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笔记(试图讲述一个完整、鲜活的西周)》
第35节

作者: 独孤晓贱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3-10 19:47:38
  文王四年,太公又挥师攻打邘国(音于,河南沁阳西北)。邘国是武丁之子邘侯的封国。当年武丁征服西土,便派自己的儿子在此驻守,虽然实力一般,但在诸国中对商朝最为忠诚。邘国的攻陷标志着周军在山西战场的结束。至此,周已完全控制了山西南部的广大地区,商朝的势力从此退出山西境内。
  文王五年,在平定了山西之后,吕尚终于向崇国发起了最后的攻击。崇国(河南嵩县)相传是大禹的父亲鲧的封国,大禹因治水有功成为天下共主,崇国国君之位便由鲧的次子继承。夏朝灭亡后,成为商朝的附属国。它位于嵩山脚下,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三国当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

  《诗经》中记载了这次战争,周军对崇国的都城采取了攻坚战,战争进行的相当惨烈,无论是周军还是崇国军队都死伤惨重。在周军付出惨重代价之后,终于攻下了崇国国都,崇国国君崇侯虎被周军活捉。
  至此,商朝西部的最后一道防线被周军攻陷,商朝西疆再也无险可守。
  日期:2017-03-11 07:52:20
  最后的岁月

  在攻下耆国、邘国和崇国之后,周已经在西部的战争中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周已经成为一个拥有今陕西大部、山西南部、河南西部以及甘肃部分地区的一个大国,其国土面积足以同商王朝分庭抗礼。
  史书记载,文王晚年,周已经占领了当时天下三分之二的领土。如果按当时天下分为九州计算,此时的周已经占领六个州,国土面积已是商朝的一倍。此时的商朝,仅控制着今河北中南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已及江苏、湖北北部一带的狭长地带,虽说依然称得上是王畿千里的大国,但已然是江河日下。
  虽然在国土面积上周已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文王并不敢轻易向商王朝发起最后的一攻。因为他始终相信,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道理。商朝虽然已经进入了风雨飘摇的最后阶段,但她毕竟是一个统治了这片土地近六百年的一个王朝,在过去的六百年间,虽然屡屡有对手(戎狄、南蛮、东夷)试图挑战她的权威,但终究是无人得逞,权力一直牢牢的控制在商王的手中。
  那种岁月沉淀下来的权威,并未随着商朝的衰落而彻底崩溃,她依然如同一把高悬的利剑,让人望而生畏。即便圣贤如文王,也难免对这种权威心存畏惧,毕竟他也是人,也有着常人的焦虑与不安。
  为了让周拥有足够的勇气与力量向大商发起最后的一击,周文王仍然在努力着。
  放眼天下,周国的南方,经过文王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同南蛮各部形成牢固的同盟,这个联盟给了文王足够的勇气与力量。

  日期:2017-03-11 20:53:06
  文王六年,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周文王决定将周的都城由程邑迁往丰邑(陕西西安西南)。丰邑位于渭水的中游,在地理位置上要比程邑更适合作为国都,同时,一个更为重要的战略原因是,丰邑比程邑更为靠东,从这里更为便于调动大军伐灭商朝,文王依然在为与商朝的决战做着最后的部署。
  不过,文王的目光并未局限于丰邑。丰邑虽然在各方面都要比程邑突出,但作为一个王朝的都城未免小气了些。为此,他专门命太子姬发负责在丰邑附近建造了一座气势更为恢宏的城邑,以便将来作为周王朝的都城。这座城邑就是后来周王朝的王都镐京(陕西西安附近),又称宗周,这座城邑的建成也奠定了长安作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的历史地位,此后的千百年中,它将见证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兴衰。

  可见,此时的周文王不但做好了伐商的准备,更有着伐灭商朝的决心。他现在只需挥师东进,推翻那个不可一世的商王朝,建立一个全新的王朝了。可惜的是,在他做了五十年的周国国君之后,他的生命也被宣布走到了尽头。文王七年,周文王姬昌带着自己的伐商的遗憾驾崩,对于大商,这致命的最后一击注定要由他的继任者来完成。
  在他身后,一个新王朝的身影已经渐渐清晰。

  日期:2017-03-12 07:20:17
  第三章 纲纪四方
  这一章讲的是周朝初创,百废待兴。周朝刚刚建立不久,根基尚且不稳。淮夷、戎狄之患由商朝转接给周朝,商朝遗老遗少、百年大族亟待安顿。此后,又有三监、东夷之乱,周朝尚且未能稳固山河便忙不迭的收拾山河,周朝再次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几乎又重新进行了一次统一战争,才使得江山再固。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武王、周公、太公、管叔、蔡叔、霍叔、武庚、徐驹王。武王殚精竭虑,壮志未酬。周公临危受命,辅佐成王,平定扰乱,订立礼乐,当之无愧无冕之王。太公年迈封伯,奠定齐国霸业根基。管叔、蔡叔、霍叔叛乱,搅动半个周朝。武庚野心勃勃,试图复辟商朝。徐驹王一统淮夷,饮马黄河,梦想恢复东夷之盛。(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日期:2017-03-12 19:43:21
  武王
  文王死后,太子姬发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武王。
  为了表示,伐灭商朝是文王毕生的心愿,武王继位之后并未改元,而是继续沿用文王的纪年,武王继位这一年正是文王八年。
  我国的纪年方式在历史上曾几经改变,秦统一中国后采用的纪年方式是以皇帝的在位年限纪年。如秦始皇在位时,秦朝采用的纪年方式是始皇元年至始皇三十七年,这种纪年方式一直沿用到汉朝。到汉武帝时,武帝采用以年号纪年的方式,如武帝在位的第一年为建元元年。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每改一次年号便改元一次,女皇武则一生用过十八个年号之多。元明清时期,为纪年的方便一个皇帝通常只用一个年号,我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康熙皇帝便用康熙这个年号六十一年。甚至到民国之后,仍受这种纪年方式的影响,采用民国纪年。

  先秦时期的纪年更为复杂,它并不遵循新君继位改元的传统,经常会出现一个纪年方式被好几代帝王沿用的情况,所以在读先秦史料时,动辄就会看到某某四十年、五十年,甚至更长。其实这并不是说这个帝王就真的做了四十年、五十年,而是在他死后他的子孙仍然沿用他的年号。
  这种帝王大多是在位期间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后世为了纪念他,便在继位之后沿用他的年号。文王对周族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所以文王死后,武王为了缅怀文王仍以文王称王的这一年作为元年,继续沿用文王的年号。
  日期:2017-03-13 08:50:44
  这种纪年方式为后世造成了很多误会和不便。例如,有些史书记载武王在位十三年,其实是文王称王后的七年加上武王在位年限一共十三年,实际上武王仅在位六年。只是因为后世史料的缺乏,使得人们无法十分透彻的去了解这一事实。类似的困扰还有关于帝辛在位年数的争论,有些史书记载帝辛在位三十年,而有些史书则记载帝辛在位长达五十余年,关于帝辛真实在位年限的争论从未停止过,时至今日我们也很难去断定哪一种说法更为接近真相,因此在记述这一段历史时,纪年的标准有些混乱,但这已不是笔者所能改变的,其中给读者带来的困扰还请自行消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