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茶一盏,足以慰风尘——记我的茶味日常!》
第21节

作者: 花月未满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10-22 15:23:47
  大概是因为照顾小宝贝而经常熬夜的缘故,虽然天冷气清,但总觉口干气燥,神思混沌,想喝的,仍旧是雀舌这种清香的茶。
  日期:2017-10-23 16:48:54
  芙蓉这么美,就多发了几张。
  再配几句修改后的诗:

  夭夭芙蓉面,盈盈秋水长。
  花盛无人问,妖娆戏山风。
  日期:2017-10-24 14:49:58
  作为专业的侍茶者和茶痴,楼主的修为当然不仅仅是以上所讲的这些。
  说实在的,以上所列,都是最浅显的茶叶初级知识。楼主之所以浅提即止,一方面,是想着看帖的涯友多数都没有这方面的基础,说深了,怕是难以理会。另一方面,茶这个东西,是喝的,重在感官体验,如果能够边喝茶边说相关的茶叶知识,这样是比较容易心领神会的,否则,纸上谈兵的话,那只会让人蒙圈。

  日期:2017-10-24 16:14:24
  茶有六大类: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和黑茶。
  其中,绿茶是最常见也最容易分辨好坏的,因为绿茶色香味形的变化因子相对少些,好坏的通性比较容易找。而青茶(即乌龙茶)是最难分辨好坏的,因为其香与味变化多端。
  日期:2017-10-24 16:34:44

  而我,曾经最擅长品饮的,便是青茶。只是现今喝得少了,评茶水平应该降了一些。茶是越喝越挑,喝了好的,知道了好的是什么样儿,才能够分辨出差的。
  一张灵敏又精准的评茶的嘴,离不开靓茶的长期浸泡。但好茶一定不便宜,目前我是没条件天天喝好茶啦!而只是享享清福—每天有茶可喝^o^
  虽然楼主嘴巴没有以前“刁”了,但讲讲以前的经验,那是没问题的。
  日期:2017-10-26 13:59:06
  青茶,亦称乌龙茶,属半发酵茶,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类。关键的加工工序是做青。主分四大类:
  闽北乌龙:主产区位于福建北部,代表品种为武夷岩茶(大红袍);

  闽南乌龙:主产区位于福建南部,代表品种为安溪铁观音;
  广东乌龙:主产区位于广东潮州,代表品种为凤凰单丛;
  台湾乌龙:主产区位于台湾,代表品种为台湾乌龙。
  日期:2017-10-26 14:20:32
  因为青茶是半发酵,所以不同种类的茶叶发酵的轻重程度是不一样的。例如文山包种茶,是青茶中发酵程度最轻的品种,因其发酵很轻,所以茶性近似绿茶;而东方美人茶,是青茶中发酵程度最重的品种,因其发酵重,所以东方美人茶的茶性接近红茶。可以说,青茶的茶性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
  日期:2017-10-26 14:58:38

  不同种的青茶,从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到叶底,都可能反差巨大。
  若说共性,找一找,也可以列几条:
  1、鲜叶采摘的成熟度高,为一芽二三叶或者一芽三四叶。叶张都比较肥大。
  2、沸水冲泡,冲泡水温100度。
  3、耐冲泡,大都“七泡有余香”。

  4、香气特别显,具有丰富的花香或者果香。
  日期:2017-10-26 15:27:33
  我先说说目前市面上最热的乌龙茶—大红袍。在此之前,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何谓大红袍?
  相传,明朝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上京赴考,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
  举子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身上所穿的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后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半涯上的几棵茶树便得了“大红袍”之名。
  日期:2017-10-26 15:46:12
  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从武夷山带回的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读 kē)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大红袍的盛名也被世人传开。
  另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
  日期:2017-10-26 16:31:02
  但就这6棵茶树的产量,年份好的时候,也不过几百克。
  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时,当时的中国领导人***赠送他四两的大红袍母株茶叶。由于尼克松不知大红袍母株产量少而极为珍贵,曾私下抱怨***小气。***后来为此对尼克松解释,说:“主席已经将‘半壁江山’奉送了。”,并把大红袍由来告知,闻说尼克松听后对此肃然起敬。
  前几年,有九龙窠大红袍茶拿到市场拍卖,20克竟拍出15.68万元的天价,创造了茶叶单价的最高纪录。
  日期:2017-10-26 17:00:44
  如此,狭义的大红袍,那可不是普通人可以喝到的。
  那么,再讲广义,就是将母树大红袍以无性繁殖方式培育出来的种植在武夷山景区内的茶的总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