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读道德经》
第1节

作者: hz_lj9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4-11 09:35:19
  老刘读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老子。关于其作者,成书年代,历来又多种说法。不过,在楼主和一般人理解当中,毕竟有过孔子问道于老子的说法,因此,本帖就假定为成书为春秋年代,当然,肯定经过战国时代若干学者的编订,所以有万乘之王,取天下之语。
  老子的版本很多,现在最早的古本是1973年12月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种帛书版本,分别称为甲本和乙本。甲本和乙本和道德经现在的通行本在篇章字句有着明显得差异。具体各种资料可以参考白话老子一书,作者周生春,三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

  本帖所引用的道德经一文,均以白话老子为版本,毕竟楼主不是什么古文专家,古史学者。楼主只是谈谈个人体会而已。
  道德经一书,文约意丰,深奥难懂,楼主说的不对,希望各位指正。
  读书,先窥其总纲。那么道德经的总纲是是什么呢?
  楼主在揭开水浒最大的两个谜团的帖子中讲了水浒,西游,三国。在讲三国的时候,楼主在剖析诸葛亮和司马懿一文中,就提出春秋战国以来,就人性的本质的界定,是各家学说的基础。
  人作为自然生物和社会生物,其身上天然就带着公私两种属性。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说的很清楚了。当然,私心多半容易演化为恶,公心多是容易演化为善。又一说,真善美。从真到善再到美,是不同的演变层次。所以,真就是正视我们自己。何为真呢?
  真大概就是私在公先吧,但不因私废公。如果我们领会了这点,也就对道德经的理解开了一个头,有了最基本的基础。道篇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无私最后结果是有私,显然着重点是有私。当然,还有蕴含其中的辩证法。
  其实道德经一书,我们看到的都是个人追求长生,国家追求长远统治的道理。这些是有私吗?可以说,当然是,作为一个自然生物,追求长生是动物的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言,追求长远的统治是每个统治阶级的本能。但是,这些有私能通过私欲的泛滥来达到吗?显然不行啊。个人纵欲,又怎能长生呢?国家统治阶级穷奢极欲,统治又怎么会稳固呢?所以说,人性为私,但必须制约私,道德经的辩证法,就真正的体现出来了。

  日期:2018-04-11 12:15:32
  我们都说是三观一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道德经的三观,我们大概有点清楚了,那么道德经的方法论呢?道德经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按楼主的理解,自然就是我们常说的天地宇宙,当然,从狭隘处理解,我们也可以说是我们地球的生物圈,道理都是相同的。我们都知道,生物圈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一个自然健康的生态系统,也是经过长期的演变,配合现有的环境,比如阳关水大气温度等等,最后形成了这么一个和谐的系统。 如果从食物链来理解,也就是一个和谐的金字塔系统。
  理解这个方法论,关键是个法字。法可以做学习,效法解释,有了这个法字,至少我们明白了人道,地(环境,地理),天道,道,自然都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懂了这个,我们自然就明白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的道理。但是呢,最难做到的也是这个法字。
  人法地,按照现在的话来说,有地理决定论,地缘政治等等来注解的,什么意思呢?有什么的环境地理,就有什么样的人民,文化乃至文明吧。所谓游牧民族,农耕民族,航海民族等等,不就是跟地理有关系吗?三国说了,南人驾船,北人乘马,就是这个道理。近现代的地缘政治,也是从地理,位置等角度阐述政治斗争的。
  天道和人道,是道德经明确提出来的两个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个其实也可以从天之道: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和人之道:马太效应(20/80法则)来理解。具体的,楼主就不展开了,有兴趣的可以自行百度。
  无论什么方法,道德经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实现长生,和长久的统治。
  日期:2018-04-11 13:05:19
  要讲长生,和长久的统治,不能不说到主要的因素:人。
  在道德经中,把人主要分为圣人,和民,百姓两个群体。这里的圣人,大概就是指领悟天道的得道之士,善为道者,能够控制自己的私欲,懂得治理国家的道理。民,百姓,则是还是以遵循人之道的群体构成,以个人的成功为主。
  当然,还有分上士,中士,和下士的: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里的下士,就和民,百姓对道的理解就是一样了。
  如果我们从三观,方法论,人这些个角度,在加上辩证法,其实理解道德经也不是那么难的。下面还是按照白话老子的顺序,道篇在先,德篇在后,道篇三十七,德篇四十四来读。
  日期:2018-04-11 13:42:23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於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为什么老子学说和儒家学说不兼容呢?
  日期:2018-04-11 17:42:20
  道篇第一(1)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常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