,而当这些残存的能量释放完,也就是最后的终结。
  日期:2018-11-27 09:22:53
  【“濒死体验”的真实性】
  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描述:我感觉自己的身体分为两个,一个躺在床上,那只是空壳;另一个飘在空中,那是自己的身形。
  对濒死体验的产生机理有多种学说,但任何一种学说必须能够解释在濒死状态下,当大脑不能正常工作或者停止工作时,大脑是如何加工和贮存濒死体验的。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能从死亡状态下被救醒,并报告大量的濒死体验。不管体验者来自哪一种文化,处于哪个时代,或信仰何种宗教,濒死体验的内容和对本人的影响都极为相似。

  有人质疑,濒死体验的报告究其本质是主观性的个人经验,到底是否有客观的可证实的依据可循?对此,康涅狄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肯耐斯.瑞恩博士这样回答:“最客观的并可证实的数据,是濒死体验中的离体经验的部分。人们在离体时会看到一些事物,这些事物是科学家们能调查验证的。”
  通过严格的对比分析及统计检验,医生发现濒死体验发生于病人没有脑电波、心电图的死亡状态之时,并且濒死体验的有无与药物作用及患者的心理因素无关,濒死体验的深度也与患者的病情无关。
  国内外研究表明,尽管不同个人描述的濒死体验内容有差异,但它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和普遍性,而且具有广泛的超常内容,社会心理、文化程度、职业、婚姻、性格、倾向等也对濒死体验的内容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死而复生”之后,绝大多数人对当时的濒死体验记忆犹新,时隔一二十年仍刻骨铭心。经历濒死体验后,患者大都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洞察,不再过分顾虑失去物质利益,也不再恐惧死亡。这种体验也并未随时间流逝,而发生实质性的记忆偏差。
  “濒死体验”的研究表明,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发生根本的改变,他们不再一味的追求金钱和地位,反而更加乐于助人。因为他们从生死的边缘回来,偷窥到了生死的秘密,从而能自觉自律遵循生死的规律。
  日期:2018-11-27 09:26:27
  【中国首次濒死调查:唐山大地震还阳者看到地下宫殿】
  对于每个人来说,最终都逃脱不了死亡。“死亡”究竟是怎样一种感觉呢?中国首次对濒死体验进行的研究,已初步解开了谜底。
  “天空清澈碧蓝,阳光灿烂夺目,周围的一切都那么美。这时,只见一个庞然大物在眼前飞驰而过,放出耀眼的光芒。我只觉得自己的身体腾空而起,有一种腾云驾雾的失重感,飘飘荡荡地在空中摇晃。就这样在空中大约飘荡了一个多小时。这时,天色腾胧,残阳如血,四周的景物扑朔迷离,像处在梦境中一般,身体却在瓦砾中挣扎着一动也不能动……” 
  看了上面这段文字,你可能以为正在读着一本科幻小说。其实不然,这是一个劫后余生者真实的濒死体验。近日,天津安定医院院长、精神医学专家冯志颖向新闻界披露了我国首次对濒死体验进行实际调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兴趣和广泛关注。新华社在播发这一消息时,称赞这项成果“为中国填补了这个领域研究的空白。”

  对于人类来说,生、老、病、死是不容改变的客观现实,也是一个无法扭转的自然规律。尽管人们对“濒死体验”一词很陌生,但在面临即将到来的“死亡”时,一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某种体验,这种体验在医学上被称“濒死体验”。
  濒死体验,可以分为预期性和非预期性两类。预期性濒死体验,是指人由于长期患病,对死亡有一定思想准备情况下的濒死体验。非预期性濒死体验,是指由于突发事故造成的濒死体验,如车祸、地震、失足落崖等。让我们先来看看我国在开展濒死体验研究时,几位唐山大地震幸存者是怎样回忆自己当时的濒死体验的?
  日期:2018-11-27 09:33:06
  形形色色的濒死体验
  地震那年,23岁的刘某是一位初中文化程度的工人。在那场劫难之后,这位面容清秀的姑娘,只能在轮椅上度过她的后半生了。她被倒塌的房屋砸伤了腰椎,下半身不能动了,她回忆说:“被砸伤时,我一点也没有害怕的感觉,反而觉得思路特别地清晰,思维的速度也明显地加快了。一些往事如电影般一幕一幕地在脑海中飞驰而过:童年的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嬉笑打逗的欢乐、谈恋爱时与男朋友卿卿我我的甜蜜、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受到厂里表彰时的喜悦……这些往事一时间纷纷闪现在脑海中,而其中大都是令人愉快的生活情节。”她说,在得救前的短短几十分钟濒死过程中,她体验到了一种人生的幸福与快乐,一辈子里第一次那么深刻地感受到生的可贵。因而尽管得在轮椅上了却一生,但每当回忆当时的这种感受,便增强了活下去、好好活的信心。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