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
第17节

作者: 居士
收藏本书TXT下载
  书画鉴定最讲究灵感,博大精深,无穷无尽。入门极难,成材者多是家传深厚,没有几代耳濡目染根本不行。
  无论纸张、墨色、笔法、提拔、印章、甚至是装裱,每一项都博大精深,没有天资悟性,几十年也摸不到门。
  早年鉴定大师吴湖帆,家传深厚,从祖是收藏大家,从小经过明师调教,本身也是书画大家,眼力惊人,号称吴一眼。
  老爷子看字画,随便打开一个角落,一眼足以!
  其入门弟子徐邦达,故宫鉴定权威,深得真传,号称徐三寸。字画在他面前,只需要打开三寸,真假立辨!
  可惜现在高人逝去,基本没有绝对的权威,算是故宫也是成立专家组,集思广益才能确定国宝真伪,跟手艺一样,一代不如一代。
  “纪华诚水平和人脉都不错,在圈里算是一号。他的儿子纪峰虽然眼力不行,精于商道,公司短短十几年从小到大,现在已经成为四大拍卖行之一,跟百年老字号荣宝斋一较高下,是个人才。”

  鲁善工点点头,看来跟纪家打好关系是步妙棋,以后早晚能用,需要长期维护经营。
  “不过拍卖行离你太远,毕竟善工堂是靠手艺吃饭,这是根本。”陈老看出鲁善工心思,告诫道:“下一步多去老掌柜那边走动走动,你爷爷一辈子与人为善,留下不少香火情。现在你手艺大成,有资格去给老字号谈合作,这点自信要有!”
  “特别是几家旧货铺,不要小看它们,背景门路很深,有的连诚和楼都自愧不如。如老宋的博古斋,百年传承,没人知道手里藏着多少好宝贝!”
  “外行才去潘家园,那里都是外地人骗外地人,不值一提。行家才来琉璃厂,这里才是古玩虫的窝子。以前淘宝捡漏都是在地摊和旧货铺,我的眼力也是从那里磨练出来,现在时代不同,很多都消声灭迹,能留下来的都是精品,深不可测。”
  陈长青喝口茶,继续道:“特别是对于你来说,靠手艺吃饭,知名古玩行门槛高,客户需要眼界也高,需要的都是完整器。反而是旧货铺,那里才是你发展壮大的机会。”
  “不但能锻炼眼力,还能让老宋给你介绍点人脉,这点尤为重要。只有让更多人知道你的手艺,才能客似云来。匠人全靠作品手艺说话,赢的是口碑和诚信。”
  一番话让鲁善工心悦诚服,姜还是老的辣,几句话为自己拨开迷雾,规划未来发展方向,点头同意,尽快执行。
  “至于我这里不用操心,虽然诚和楼主营珠宝首饰,可来的人很杂,喜欢什么的都有。这几天我给你打打电话,找几个合适潜在客户,兔毫盏没有白修,算是最好的投名状。”
  老爷子哈哈大笑,东西好,手艺精,这是底气。亲眼见识过鲁善工的水平,自己也放心把多年老朋友介绍给对方。要知道古玩修复很多不是为了钱,而是一种情怀和记忆。
  资深行家有钱有势,为什么要修复破损古玩?

  还不是它代表一段难忘记忆或是情怀?
  这才是修复的真谛!
  离开诚和楼,鲁善工漫步于琉璃厂街头,看着两边各种老字号,门头悬挂着金光闪闪的招牌,心头越发火热。
  “陈老不愧是老江湖,一句话点醒梦人,我还是too young too simple,难道金手指只能用来偷师?”

  鲁善工有些懊悔,既然金手指能读取艺术品记忆,那换句话说岂不是拥有捡漏的神能力?
  捡漏是古玩行所有人梦寐以求的机会,无论是新手还是资深行家,无不对口口相传的捡漏故事津津乐道。一夜暴富是一方面,可最重要的原因是利用眼力和经验,获得宝贝的成感,这才是古玩行经久不衰的真谛。
  当然捡漏有风险,十漏九坑,全凭眼光和运气。鲁善工没少看古玩小说,主角不是拥有透视眼,是得到顺风耳,用来捡漏寻宝如同吃饭喝水般简单,那才叫生活。
  看着自己的双手,对于金手指的了解才刚开始,别人捡的是珍异宝,而自己更有兴趣的是传承百年,甚至失传已久的手艺技能。
  下定决心明天继续拜访老掌柜,第二个目标是博古斋的宋学明,传承百年的老字号,现在为数不多能在琉璃厂屹立不倒的旧货铺。
  清初年间,灯市移到琉璃厂前。康熙期间灯市开始出售字画、古玩、书籍的小摊。雍正十二年,琉璃厂里的火神庙同时举行庙市,后来逐渐被古玩珠宝、玉石、字画摊完全占据。
  寄居在各省会馆的应试举子有人从家乡带来字画、法帖和铜、瓷、玉等玩物,同丨居丨住在琉璃厂海王村藏书、藏帖、藏画处的主人,相互观赏,进而相互交换。那时不讲买卖,而是说您把东西匀给我。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至解放前夕,88年间在琉璃厂街,先后开设约有123家古玩铺。从狗尾巴胡同兴隆店里、炭儿胡同、东华门、东四牌楼等地都先后开设有古玩铺。前门大街有挂货铺,也属古玩行。后门的地摊和旧物摊,虽然经营些零七八碎的古董玩器,但不属于古玩行。
  光绪年间,在琉璃厂开古玩铺的股东叫东家,有王府贵族、朝廷官员。清朝制度规定做官的不准经商,他们便以王府总管的名义出面。
  如笔彩斋是郑王府出资,赏斋是摄政王府总管张明芳出资,延清堂、大观斋是内务府总管出资开办。
  这些王公贵族开古玩铺,不是为浓缩资财或发财,而是想摆谱儿,让他们自己和亲朋好友逛琉璃厂、厂甸和火神庙时,有个歇脚儿的地方,也是为当时层官员和人雅士提供消磨时间、读书、赏古的场所。
  由于古玩生意兴隆,仅从京城内外及附近城镇收购古玩已难以满足需要,光绪年间古董商从晋西、原等地收购,后来外地客商增多,坐商、行商有区别。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