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见哥家,由原来的土草房变成了五金小店。店面虽不大,但却是镇上最早的五金卖店。沫还记得家里的锁还是在他那里买的呢。
见哥的外婆外公家里的饭馆,馒头正冒着香气,油条刚下到滚辣辣的油锅里,就嘶嘶的冒气儿,翻着白花花的肚皮。
一块钱一碗的米粉最受欢迎,浇头是精心熬制的海带炖鸡,量足便宜,老百姓图的就是个实惠。
几个相拥一起的老农,抖抖身上灰尘,坐在熟悉的黑漆方木桌上,几张小钱往上一摆“来半斤卤猪耳朵,一斤老白干。”
“好嘞!”见哥外公捋顺了花白胡子,手起刀落啪啪的将一整张香喷喷的热猪耳朵瞬间切成了丝儿,浇上独到特制的辣油,端到桌上。几位老农吃着肉,喝着酒,看着门外人儿匆匆,吹一上午的牛。
两位老人一个忙里,一个忙外,每到赶集天都这样有序的重复着。
他们开的那家店,也算是镇上的老字号了。生意一直都不错,来的客人大都是到镇上短暂停留的猪贩牛贩,穿着自个儿编制的草鞋,脚趾头全露在外面,不求什么体面时尚,只看凉快与否。
…………
熙攘的人们在骄阳的照耀下,抖擞着古铜色的肌肤。晴空万里,析出的汗渍在每个灵动的肉体上闪烁着不灭的生命银光。草帽是最好不过的抵挡烈阳的赶集必带品。几乎人人一顶。
…………
乳白色的半透明衬衫简单的披在身上,黑黝黝的圆滚肚腩挺在外面,鼻尖悬着一滴豆大的汗水,嘴唇泛白,舌苔干涩,高高的站在人群中间招徕着乡亲们快来看他的神奇药酒,哪里痛就敷哪里,不根治,不要钱,治好了,请叫他一声“大师”据说那王大师是从外地来的的神医,不念城市的繁花似锦,只问乡隅的病痛疾苦。专门去往祖国的边陲地带,专治百姓的疑难杂症。他说着一口蹩脚的不知哪门子的方言,听的人都说没听过这种口音,但都坚信贵人语迟,神人音异的道理。
这种打着各种名号,卖各种神药的神医,每隔一段时间总会在镇上出现。小小的沫因此看了不少稀奇。
街上摆地摊和推簸箕车的小贩特别多,都是卖些价廉的小东西。
沫的家门口就有一个推簸箕车的中年妇女,卖尼龙袜,卖大头针,卖塑料袋,卖小姑娘用的发圈。街上拥挤,基本没有她容身的地方,好不容易才在沫的家旁边的旮旯里找了个可以长居的位置。母亲没事时,就爱和她闲聊。
她说,家里没了男人,唯一的儿子考上了大学,很是高兴,要用的是钱,自己就想卖点小东西,攒攒钱。
“走过路过,机会不要错过,所有商品一律一个价,一块钱两样,随便挑,随便选……”一只大喇叭放在地上自动在唱。地摊卖主躺在旁边摇椅里昂昂大睡。沫每次听到,也会跟着哼,后面竟会熟练的唱了。
…………
一个山里的老奶奶佝偻着腰,背着一箩筐鸡蛋询问母亲是否要几个。
母亲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一个一个的仔细翻看。老人说,不是寡鸡蛋,你绝对放心,全是自家养的土鸡蛋,好着呢。
母亲心想离开了这么久,家里早没了鸡蛋,又想着沫爱吃,便爽快的买了三十个。从兜里掏出钱,一张一张的数给老人。接过钱,她自己再数一遍,老奶奶满是皱褶的脸上绽开了笑容,还向母亲道谢。沫看着高兴极了的老奶奶,也跟着欢笑了起来。
赶集天的人们总是那么匆忙,快到正午的时候,街上稀松的就没几个人了。母亲说他们大多数人都只是到镇上卖点农产品的乡里百姓,一到正午大热天,气温高了,就回去了。
