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
第58节

作者: 居士
收藏本书TXT下载
  鲁善工一愣,老爷子为什么如此激动?好道:“您老这是……”
  丁老一字一句,斩钉截铁道:“在我看来,那不是隐士,而是逃避现实的胆小鬼!”
  “人应该趁着年轻多学习,多磨练,多积累,尽快融入社会,努力工作才是正道。”
  “咱们不说陶渊明化修养有多高,光人家的背景,现在谁能的了?”

  “从祖父那辈是名士,家财万贯,良田千顷。传到他这里,虽然不如祖荣光,但也是地主大户,虽然家遭突变,不复从前,可也是衣食无忧。”
  “人家有资格悠然见南山,有修养整天吟诗作对,抚琴品香,甚至风花雪月,身边还有一大群名流人追捧,可现在的年轻人有什么?”
  丁老越说愤慨,激动道:“我早说过,一招鲜吃遍天,人必须有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立足!”
  “所有人都去考大学,好,现在都毕业出来,能干什么?”
  “整整四年一无所获,白白浪费大好光阴,与其这样,为什么不去学门手艺?”
  “咱们老祖宗留下多少好东西?其他的不说,光瓷器一门,博大精深,老唐几代人都还没研究透,难道不能学?”

  “很多人说传统手艺已经过时,老掉牙的东西?他们懂个屁!”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人家老外都知道千里迢迢来国内学习手艺,收藏艺术品,难道别人都是傻子?”
  “要说手艺人生活落魄,朝不保夕,旧社会的确是这样,可现在绝对不可能。你去景德镇问问,随便一个拉坯小工,每天最少两三百。”
  “只要年轻人愿意学,老板包吃包住,免费教学,出师后还安排工作,现在哪个企业能做到这些?”
  鲁善工沉默不语,慢慢给老爷子满茶,这些谁都知道,可社会是如此运作,手艺没落已经是不争事实,不是一两个人,几句话是改变。
  “哎……”
  丁老长叹口气,慢慢放松下来,有些疲惫的靠在椅背,许久道:“算了,这些话我只能跟你抱怨抱怨,手艺啊,苦啊!难啊!”
  鲁善工点点头,这才是关键!
  不是人都傻,也不是国家不明白,关键是学手艺太苦,太累,太慢!
  随便一个动作要练几个月,甚至几年,你让谁去干?用唐明话来说,他的徒弟都是当儿子养,几岁跟在身边,衣食住行全包。

  以后成家立业,结婚生子,老爷子一手操办,这才能留住人才!
  好家伙,一个拉坯天赋高的最少也要练两年才算出师,然后又是三年利坯,五年釉,十年画工,二十年烧窑……
  可不是一辈子只能干一件事?
  当然现在唐家也是风生水起,随便一个清三代官窑,只要是唐字款,最少也要几十万。
  拿昨天一整窑来说,普通占七成,精品占一成,残品两成。最后简单算下来,六七百万绰绰有余。
  除去烧窑的成本,顶天一百万,到头来人家两天赚好几百万!
  肯定账不能这样算,毕竟唐家几代传承,底蕴深厚,唐明研究半辈子,水平自然高,也有人追捧。
  不过也侧面证明一个道理:手艺,也是土豪们的游戏!
  任何一门手艺,如果想做出精品,要从原料开始选拔,百里挑一,才能过关。

  然后是人工和失败率,算是唐明这种顶级把桩师傅盯着,烧窑还是出现五分之一的损耗,这已经算是很不错的成绩。
  如果稍有差池,整窑前功尽弃,有的甚至连窑口都要重新搭建,这个成本如何算?
  所以按照鲁善工看来,现在能从事手艺的匠人只有两种:一是自己和唐明这种,没办法,家传手艺,从小耳濡目染,生下来在这个圈子里。
  第二种是土豪,或是其他行业的精英,积累完成财富和修养,因为某个契机爱手艺,义无反顾,全身心投入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才有可能得到成功。
  当今社会,科技高速发达,一般手艺已经可以完全被工业代替。如以前走街串巷的锔瓷,那是因为当时瓷器金贵,普通人家不舍得扔,宁可花点小钱修补再用几年。
  现在?一个大白碗,地摊不超过五块钱。
  一个锔钉多少钱?
  你说值不值?
  在鲁善工看来,手艺传承最大难度在于人身,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干这行。需要定性和坚持,用老话讲:要能坐的住!
  其实以前老匠人收徒弟,前三年都是干零活,不是挑水是砍柴做饭,连原料都不让你碰。
  为了是看看你的心性如何?还有人品高低?
  三年满意后才真正入门,拜师学艺,从最基础学起。瓷器是挖泥土,踩莲花墩,晒泥,足足又是一两年。
  然后才能动手拉坯,再是动刀利坯,最后动笔画功,一套下来,没有一二十年,想都别想!
  要说浪费时间,那真是浪费。可教出来的徒弟水平绝对高,随便给一块瓷土,都不用手摸,一鼻子知道是出自哪里。
  整整两年跟泥巴打交道,每天脏兮兮,全身都是泥,换成谁也能做到。这不叫天赋,这叫坚持。
  真正什么叫天赋,从利坯开始,同样的刀,同样的素胎,有人能修到一毫米,有人打死也修不到,这才是天赋。

  画工更是如此,需要深厚的美术和设计功底,算您是仿古,那也要一笔一画的按照古人的仿啊!
  仿不是一个坏词,古今外,所有艺术都是从仿前人开始,无一例外!
  谁也不是生下来能成大师,都需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无非是时间有所不同,最后的成有高有低罢了。
  这次来景德镇,见到很多手艺精湛的匠人,无论清三代,还是宋元明,仿起来得心应手,丝毫不错。
  可他们这辈子可能只是个匠人,只能重复走别人的路,永远不能开创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和流派。

  这是匠人和大师的唯一区别。
  这些话鲁善工没有多说,没什么用,丁老自己更清楚。老爷子大风大浪见过一辈子,还用自己这个小辈提醒?
  无非是有感而发,宣泄一下罢了。
  下午飞机落地,纪如烟开车来接两人,先送丁老回去休息,这趟挺辛苦,鲁善工铭感于心。
  “这么样?有收获吗?”
  鲁善工跟着纪如烟来到一个清雅茶馆,纪如烟看了看鲁善工,笑道:“你这个鲁大师真洒脱,说闭关闭关,说旅游旅游,可怜我们这些人喽!”
  鲁善工哈哈大笑,拿出小礼物,亲自双手奉道:“那多谢如烟大小姐提携之恩,鲁某毕生难忘!”
  “哼,算你识相!”
  纪如烟心头一甜,接过小礼物,这块木头看来没有忘记自己,嗯,不错!

  日期:2018-05-12 18:41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