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11-30 10:11:20
接上回书哈
周小川这两年著作丰硕,先是与谢平等人合著了《人民币走向可兑换》一书,然后又与马建春合著了《走向开放型经济》一书。
中国银行涉外业务众多,而据银行业人士回忆,任职中国银行副行长的周小川英语很好,许多学术论文是在国外会议上用英文宣读或发表在国外有关学术刊物上的。周小川还非常具有亲和力,温文尔雅,很有风度。听下属汇报时,他从不打断,而是静静地让人把话说完。并能听取不同意见。
他的学术成绩得到了学术界的充分肯定,《走向开放型经济》一书获1994年度安子介国际贸易奖,论文《企业与银行关系的重建》获1994年中国经济学界最高荣誉奖—孙冶方奖。
93年,证监会刚刚成立,很多人怕股市会出问题,股票发行会停滞,或在出现类似810的事件,作为第一任证监会主席的刘鸿儒,先后制定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和《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等法规,希望借此规范中国证券市场,并以青岛啤酒和广船国际两只当时的大盘股作为发行试点。
当年8月,青岛啤酒是在阚治东所在的申银证券发行,是第一家异地发行的股票,共发行3.2亿份。尽管在发行之初,监管部门及申银证券,为避免再次发生深圳“8•10”股票发售舞弊事件,各方都做了充分准备,希望该股上市后能顺利发展。不过青岛啤酒上市后如同现在的中石油一般,持续下跌。但阚治东认为,这一次的尝试,作为投资者是失败的,但对于申银证券及监管部门或许可以认为是一场不小的胜利,毕竟中国股市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这一年阚治东的赚钱机器能力体现的更是充分,当年申银证券的利润接近3个亿,比1992年翻了近三番。
在94年的狂牛之中,据市场传言,阚治东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大政策出台后,股市上最火的股票就是1994年得益于浦东开发的两桥一嘴(外高桥、金桥、陆家嘴),号称“浦东概念股”,此轮炒作首开中国股市概念股、题材股炒作的先河。
浦东因位于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的东岸而得名。20世纪90年代前,这里曾是大片的农田、渔村,经济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浦西。1990年国家实施开发开放浦东战略,1993年浦东新区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其中,陆家嘴是浦东的金融贸易区,外高桥是浦东集物流、仓储和港口功能的保税区,金桥是浦东的出口加工区。
“三大政策”公布后,上证综指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在以两桥一嘴为首的“浦东概念股”带领下,涨至1994年9月13日的1052.94点。据传在“浦东概念股”的背后,申银等上海本地券商居功至伟。
王石经历两场资本大戏
王石在93年年则玩了一场收购战。这一年9月,上海股市惊现了中国的第一场“股市并购案”,并购大热,王石也赶了波热潮。
宝延风波开路
1993年9月30日中午,这一天是中秋节,时任延中实业总经理的秦国梁正在外面办事,突然接到董事长周鑫荣的电话,说有人要收购公司。秦国梁赶回公司才知道,上午11时15分,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布延中实业临时紧急停牌。随后,深圳宝安集团上海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于当日拥有延中实业发行在外的普通股5%以上。当天中午,宝安方面再次公告,称其实际持有的延中股票已达15.89%。自此,中国上市公司第一例收购战打响。
秦国梁对此回忆道:当时上海的股市不是很活跃,我们延中实业的股票却慢慢在涨。对我们来说,认为股票往上涨总归是好事,股民也高兴,那时哪里有什么敌意收购这样的概念。
做梦也没想到,股价不断上涨是因为深圳宝安偷偷在二级市场收集筹码。我们被上交所突然停牌,才知道深圳宝安已经持有延中5%以上的股票,才听说他们要收购我们,事先我们一点消息都没有。
当时真是又惊又气。我第一反应就是,他们搞什么搞,这不是下山摘桃子嘛,抢别人的劳动成果吗?我们把一个街道小厂弄上市,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他们仗着钱多就要硬抢过去,哪有这样的道理?这样做算什么名堂?
考验法律规定
此次并购对当时的证券法规也是一次冲击。
1992年10月证监会成立,高西庆担任首席律师兼发行部主任。在起草国务院《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时,高西庆很下功夫的是第四章《兼并收购》,写得非常详细,但国务院法制局人士认为没用,谁也看不懂,中国哪能像西方一样大鱼吃小鱼呀?七年八年都不会发生兼并收购的事。于是删繁就简。
《条例》1993年4月底出台了,半年后,9月就发生了中国第一起兼并收购案宝延风波。半夜,时任证监会秘书长、现任银河证券老总的朱利给高西庆打电话,说《条例》无法套用。高当时在纽约,大笑,“怎么这么快!”
