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
第52节

作者: 居士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一般店铺都有两层,下面是大路货,二层才是精品店。一件三寸高的斗彩梅瓶,仿清乾隆官窑,市场价800元。仿元青花缠枝莲大盘,底足的跳刀痕都能做出来,要价才4000元。”
  丁老无奈道:“这几年在小拍卖行见过太多这种东西,如当地一家古玩店的老板曾得意的告诉我,他手里有一种清康熙松竹梅青花笔筒,光今年已经卖出六件,分别被几家拍卖公司以数百元买走,然后分别拍出几万元。”
  “而店里一件乾隆粉彩官窑碗年初在小拍卖公司拍出十几万,他卖给该公司仅为数千元。当问我那些拍卖公司是否知道买走的是仿品瓷时,他不屑地笑说,对方当然知道,只要利润高现在谁管这些?一般小拍卖会,瓷器专场真品率能过50%都算有良心喽!”

  说到这里丁老好像想起什么,哭笑不得道:“我记得几年前某地海关截获一大批闯关出境的明清官窑瓷器,为确定这批走私物的真伪和价值,海关请来六位物专家掌眼。”
  “专家们细察之下,一致认定这批明清瓷器是国内罕见珍品,其还有国家一级物。海关顺藤摸瓜赶到景德镇卖主家,团团围住,准备抓人。”
  “那个人得知来意,不慌不忙地从床底下拖出一只大浴盆,里面装满清三代官窑器。震惊全场,笑谈乃本人仿着玩玩,请问犯什么法?”
  “顿时所有专家大跌眼镜,惊呼看不懂,看不懂!”看着鲁善工诧异的表情,感叹道:“景德镇,傲视天下千百年,但同时也是古瓷赝品的最大产销地。只不过现在从这个地方出来的赝品,数量之多,品种之丰,技术之精,手段之高,都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曾经有宝岛商人带着某个景德镇的工匠走进物商店,看半天,指着橱窗里一个康熙五彩盖坛问:这个能不能做?”

  “工匠端详片刻后,作出肯定回答,于是商人马高价买下官窑。不久后在一个拍卖会,这件东西出现,因为来龙去脉清楚,几个回合被海外收藏家高价获得。”
  “但第二年同样的康熙五彩盖坛又出现在北方拍卖会,物主是一个所谓不愿透露姓名的收藏家,价钱不算高,又被拍走。”
  “可是到同年的秋季拍卖会,这件东西又如幽灵般地在港岛出现,这下圈内人士终于怀疑,刨根究底之下,原来是那个台湾商人高价收买工匠,让他照着物商店里买来的那件康熙官窑一口气仿出十件,闲着没事,隔三岔五流到市场去牟利。”
  “做高仿的作坊从不抛头露面,客人都是熟人介绍,做的是场外交易。做成一笔能吃一年。当年圈里传闻,某老资格的拍卖行与他们合作倒卖高仿器。港岛一次拍卖会成功拍出两件官窑器。”
  “过去几年收藏家不小心将其一件砸碎,这才从胎骨发现疑问,找到拍卖行退钱了事,可要是没砸碎呢?”
  丁老有些疲惫,用手摸摸额头,喝口茶道:“早年我曾经去过几家作坊,刚进屋看见遍地都是清三代青花过墙龙盘,还有一路莲科盘和天球瓶。”
  “茶叶末、郎窑红、祭蓝、洒蓝这类颜色釉器物也一应俱全,价钱只有京城市场的一半。在另一家作坊里看到几个姑娘低着头,凑着从门窗透进来的光,在瓷胎表面或描花、或镂空、或填色。”
  “还看见过工匠们在老板的指挥下仿宋影青瓷,从拉坯到刻花都有明确的分工。最后在刚出窑的瓷器涂满泥巴。因为泥巴里掺有碱性的稻草屑,几天后再抹去一些表面的泥,能冒充刚出土的物。”
  “往元玉壶春瓶刷一种紫色涂料,涂满后放在台阶晾晒。药水是高锰酸钾加硝酸再加松香水,按一定例调和后刷在瓷器表面,几小时后能去贼光。”

  “再用砂轮和砂纸细细打磨出粗细痕迹,看去最少流传几百年。再如元器在底部会出现火石红,这是普遍认为鉴定的重要依据,但现在也有人攻关成功。”
  “将湿的老糠灰垫在器物的底部进窑,烧成后的底足会出现火石红。如果想做成出土器,涂一种红泥,使泥浆渗透到开片纹里,收藏家所说的土锈是这种样子。”
  “用这种方法做成的元代青花戏曲人物罐,存世极少,是所有收藏家做梦也不敢奢想的重器。在拍卖行里起叫价至少几千万元,而在那家店两万能轻松搞定。”
  鲁善工听的啧啧称,叹为观止,居然还能这样玩?

  “算了,不说了!”丁老摆摆手,无奈道:“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现在市场这样,说也没用!”
  “这也是为什么好多港岛大藏家不来国内举牌的主要原因,假货遍地不说,还有假拍假托,各种潜规则,你让人家如何放心把真金白银往里面投?”
  “宁可跑到国外,换成美元英镑去佳实德苏福跟老外竞争,也不愿意到咱们自己地方参加拍卖,你说可悲不可悲?”
  丁老站起身,活动几下,拍拍鲁善工肩膀道:“今天好好休息,明天带你去神仙井,认识真正高人。唐家三爷,清三代督陶官后代!”
  “唐英后代?”

  鲁善工眼前一亮,这次没白来,是为见识一下真正烧窑高手的水平。跟着丁老不亏,居然能见到唐英后人,那可是烧瓷的顶尖人物。
  第二天两人包车出发,来到神仙井,这里是唐家老窑口,经过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已经有几十个工人,是景德镇仅存的三个老窑之一。
  刚进窑厂,鲁善工看见堆成小山的松柴,离老远闻见它们在阳光下散发着诱人清香。为捕捉官窑神韵而使用柴窑,在已经普遍使用煤气窑的今天堪称奢侈,也意味着生产成本几何倍增加。
  “丁老哥,咱们两年多没见了吧?”
  六十出头的唐明身材高大,精神矍铄,拉着丁老亲热道:“早让你来我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连空气都京城好的多,人才能长寿。”
  “哎,没办法,俗事烦身,自然不如老弟你自由清闲。”丁老笑着指了指鲁善工,介绍道:“给你介绍一个高手,琉璃厂善工堂堂主,鲁善工,修复瓷器有一套!”
  “哦?那我可要见识一下。”唐明好下打量年轻人,能让丁老赞不绝口的肯定必有所长,笑着让两人进屋,喝茶聊天。
  “我们这里烧一窑要消耗松柴4卡车,42个小时,不算别的,光这个都要几千块!”
  丁老拿起博古架的一个康熙龙纹青花,展示给鲁善工道:“我之所以认识唐明,是因为他的仿古水平高,不但如此,你看看底款。”
  鲁善工一看,面写着两个篆书,唐窑。点头明白,人家才是真正仿古,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写自创堂号,童叟无欺。
  日期:2018-05-11 07:09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