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读道德经》
第2节

作者: hz_lj9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读经:大家可能已经发现,断句,文字可能和通行本有差异。楼主再次说明,这个版本是白话老子一书的版本,作者周生春。他是根据甲本,乙本以及王本(王弼注本),河上公注本,傅奕注本,严遵注本来最终确定文本的。楼主以为他的文本是比较不错的。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是可以认识并解读的,但他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句话的解读,可能就和大多数人不同了。不过,道,按照道德经的说法,那是有不同层次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人地天道自然都有不同的道,他们之间是学习效法的关系。所以,道不是永恒不变的,这个对非恒道也的解释从逻辑上是说的通的。
  名,可名也,非常名也:道的变化形态,可以说明,理解,但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两句话,其实和道德经的辩证法也是一脉相通的。
  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无,是万物的开端,有,是万物的起源。
  开端和起源有不同吗?我们不说奇点,宇宙大爆炸之类的,我们可以拿蛋和鸡来比喻,第一个蛋,因为你不知道孵出的是什么,所以可以看做无名,孵出了第一个鸡,我们可以命名为鸡,这个鸡就可以看做是有名。所以第一个蛋是鸡的开端,第一个鸡是后续所有的鸡的起源。第一个蛋怎么来的?楼主也不知道。这个问题就是牛顿的第一推动之类的问题。
  日期:2018-04-11 17:45:14
  道篇第一(1)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读经:大家可能已经发现,断句,文字可能和通行本有差异。楼主再次说明,这个版本是白话老子一书的版本,作者周生春。他是根据甲本,乙本以及王本(王弼注本),河上公注本,傅奕注本,严遵注本来最终确定文本的。楼主以为他的文本是比较不错的。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是可以认识并解读的,但他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句话的解读,可能就和大多数人不同了。不过,道,按照道德经的说法,那是有不同层次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人地天道自然都有不同的道,他们之间是学习效法的关系。所以,道不是永恒不变的,这个对非恒道也的解释从逻辑上是说的通的。
  名,可名也,非常名也:道的变化形态,可以说明,理解,但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两句话,其实和道德经的辩证法也是一脉相通的。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无,是万物的开端,有,是万物的起源。
  开端和起源有不同吗?我们不说奇点,宇宙大爆炸之类的,我们可以拿蛋和鸡来比喻,第一个蛋,因为你不知道孵出的是什么,所以可以看做无名,孵出了第一个鸡,我们可以命名为鸡,这个鸡就可以看做是有名。所以第一个蛋是鸡的开端,第一个鸡是后续所有的鸡的起源。第一个蛋怎么来的?楼主也不知道。这个问题就是牛顿的第一推动之类的问题。
  日期:2018-04-12 09:06:11
  道篇第一(2)
  道德经全文其实是辩证法特色鲜明,逻辑严密的。如果你的理解和上下文对不起来,那么,通常来说,就有问题了。譬如通行本,道可道,非常道,你理解成道是非常玄妙的,不可以叙述和理解的,那么上下文就对不起来了。
  因为紧接着的文字就是告诉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认识道,显然,道是可以被认知的啊:。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体验道,要从无欲和有欲两个角度来看。无欲,这里应该做无私和天下为公的角度看。有欲,这里应该做个人的利益和成功的的角度看。更引申一步,你也可以看做是知和行的关系。
  整本道德经讲了辩证法,贯穿其中还有大量的利益博弈,和利益分析法。既然有利益牵涉,恐怕很多人认识问题就不能持公正的立场了,那么这样看问题,就会带着有色眼镜,显然就会导致我们的认知出了偏差。所以道德经强调,认识道的时候,要恒无欲,这样才能看到其中的道理。
  徼,巡行,作变化运动解释。前面说了,道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永恒不变的道。因此,要认识了解道,你就必须参与,上士闻道,勤能行之,那么你的行动必然带了你自己的利益,所以,这个参与和行动必然是有欲的。无欲你就应该像和尚那样独守空门,而不是滚滚红尘中争功名了。所以说,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知和行,是统一的,就像无欲和有欲,应该是一体。所以道德经接着说,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而又玄,众妙之门。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看起来这些道理很朴实,但其中深奥的东西多了。王阳明讲知行合一,那是洋洋大观,从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到致良知,看起来简单,做到的又有几人呢。当然,王阳明先生是综合了儒道两家的思想,致良知就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在老子心中,是不会有纯粹的什么良知这类思想的,老子更强调的是克制我们心中的欲。
  楼主也没有更多的东西可讲,录王阳明的四句教做为学习的方向: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日期:2018-04-12 09:52:05
  道篇第二(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再次申明:道德经文本来自于周生春老师的白话老子一书,其文本的基础是长沙马王堆的帛书甲本和乙本,应该是比较接近道德经原文的。在楼主看来,比通行本要好很多。不过,周生春老师的译文,楼主以为有很多是不很合理的,所以楼主在周生春老师的基础上,重新对译文做了一些自己的改进,加进去了自己的想法。
  道篇第二,既讲辩证法,又讲道法自然。
  译文:天下都知道美的东西是怎么样的,那么丑陋的东西你就明白了(作为美的对立面);都知道善,那么不善的行为你就了解了。有和无的相生和转换,难和易的相反和相成,长和短的互相比较,高和低下的互相充实(这里说的是人群,,阶级),音乐各种声音的应和,先和后的互相追随,这个是不变的道理。
  所以,圣人做事任其自然,(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行事),实行不用言语的教化(以身作则,以身率教),听任万物兴起而不以创始者自居,有所施政(但是按照自然演化的方向)而不强加自己的意志,功成名就了也不自居。因为他不自居,所以功业也不会离他而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