另据坊间传言,1993年8月,深宝安的证券部主任厉伟(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之子)北上拜访,他告诉上交所的尉文渊,上海股市之所以不温不火,是缺少“鲇鱼”的缘故。他举例说,日本渔民捕捞沙丁鱼,远洋归来往往会死掉一大半,后来他们就在捞上来的鱼里放一条鲇鱼,为了生存,沙丁鱼就会不停地游动以躲避鲇鱼,结果存活率就大大提高。尉文渊听懂了,他笑着说,“你们愿意来上海当鲇鱼吗?”一个月后,这条名叫宝安的“鲇鱼”果然就来了。宝安开始攻击延中,沪市果然被搅得骚动不已。
延中股价出现暴涨
在举牌的消息公布后,10月5日,延中实业总经理秦国梁对宝安持有延中股票的合法性提出质疑,指责宝安违反举牌规定。同日,宝安集团总经理陈政立抵沪召开记者会,表达了要与延中善意合作的意向。
10月6日,深宝安再次购入延中股票2%,同日延中实业在上海延安饭店召开发布会,指出深宝安举牌后非法继续购入股票,要求证监会调查,并宣布聘请施罗德集团和香港生源公司做反收购顾问。这一天,宝安和延中高层首次接触,延中董事长称合作的前提是要弄清楚宝安的股东身份是否合法。
10月中旬,延中实业向上海法院提起诉讼,控告宝安违规持有延中股票。与此同时,证监会介入调查和协调。
自从宝安开始收购延中,延中的股价就逆流而上,从1993年9月14日8.8元一路走高到lo月7日的21.98元,双方董事、管理层开战之后,延中股价更是狂放,10月6日,延中股价大涨34.43%,以21.98元报收;10月7日,延中最高涨至42.2元,并带动了兴业房产、海鸟电子、爱使等一批股票上涨。
宝安获利丰厚
宝安此次狙击,颇有技巧,按证监会的规定,一旦持有5%的公司股份就必须要公告,宝安在9月29日持有4.56%的股份,而在30日一开盘,就大口咬进 342万股,持股比例一下子达到16%,其时间刚好拿捏在公告发表的同时。延中认为,宝安的做法是一种恶意收购,是对市场的隐瞒和欺骗。它还掌握了另一个很有利的事实,出手收购的宝安上海分公司注册资本只有1000万元,而用在收购上的资金前后多达8000万元以上。政策规定,信贷资金和违章拆借资金不得用来买卖股票,延中的一个主要反击点就集中在此。
从公开的事实看,有利的天平似乎偏向延中,对这场风波颇为关注的各大媒体也大多持同情的态度。
10月22日,证监会经过调查认为深宝安上海公司有违规行为,决定对其罚款100万元。此后,深宝安与延中实业管理层达成合作,深宝安正式控股延中实业。
宝安进入后,延中实业在业务和管理上没有多大改变,注入的宝安上海房地产业务对提升业绩有所帮助,但经营思路仍沿续延中老路。
秦国梁后来总结道:宝安后来在延中上挣了好几个亿,1998年宝安因为在其他方面资金链出现了问题,被迫卖掉延中股票救急,北大方正通过二级市场收购进入延中,就是现在的方正科技。宝安收购延中,虽然违规地方很多,但还是真正的市场收购。后来我经历的方正举牌延中、裕兴举牌方正,还有我策划的延中举牌爱使、大港举牌爱使、明天入主爱使,这些并购案,表面看好像很市场化,但过程中掺杂了多少政府行为,就不好说了。
万科携手申华实业
在“宝延风波”刚刚过去半个月左右,万科出手了。当时万科有意在上海发展,而申华在浦东有些地皮。郁亮动用了4000万元逐渐买入申华实业,在接近5%时赴上海同申华董事长瞿建国面谈,双方很快就有共识。
11月10日万科发布公告称,已持有申华实业5%股份,随后股价迅速上升。这件事情最终因为多种原因不了了之,随后郁亮逢高减持,万科仍然从上升的股价中获益。直到1994年9月,由于万科和君安爆发“君万之争”,万科才彻底退出申华实业。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