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股市大鳄的成败史》
第19节

作者: 碧云寺外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9-11-25 15:58:56

  十七个月的漫长下跌
  1992年11月17日,当上海股市跌到历史低点393点的时候,在上海视察工作的江泽民总书记指示,要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消息传出后,市场信心大振。
  11月24日,下滑近6个月的股市出现大幅攀升,当天上涨30点,报收于440点。

  25日,沪市又上涨130点,报收于571点。
  此后,一路飙升。
  至1993年2月16日,闯出了1558点的新高。就在股市飙升的同时,国内经济也是万马奔腾,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极度亢奋,海南、北海等地房价快速上扬,民间集资、违规贷款频繁出现,当时的官方利率已经达到了9%,可民间借贷已经出现了20%甚至30%的利率水平。
  1993年上半年,全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了44.7%!投资、投机过热现象严重。
  1993年6月,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治理整顿政策出台。
  在当年7月5日的金融工作会议上,刚刚被任命的人民银行行长朱镕基表示,要进一步整顿金融秩序,严肃金融纪律,推进金融改革和强化宏观调控,政府限期收回乱拆借的资金。
  相关政策出台后,海南等地房地产泡沫破裂,火热的楼市戛然而止。股市也出现震荡下行。沪市全年有5次反弹,突破过1000点整数关口,但5次突破的结果都是新一轮的下跌,一跌就是十七个月。
  申能保卫战

  提起当年的这场大熊市,参预者大多都牢记着那场惊心动魄的“申能保卫战”。
  在股市的连绵下跌之中,多空双方在“777点“这个位置展开了激烈争夺,1993年12月20日,沪市暴跌,当天指数跌去了117点,以783点报收,成交金额15.5亿(哈哈,跟现在的千亿成交量那是没法比啊),也就是在这一天里,申能保卫战打响了。当天不管市场如何下跌,抛盘如何汹涌,申能在8.18元的价位上始终囤积着巨大的买单,超级主力在此拼死抵抗。
  此后一个月中,不管大盘如何下跌,申能在8.18元总是囤积着大量的买盘,一个月里,申能8.18元牢不可破,一时被视为股市的马奇诺防线,多方的大本营、风向标,众多股民也开始参与进来,从看主力死守申能8.18,到也参与进来,也在这个价位购买申能。
  但在1994年1月19日,上海管理层宣布1月28日,将有1.28亿新股上市,如此政策利空,直接把申能防线全面击溃,申能于8.18元的买单彻底消失,超级主力撤退了,股民全面动摇,有股民回忆道,“当看到申能那一刻失守8.18元的时候,简直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雄厚实力的主力竟然败了!”当天,申能最终以7.7元收盘,位于跌幅前列。
  这样多年,象申能这样,能明确出现超级主力带领散户护盘的案例,实在不多见,实在是以此战最为轰动、典型,但热闹过后,申能保卫战的教训也是深刻的,那就是大势是不可对抗的,对散户来说,什么样的主力都是靠不住的,到现在也是一样。
  想起个实例,前一阵还有个朋友说,拿到内幕了,全仓了一只新疆的股票,说主力实力雄厚,跟这位朋友有着密切的关系,过了一段时间后,再见这位朋友,问赚上钱了吗?只听到连声叹气,那主力老板跳楼死了,钱全折进去了。
  筹划之初,消息未必不准确,主力实力未必不雄厚,但世事是难以预料的,成王败寇,谁是王?谁是寇?游戏得继续做下去得,谁又能提前知道结果呢?股市里无数的事例都反复证明了一个道理,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呵呵。
日期:2009-11-26 17:22:24