日期:2017-12-10 16:17:34
这一晃,时间就过去了一个半个月,不赶集的日子里,沫每天都跟着小伙伴们疯跑。
见哥逮了几十只笋虫,把锋利的触角掰掉,用细铁丝从屁股眼上穿进去,从头顶上引出来。放在火堆上烘烤,不一会儿的功夫,一股焦灼的肉香味吸引了孩子们的鼻子,当然大人们也是想吃的,只是嘴上不会说,在旁边叉手看着。
偶有像惠妹子那样怀着怜悯之心的人,看见小伙伴们残忍的对待虫子,常常会很不高兴,一生气就撒娇似的不和他们玩儿了。沫对她的举动有所感触,一段时间里也不再那样折磨虫子了。
见哥会的手艺活儿真多,不光会抓各种小虫子,还会用废弃的书本折叠各种小玩具。那时的孩子们几乎都没有工厂里出产的真玩具,见哥就教他们,折纸大炮,折纸坦克,折纸飞机,折纸机关枪,折纸鼓风机,折纸衣服,折纸裤子。
掰下丫状的树枝,刨去皮,系上橡皮筋,就是一把响当当的弹弓。包一颗石子在里面,眼睛看着目标,一瞄,用力一拉,嗖的飞去老远。见哥总是能打着无辜的小鸟。沫也经常被他莫名其妙的打到。
除了弹弓,他还会做大弓,但木箭总是飞不多远,孩子们不是很喜欢。
…………
沫给小伙胖们说他在县城里学校的校长能飞,会轻功,能飞到树顶上面。
铁锹立马笑的跳了起来说“吹牛,还能飞到树顶?李连杰也顶多能飞到楼顶吧。”
大飞听的出神,见哥坐在凳上,一脸不屑的看着争的面红耳赤的沫和铁锹,心里似乎在想他俩真傻。
…………
一场大雨后,天气转为闷热的雨水季,山腰,山麓,平坦大坝上的水稻都饱满了腰肢。粒粒金黄稻谷高昂着头,等着农人收割。
街上居民们另一个身份大都是有田有土的农民。从乡下搬到镇子,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但农村户口没有改变,对他们来说,耕种稻田还是能收到一笔不小的利润,即便不拿去卖掉,自己也能留着吃到来年。无形中,全家人的米粮费用就省下了。
打谷子咯哦,打谷子咯哦。布谷鸟在枝头啼叫
…………
每户人家里的劳动力,尤其是轻壮男子们纷纷带着镰刀,光着膀子光着脚,裤脚挽的高高的,下到自家田里去,一手握着一簇稻茎,一手呼呼的快速拨动鱼齿般的镰刀。
稻子便啵啵的倒下。除了男人外,妇人,小孩都会去打谷子,而上了些年纪的老人则留在家里为他们准备开水和饭菜。
平均每户人家有两块田,收的快的也要差不多一周时间。在这几天里,其他的生意买卖,大小事情都不是主要的了,收稻子才是头等大事。
从早上天蒙蒙亮就开始收,一直忙到天黑,蛐蛐都叫唤了,才回去。期间,渴了,饿了,田里的孩子们便在浑黄的水洼里简单的洗下脚,骨碌骨碌的跑回家去。
提上盛满开水的暖水壶,拎一串搪瓷小铁杯,背上装满饭菜盒的小背篓,沿着街道一路朝南,高高兴兴的去往稻田。
吃的喝的来了,也就暂且停下手中的活儿,大人们和孩子一样将就着田里的水洗洗手,在泥巴裤上找块干净的地儿擦擦便是,坐上埂上,大口的吃着,量一定要充足,不然,就没多大的力气干活儿了。
在收稻的同时,还会有意外的惊喜。一不小心,就可能碰见一条泥鳅,从两脚间窜过去,但又很难逮着。脚牢牢的陷入淤泥里,一时半会儿拔不出来,动作幅度大了,还很有可能摔个人仰马翻,一脸的稀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