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记事》
第24节

作者: 平易豆姥爷
收藏本书TXT下载
  周围同志早被他的噪音弄烦了,都笑他,还绘声绘色地学他,“拉瓦尔——喷管,喷管——拉瓦尔——”。

  对于导弹兵来说,住练坑道,是硬性规定、不可或缺,与其它兵种的训练相比,有其自身独特的艰苦性。在高高的大山肚子里,没有大自然的空气和阳光,设有白昼和黑夜,没有时差,钟表时针总是那么天休止地旋转着,别说住半月二十天,住上三五天就会憋得头昏脑涨、神经发矇。老兵是练出来了,新兵就不行,排长说怕是把他两个憋出病来了,但经团卫生队检查也没啥问题。
  韩贵山、尹银锁不单工作训练反常,平时作息、举止也有许多不正常之处,比如:
  住练前,一遇休息日就跑去工兵连会老乡;偷偷备烟、攒酒,韩贵山托河北老乡从老家捎酒,点名只要“太行山泥池子酒”;尹银锁找探家的上海老兵买凤凰牌香烟,云南出好烟,不要,就要上海产的“凤凰”;食堂每周补贴罐头,不吃,东棭西藏;坑道口左侧有一高大石壁,两人经常有事没事坐在那里,要么切切私语,要么愣愣出神,等等。
  对他们上述种种反常现象,班、排长早有察觉,问他们咋的了?他们不说话,问别人,都说不知道。
  作了五六年政治工作的王指导员找他们谈心,问家里有什么事啦?工作中有什么困难啦?个人有什么想法啦?和同志们闹别扭啦?身体哪有不舒服啦?
  回答统统不是。
  真是奇怪了,这俩兵到底出了什么状况了呢?指导员一时弄不明白,把问题反映给石教导员。教导员只是说声“知道了”。
  石教导员这几天确实有点烦心事,他有位同学,名叫艾东,就在他们营相邻不远的另一处山坳里施工,是那里工兵三营的副营长。春节后,艾东查出患早期肺癌作了切除手术,刚出院就回到工地,工兵团的首长和战友们都劝他休养,他死活都不听。为此,石元还跟艾东大发一顿脾气,因为,在这个山沟里他们已经“走”了一个同学了,石元是怕再有一个离开他。(未完待续)
  日期:2017-09-28 20:33:09
  (续昨)60年代初,石元、艾东,还有那刚刚说过的那个“走了的”何彦九等是同一届军事工程学院的青年学生,毕业分配到大西北核研究试验基地,石元、何彦九,追随我国当时顶尖核物理学家们,在戈壁荒漠安营扎寨,克服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极度贫乏的物质条件,参与艰苦的原子丨弹丨试验研制。艾东与他们有所区别,主要进行核爆冲击波破坏性专题研究。石元、艾东和何彦九参加完最后一次导弹、核弹两弹结合试验后,工作调动,一起来到西南导弹基地。石元、何彦九一同分到这个发射五连,一个当连长,一个当指导员,带着一连人在这2x6号发射阵地坚守。艾东的专业因侧重土建工程,被分到366工程团7连仼连长,率一个工兵连修公路、打坑道。

  石元正在回忆这些往事,艾东推门进来了,他正为艾东的健康揪心,摁他坐下,又是一番苦心相劝。
  艾东的回答也有道理,他说,象我们这样的人,从大西北到大西南,已经离不开部队了,离开了,去哪里休养?去哪儿都会憋死人,只要领导不让走,咱就在这里呆着,反正家属孩子随了军都安置在团部,连队的重活干不了,出个主意怕是别人还比不了吧。还有一条,完全出于他个人的考虑,在这崇山峻岭里,林密泉清,负离子充分,空气质量绝佳,加之远离世事尘嚣,人和事顺,是块难以寻觅的疗养胜地,养不了多久,说不定就会闯过这道癌患鬼门关。说完他又向这位石元老同学开了句玩笑:

  “我老艾命大,丢不下你一个人!”
  “你想跑也没门儿,我老石不放你!”
  说到这,石元忽然想起自己营的韩贵山和尹银锁,便问:
  “我们营有两个兵是不是常到你们那里去?”
  “是,有,我知道,听说那有他们新兵老乡,只要不违犯纪律,串串门子不碍事,发射兵了解了解工程兵没坏处。”艾东副营长在施工连见过他们。
  去年底,本是同一个县的兵,韩贵山、尹银锁分到了战斗团搞导弹,李冬、王生他们分到工兵连打坑道。
  老乡就愿见老乡,一到星期天,韩贵山、尹银锁只要能请下假,总爱去工兵连玩,他们自小对打石头挖山感兴趣,正好工兵连的工作对象主要是石头和山。
  当兵前,韩贵山、尹银锁没有见过坑道。其实,他们这里的坑道,就是战略导弹装备的地下隐蔽工程。论其功能,自然是为了作战,所以,很威严,很有气魄。它的建筑格局象铁路隧道,但规模要比隧道高大宽敞得多,内部结构也复杂得多,有直道,有弯道,有路口,有分叉,有另外的出口;有很多功能性房间,什么储备间、休息间、洗漱间、核弹弹头间、测试厅;照明、通风设备良好,恒温、恒湿;许多大型车辆完全可以随意进出。

  那么,这样的工程是由谁建造的呢?自然是我们部队的专业工程兵。
  他们去工兵连,除了会老乡外,还想亲眼看看工兵战友是怎样建设这么宏伟的坑道的。去过两次,都被那里的艾副营长撞上了,艾副营长很喜欢他两个,不但不趱他们,还特意嘱咐连里,说他们想看就让他门看看,但要注意安全。
  所以他们长了见识,看到了坑道的大体打造过程。
  坑道打筑之前是毛洞,毛洞既不象陕北的窑洞,也不象桂林的溶洞,而是在大山山脚,从外向里,人工打出来的一个呲牙咧嘴的高大洞穴。
  大洞穴需要不断地向大山腹部延伸,工兵战友在毛洞的掘进面上,分成或上下或左右的小组,开辟出几个作业点,风钻手肩杠风钻,把长长的钻杆举过头顶,象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勇士一样,向着前方冲击。一阵阵“突、突”的钻击声刺耳惊心,直到把凹凸不平的岩壁钻出排排炮眼。接班的战友装填丨炸丨药,连结引爆装置,随一声爆破令下,滚滚浓烟裹着沉闷的爆炸声涌出坑道。待风机刚将烟尘排尽,负责除险的战友随即进洞,小心翼翼地捅去顶部和周围松动的石块,敏捷又细心地排除掉未引爆的“哑炮”。确认安全后,下一班组开始用十字镐、铁鍬、轨道车清运碎石碴……毛洞就這樣一米、一米地向前掘進、拓展......

  “呀!这么危險的工作,和战场没啥两样啊,战友们有没有出过事?”韩貴山問尹銀锁,尹银锁看得专注,也不敢往这方面去想。
  洞穴每向前拓展一段,就需要用厚厚的钢筋混凝土被覆一段,打造成坑道雏形,以便继续掘进。
  又一天,李冬、王生他们搞被覆,韩贵山和尹银锁赶上了,艾副营长同意他两个参与参与。
  按照图纸设计,盒子板钉好也支架好了,七八十厘米厚的钢筋骨架都已经编好了,马上浇筑混凝土。大家再用轨道车把搅拌机搅好了的水泥石子砂浆推进来,用铁锹、簸箕七手八脚地往钢筋缝隙里浇筑,用震动棒捣固实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