  三大政策立竿见影飙升个股层出不穷
  1994年7月29日,最低见到325点,指数跌去近八成。这是证监会成立以来市场出现的第一个熊市,也是早期股民经历的时间最久的一次下跌。
  股价的持续下跌,不光给股民造成了压力,这种压力是全方位的。
  一只十元的股票,可以在短期内跌到1.8元,一只4元的基金(淄博基金),可以跌到0.9元,这就是94年的情形。当时马钢股份的最低价是1.21元,按当时市场中人的话说,那时一斤咸菜的市价还高于马钢的股价呢!
  本已经是凄风苦雨,市场上还利空传言不断,一会传“自1994年1月14日,国有法人股将不再放弃配股权而以权证形式上市流通起”,一会穿“发行新股额度增加”。
  实际上,在调整中途,1994年2月14日,政府宣布1994年新股发行额度55亿元,明显要比1993年的195亿元低得多,以及后来管理层出台“四不”救市政策等也无法改变股指惨遭腰斩的局面,到1994年7月29日周五收市的时候,上证指数已跌到333.92点。
  时任中国证监会主席的刘鸿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回忆道:上海股市股指跌到三百多点的时候,上海市委正式写报告给中央,中央转给我们,要求采取措施,得救啊。按道理讲政府管这个干什么啊?它有跌有涨。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开、公正、公平的交易环境。 价格高低不应该管, 这是基本的常识。 但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政府为什么要管呢?怕社会不安定 。因为当时投资者不习惯跌,只习惯涨。按理说监管部门应该不管股价的,这是市场规律。为什么要管?就是政治压力。

  1994年7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三大救市政策:今年内暂停新股发行和上市;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规模;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范围。
  1994年8月1日,上证指数以大涨18%跳空高开。各营业大厅掌声雷动,喜气洋洋,买盘蜂拥入场。这一天,深沪指数大幅飙升三成。
  这次救市是在股市低迷行情持续一年半之后,市场信心处于极度涣散的状态下,管理层在市场的重压之下突然出台的三大利好,从而将市场从危险的边缘拉了回来。
  至9月上旬,指数又窜升至1052.94点,较7月最低点上升223.09%。出台后上证指数短短33个交易日从最低的325点上涨至1052点,涨幅为204.13%,成为我国证券史上股指上涨速度最快的一次。1994年9月6日,沪市报收于1004点,成交金额达157亿,创出历史天量。
  就在股市波澜起伏之时,一些个股表现更加凶悍。1994年3月,上证指数围绕700到770点作波动,其间界龙(600836)从10.8元飙升至29.80元,钢管股份四天之内股价从10.30元升至23.50元。
  在1994年8月1日开始的行情到8月8日告一段落,上证指数从325点冲至754点,涨幅132%,在此期间,大盘股马钢、石化分别上涨189.3%和183.3%,而二线股陆家嘴、东方明球分别上涨105.1%和112.2%。1994年12月20日突然传出江苏悦达实行配股权证制度,结果引发大户抢盘,几天内股价从9元多涨至20.40元。
  政策牛熊大逆转,发财的机会从天而降,只是不知道把握住的有几人啊。

  在经济大整顿中,在金融环境的调整中,在房产泡沫的破裂背景下,在十七个月的长熊中,在三大政策的作用下,在股海的阴跌井喷中,这些具有标本意义的股海中人,闯荡的又是如何呢?
  据了解,1993年,尚福林时任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跟随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处理“三角债”。期间,尚福林的铁腕和效率被朱镕基发现并深得其赏识,并被朱镕基称为“飞来的尚福林”。
  朱镕基1991年任国务院副总理,着后解决中国经济人物一直一筹莫展的错综复杂的“三角债”问题。当时,各企业之间拖欠的“三角债”已累计达3000多亿元,其中80%是全国800多家大型国有企业拖欠的。几年以来,年年清欠,却越清越多。记得当年在国内某知名报纸上有一幅讽刺漫画,大意就是有四个,你穿我的衣服,我穿他的裤子,四个人搞到一起,结果谁也动弹不得。算是一幅对当年三角债问题的真实写照。

  朱镕基走马上任,以固定投为突破口,全国统一时间同时注入数百亿人民币,层层连环清欠负债,终于把这个中国经济界的“老大难”一举解决。
  在此期间,央行的货币政策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尚福林是为数不多的全程参与了这些政策的制定或实施的人之一。
  也就是在这一年,已经取得了硕士学位的尚福林,考入西南财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的曾康霖教授。他的博士论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曾受到导师的高度评价。此后,尚福林先后编著了《中国货币政策信贷政策与制度》、《中国金融运作全书》、《金融担保实务全书》等书。尚福林的论著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高瞻远瞩的理论思想,体现了一名金融市场中的实践者的睿智和思考。

  1994年,尚福林升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事业稳步向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