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谋盛宴——宋太祖之天倾》
第38节作者:
映雪青松 史弘肇道,河中三镇叛军人数至少二十万,京中禁军目前也只有不到二十万,至少要留一半保护东京,余下一半恐不足以克敌。
高行周道,淮北近来尚属平安,臣有部下十五万。已着部将武行德率三万人移师沂州,随时可供朝廷驱驰。若河中军情需要,臣还可以抽调数万兵力前往协助。臣之犬子高怀德此次亦随同来京,愿赴河中效力。
太后又道,高王愿发兵相助,真是国家之幸。但史指挥使所言亦不无道理,京师若止留十万禁军,万一再有肘腋之变,或是契丹南侵,如何可保天子万全?
高行周不假思索道,臣愿再分淮北之军四万,往驻澶州,澶州乃契丹南侵汴梁必经之地,澶州节度使李洪义又是国舅,手握重兵,必不致令京城有失。
郭威见他说得慷慨,连忙阻止道,北境有符彦卿镇守,契丹未必敢于贸然南犯。而淮北之军一分再分,恐非上策。
太后道,郭待中言之有理,哀家并不赞成草率发兵,此事恐怕还需思虑周全。
高行周急道,关陇毗邻河洛,若任由三镇坐大,与中原成鼎足之势,他日将更无力将其克复。分兵之后,臣在淮北尚余人马八万,分驻于重镇合淝、濠泗,保境足矣。臣愿以身家性命力保淮北无忧,请太后与陛下勿再犹豫,即刻遣将往赴河中。
刘承祐听了这话,十分欣慰,欢喜地望向太后,太后也微笑道,高王果然是擎天保驾之臣,一心为国全无私意,哀家以为应为高王加封,陛下,你意如何?
列承祐急忙说道,母后所言甚是,高王叔应加九锡,可剑履入朝,赞拜不名。
高行周正要推辞,太后又说道,高王得此殊荣乃实至名归,不得辞谢谦让。明日便诏告天下,以彰高王之忠义。
顿了顿,太后又说道,高王乃国家柱石,淮北亦国之根基所在,此二者皆不容有半点闪失。高王手下大将如高怀德、武行德皆相继离去,万一淮北有事,帐下岂不乏人?史指挥使,你看这又当如何补救?
史弘肇是追随刘知远多年的旧将,见过太多藩镇拥兵自重威胁中央的例子,而且刘知远本身便是以河东节度使的身份自太原起兵,直入汴梁而黄袍加身。因此他一贯对地方势力很是忌惮,同时把中央禁军看得很重,非常不情愿拿出去,刚才听高行周愿意分出淮北兵马,顿时十分高兴。觉得这是个削弱淮北兵力的好机会,现在太后又提出要派人去协助高行周,岂不顺便可以安插亲信以达到进一步控制淮北的目的。
他朗声道,太后所虑极是,高王与淮北,二者俱不可有丝毫错失。臣意以为可在禁军中选派大将,往助高王。
郭威心中总觉有什么不对,他一听史弘肇说话便明其心意,只是不知太后为何会有如此安排。若是太后想亲自掌握淮北,那应该是派李业的人去呀。怎么会让史弘肇来提出人选呢?
史弘肇接着说道,臣举荐部下刘铢,此人智勇兼备、弓马娴熟,定可助高王固保南疆。
郭威一听是刘铢,更觉不妥,刘铢是史弘肇的亲信,派他去,等于是史弘肇一只脚踏进了淮北。中央对地方加强控制是对的,但是削弱高行周,却加强了史弘肇的力量。兵权仍然不在皇帝手中啊,太后此举,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太后想了想,“刘铢…是禁军副都指挥使吧,前段时间先帝刚驾崩的时候,护卫内廷很是周全。既然史大人极力推荐,想来应该不错。”
她转向一旁的皇帝,“陛下的意思呢?”
刘承祐的心思早飞往大军克敌、午门献俘的宏大场面去了,听都没听清楚便直点头,“好,好,就依母后之见。”
出得宫来,郭威单独送高行周回府休息,在路上,郭威对高行周说道,高王用心良苦,郭某佩服不已。
高行周笑道,郭兄何出此言?
郭威道,高王携怀德来京,一为相助,二者也是作人质;将手下兵力一分再分,以示无拥兵自重之意;任由京中派人入驻淮北,是自明无私也。若论为国谋忠,世间少有人能及王兄之万一。
高行周扬扬马鞭,指向郭威,“一年不见,你老小子变得话多起来了。回去吧,明天开始有得你忙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