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工程师的二十年职业感悟》
第3节作者:
木已春
日期:2009-03-19 22:23:57
5、本领是个人最好的依靠
也就是这家玩具厂,原来有40多个香港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在我进去不久就只剩下5人,其余的都被老板炒了鱿鱼,主要是成本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制造还处于鼎盛时期,工程师工资居世界之冠。大陆工程师工资二千左右(国营二、三百),香港工程师三万多,高级的有五万。一个香港人的工资抵上一个部门、一个车间工资总额是常事。这家玩具厂在内地开了几年,内地人才基本成长起来。
几乎在一夜之间,大批香港人纷纷含泪离开了工厂,有人还是与老板一起闯天下的干将。工厂总共支付了三千万港元的赔偿金,我所在的部门的一个经理和他太太总共领了二百多万,香港当时正处资产泡沫的顶峰,据说这笔钱在香港连一个小居室都买不起。当时厂内传言四起、人心惶惶,但老板不为所动,大胆任命了一些人,让人见识了什么是老板气魄。
不过也有人能幸免,一个压炼车间的主管的做法就让人眼界大开。此人是一个50来岁的香港人,外表精明、处事低调,管理着350人的大车间,每月工资六万多港元,他的杀手锏是他的技术。当时车间清一色的日钢注塑机,还有二十多台电脑注塑机,需要放在空调室内才能正常工作,在当时比较少见。这些宝贝机器只有他一个人能修理。每逢机器故障,他老人家就亲自出马,把其它人撵得远远的,在他修理的过程中,任何人不能走近。否则轻则呵斥,重则处罚甚至开除——他是车间老大,有这个权力。老板显然对他无可奈何,三年后,我离开这家厂时,香港主管仍悠闲地管理着他的领地。
在一个自由竞争的社会里,个人的生存状况取决于其实力。强者海阔天空,弱者生存艰难。希望我们的机械人都能够不断增加见识、磨练技术,增强自己的实力,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虽然我们社会还不是完全开放和公平,但至少正向这条道路前进,而且社会已经开启了一片天,为有实力的人士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日期:2009-03-19 22:27:06
6、意国的人生活真潇洒
一直想进入一家欧美企业,感受一下先进技术和管理。因为英语水平差,很久都没有如愿。后来,打听到一个新开的意大利企业招人,对英语要求不高,就准备了一番、努力瞄了进去。
这是一个鞋机制造企业,在意大利有一个100多人的工厂,却是国际顶尖的鞋机制造商,一些知名的鞋业贸易商下单时规定必须使用这种鞋机生产。两老板是同学,一人负责技术,一人负责销售,两人1955年毕业后共同创业,创立了这个品牌,后来搞出了名堂。历经半个世纪,两人仍亲密无间,令人感叹他们的友谊与合作精神常驻。
在发展过程中,也有人离开工厂另立门户,但搞的产品方向完全不同,后来竟然也做成了几乎与原厂齐名的鞋机企业。据探询,他们除了法律严格保护外,从秉性来讲,他们也不屑抄袭别人,而是你做得好,我换一种方式,努力比你更好。这样可谓良性竞争,而且可以保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在我们中国,不少人创业的的路子是——不仅产品、技术、人员,甚至客户都是对原来企业一锅端,原来企业突然面对这样一个知根知底的对手,有时面临巨大的灾祸,双方你死我活的竞争在所难免。
意大利的企业果有着欧洲人的严谨,一个意大利人专门负责零件检测,每一个零件都要经过他挑剔的眼光仔细检测,不合格的零件就报废、绝不回用。那个老头显得异常固执、毫不通融;一个部件规定寿命为2千万次,测试时必不会少一次,有时一个测试需要在车间做大半年。
但意大利人又是悠闲自在的,几个意大利人工作时很少讲话,效率较高;休息时则谈锋甚健,经常高谈阔论、谈笑震天。一到下班时间,意大利人便从工厂消失了,一般在酒吧可发现他们的踪影。每年8月,所有的意大利人就像候鸟一样飞走了。意大利工厂放假一个月,工作时间停摆一个月,而在世界另侧的中国工厂则继续运转,有事也只能耐心等到九月。在他们的国家,人们纷纷外出度假。
据说,在欧洲,意大利的悠闲排在第二位,比他们更加悠闲的是西班牙人,与之相当的是希腊人、法国人等。总之,富裕的欧洲可谓悠闲遍地。而被誉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在新三座大山压榨下,许多人终生辛勤劳作,换来的却是窘迫异常的生活,有时真令人嘘嘘叹息。
日期:2009-03-19 22:29:06
7、机器国产化的困惑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基础,也体现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目前,一些国家的尖端设备仍对我国实行禁运、更遑论在中国设厂生产,加上人员、技术、配套等方面的原因,这些国家先进的装备制造业目前还很少进入中国,进来也偏向小装配型,便于其直接抢占市场。缺乏与高手直接过招的机会,也使得国内机电技术发展不够快。
这家企业在中国设立工厂是因市场竞争所迫。由于中国已是世界鞋业制造中心,鞋机的市场主要在中国。经过市场的培育,一些台资、国内鞋机企业先后成长起来,尽管品牌逊色,但凭仅二分之一、甚至更低的价格,加上更方便、快捷的服务,一举抢占了大部分市场。
老牌的国际鞋机企业也坐不住了,于是跑来中国开厂。一是降低成本、抢占国内市场;二是把中国低成本制造的机器,然后利用他们的品牌和渠道返销到意大利、墨西哥、阿根廷等鞋业制造国家(这是他们的长项),可谓一举两得。
国际老牌鞋机企业在国内市场还面临一种令国人脸红的局面:他们一些技术不高的设备,无一能幸免被抄袭的命运,后来意大利人甚至不敢拿样品机来国内参加展会,生怕新机刚出来马上又有人仿制。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