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的故事——在悖论中前行》
第46节

作者: 江湖小片
收藏本书TXT下载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1833-1896),瑞士著名的化学家和发明家,得意之作非丨炸丨药莫属。他的父亲也是一位发明家,诺贝尔继承了发明家应有的执着和几家毫无生气的工厂。1859年,诺贝尔开始研究丨炸丨药,他的父母为此很担心,因为这是一项很危险的工作,诺贝尔回答是:“丨炸丨药的利润是非常丰厚的,所以冒险是值得的。”诺贝尔说的没有错,当时因为社会正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国家迫切要求发展采矿业,丨炸丨药成为了当即之需。

  但是诺贝尔猜到了结局,却没有猜到过程,在一次丨炸丨药实验中,诺贝尔失去了4名助手还有自己的亲弟弟。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这次爆炸也惊动了当地政府,把他们从市区赶了出去。诺贝尔只好把实验室搬到了船上。天道酬勤,1863年,诺贝尔获得硝化甘油引爆物的专利,先后成立了4家工厂用于生产。到了70年代,诺贝尔已经是腰缠万贯了,他开始投资石油,也是后来财富的重要来源之一。

  如果做不了有钱人的孩子,就努力让孩子有个有钱的爹。对于诺贝尔而言,钱是有了,但是还不能成为有钱的爹,主要原因是他没老婆,也没有私生子。诺贝尔一生遇到3个女人,第一个早逝、第二个无缘、第三个薄情。传说中,诺尔贝第三个女人和一位数学家好上了,导致没有诺尔贝数学奖,传说而已,不必当真。
  诺贝尔一生坐拥的财富折合美元约为920万,这920万刀不可与今天的920万刀同日而语,要知道当时世界首富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的总资产也不过几亿美元,而玻尔的年薪折算成美金的话不过区区的三位数而已。
  到了生命的最后几年,诺尔贝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人之将死,钱没花完。所以他临终前的1年就立下医嘱:将存在瑞士银行的钱每年的利息拿出来,奖励头年为世界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幸好这些钱存入了的是瑞士银行,要是在某些国企银行,贬值自然不用说,没因为管理费而打倒贴就算不错了。
  于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奖诞生了,因为盛名,所以谨慎,因为谨慎,所以不乏保守。基本上,有两条不成文的规定:
  1.活着(受奖人必须是在世,当然也有几例特殊情况);
  2.正确的。
  第二点确实也好理解,作为具权威的奖项,自然慎之又慎,草率只能留下笑柄,假设希特勒或者纳粹党人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做了很多伪善的事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估计诺贝尔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吧。
  1916年因为发表广义相对论原理而红透了大西洋两岸的爱因斯坦巧妙地符合以上两点:

  1.他很健康,吃嘛嘛香;
  2.1919年,爱丁顿等人在日全食时观测的光线结果。
  至此时,整个物理学界有头有面的人都纷纷出来为爱因斯坦喊话。
  电子的发现者汤姆逊郑重宣称:“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是继牛顿之后,人类思想上最高的成就之一。”
  当时德高望重的洛伦兹也写信称:“日食的观测结果无疑为他铺设了通往诺贝尔奖的道路。”
  思想上比较保守的、甚至劝过爱因斯坦“不要搞什么广义相对论、搞出来也没有人信”的普朗克也提名爱因斯坦为候选人,理由是迈出了超越牛顿的第一步。
  其他推荐人不胜枚举,比如量子力学先驱者之一的玻尔等等。
  但是诺奖委员会一直在踌躇观望,因为每年都会冒出一些反对的声音和证实广义相对论有误的实验,比如光线红移效应尚未证实等等。
  到了1921年,普朗克坚持以广义相对论提名爱因斯坦;与此同时,还有人以“光电效应”提名爱因斯坦,因为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已经在实验中得到证明。1916年,美国实验物理学家罗伯特密立根(Robert Millikan,1868-1953)通过多年的实验,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值得一提的是,1910年密立根还通过历史上著名的“滴油实验”论证了普朗克理论,并求出了普朗克常数h的数值,普朗克因此获得了1918年的诺贝尔奖。此时又有科学家反对爱因斯坦以光电效应获奖,原因是才把诺奖颁给了量子理论者(1918年的普朗克),现在又颁一次,似乎不妥,如果真要以光电效应颁奖,也应该先颁给做实验物理学家密立根。在一次次犹豫之后,诺奖委员会决定1921年干脆不颁发物理学奖。

  1922年,法国物理学家布里渊(Brillouin,1854—1948)一句话惊醒了诺奖委员会:“试想如果诺贝尔获奖者的名单上没有爱因斯坦的名字,那么50年后人们的想法会是怎样的呢?”这确实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因为爱因斯坦的名气已经如日中天,如果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人们也许不会觉得遗憾,而只会觉得爱因斯坦的威望已经超过了诺尔贝奖。在这样的形式下,诺奖委员会就必须以某种原因把诺贝尔物理学奖“强塞”给爱因斯坦,哪怕一次也行,于是他们选择了“光电效应方程”。

  1922年,爱因斯坦和玻尔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23年,密立根获得物理学奖,密立根在颁奖的时候,毫不讳言他对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长期抱着怀疑态度,做这些实验无非是想证明爱因斯坦是错误的、经典电磁理论是正确的,但是在事实面前他服从了真理。
  1925年,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康普顿(Arthur Compton,1892—1962)发表康普顿效应,再一次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并把光量子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光子。
  说了这么多其实无非是想说一点,光首先是被认为以微粒的形式存在,后来又被波动说打败,而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再一次证明将光看成“微粒”也无不可。波可以是个微粒,那么微粒能否是个波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