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笔记(试图讲述一个完整、鲜活的西周)》
第25节

作者: 独孤晓贱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大禹死后伯益继承帝位,可是一向精明能干的伯益并不能服众。究其原因这和伯益的性格分不开,伯益虽然能干,但他在朝中的党羽甚少,在加上他是东夷出身,人们对他或多或少的都有些偏见。作为大禹的儿子启,却恰恰相反,早在大禹在世之时就朋党众多,早已是羽翼丰满,时刻窥伺这帝位,一场帝位之争也就这样开始了。
  史书记载的情况是,当伯益继位之后,诸侯大臣并不去朝见伯益,而是纷纷朝见夏启。很显然在这场帝位之争中,伯益根本不可能是夏启的对手,自己只不过是个光杆司令。伯益把这一切看得很清楚,最终识趣的把帝位让给了夏启。
  伯益以为只要这样一切就会过去了,作为东夷的首领,这个帝位对自己的诱惑并不大,但伯益错了,他并不懂得“成王败寇”的道理。夏启六年,继位为“后”的夏启最终还是没有放过伯益,暗中把他杀死了。
  每当读史读至此,不禁会去揣测大禹当年的心理,以前笔者一直不明白在那个名臣云集(如周之祖后稷、商之祖契等)的时代,大禹为何能两次选择了皋陶父子作为自己的继承人,难道真的是他们太优秀吗?直到当笔者看到夏启夺位之后,方才恍然大悟。满朝臣子中,虽名臣众多,但却再也找不到像皋陶父子这样的异族。只有这对父子在朝中没有党羽,作为异族更不会得到华夏族的拥护,如果选择他们做自己帝位的继承人,那将会让自己儿子的夺位之路更加顺利。

  每当笔者用如此阴暗的心理去窥伺曾今的千古一帝的内心时,都会让人感到政治的可怕,而伯益就这样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这也为华夏族与东夷族之间撕开了一道深深的伤疤。

  日期:2017-02-21 17:47:46
  伯益的死在东夷内部引起了剧烈的动荡,有些人甚至愤而起兵反抗夏启的暴政,对此夏启毫不犹豫的进行了镇压。在这种铁血镇压之下,东夷人开始四处迁徙。这些人有的南迁到江淮一带形成了后来的淮夷,有的则是北迁来到今天的东北、朝鲜半岛一带,更有甚者为了躲避战乱东迁入海。
  看似分崩离析的东夷却从未放弃过对夏朝的反抗,夏启渐渐的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为了收拢人心,更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夏启不得不改变对东夷的镇压政策,开始对东夷进行安抚。
  伯益有两个儿子,长子大廉在父亲死后继位为赢国国君;次子叫若木,夏启为稳定统治,把若木封在了徐地(今山东郯城),建立了徐国,其后代以徐为姓,这个国家一直延续了一千六百余年,直到公元前512年才被吴国所灭,共传了四十四代。西周前期徐驹王和徐偃王在位时更是盛极一时,一度称王与周天子分庭抗礼。
  夏朝末年,成汤革命建立商朝,大廉的后代作为成汤的御者(驾驶战车的司机)参加了灭夏的鸣条之战,立下战功。在商王太戊在位期间,大廉之后孟戏、中衍受到宠信,孟戏凭借着自己高超的驾车技术成为了太戊帝的御用司机,中衍则成为了一方诸侯,驻守在西戎地区为商朝保卫边疆。
  中潏便是中衍之后,此时由于帝乙对于周族人的不信任,再次为这支命运多舛的民族迎来了发展的机遇。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周朝建立后中潏之后不断分立出去,一个在西周末年建立了秦国,另一个在春秋末年建立了赵国。

  据说,秦国人死后棺材总是要朝向太阳升起的东方埋葬,这正是因为他们出于东部夷族,当他们的先辈流落到西方后仍然思念故土,于是便在死后朝向东方,朝向家的方向。
  日期:2017-02-22 07:41:14
  经历了暴风骤雨之后,周原再一次恢复到了往日的平静,只有那些经历过战争灾难的人们才能真正的能够体会到和平的幸福。
  周族人正在真切的体会着这样一种幸福,惬意的阳光,懒散的脚步,一切都是那样的悠然自得,如果可以的话,西伯侯真想就此在这平和的生活中沉沦下去。人活一世为的是什么?难道不是为了享受着片刻的安宁和幸福吗?现在他正拥有着这一切,难道他不该享受这样的生活吗?
  经历过战争洗礼的西伯侯,对无休无止的争斗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厌倦,看着安然自得的百姓,他有些自嘲的想到:“争来争去又是何必呢?现在不也很好吗?自己真是想不开。”
  当他的思绪从这种美好的想象拉回到现实时,他才又一次想到了现实的残酷性。先不说父亲的惨死给他造成的巨大悲痛,单是周族现在的处境也不允许他有这种厌倦的思想。和商朝的一战让他彻底的看到了商周之间存在的差距,这一次商朝选择和自己握手言和,完全是出于现实的考虑,若是没有淮夷的隐患,周族的下场还不知会是怎样。此外,戎狄的实力也不容小视,双方积怨已久,下一次冲突随时可能再度发生。

  想到这些,西伯侯不由得长出一口气,那些消沉的想法也被随之抛到脑后。现实就像是一条鞭子,当我们消沉的时候,便不失时机的在背上抽打记下,感觉到痛了,便会再次起身前行。为了生活,必须无休止的奋斗。西伯侯必须去奋斗,即便不为了自己,为了眼前这些百姓他也要奋力前行。
  “也许当周族再强大些,自己肩上的担子就会轻一些了。”西伯侯这样想着,这是他对自己的一种安慰,也是他奋力前行的目标。
  日期:2017-02-22 11:40:40

  帝乙三年,在帝乙的授权下,西伯侯派大将南仲讨伐昆夷。战争结束后,南仲在此地建筑朔方城,成为商周对北方戎狄作战的重要军事据点。此举,标志着周族正式回归商朝的怀抱,姬昌将继续为商朝代理西方事务。
  在此后的多年中,西伯侯一改公季东征西讨的扩张路线,而是专心于现有势力范围的治理。经过公亶父和公季两代人的治理,尤其是公季的扩土。此时的周族已经控制了今天的陕西中南部大片地区,山西西南部的广大地区。由于领土的急剧增加,致使周族对这些土地的治理并不十分有效,除了公亶父封的虞国、芮国等少部分地区得到较好治理外,其他大部分地区还处于一种荒废状态。
  为了对这些土地进行有效的治理,西伯侯在此后的几十年中把这些土地相继封给了自己的兄弟子侄以及较为有实力的同族。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有西伯侯的弟弟虢叔被封于虢(陕西宝鸡),儿子中四子姬旦被封于周(陕西岐山北),同族中姬奭被封于召(陕西扶风东北)、荣伯被封于荣(不祥),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周族的实力。
  除了加强对土地的治理外,西伯侯对人才也是十分重视。当时在他手下最为贤能的五人虢叔、闳夭、散宜生、太颠、南宫括被其尊称为“五贤”,这些人有的是西伯侯的同族兄弟,有的是落魄贵族,有的是一方贤能。无论是怎样的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西伯侯便给予重用,这在那个注重宗族血缘关系的时代十分的难能可贵,为此他更是得到了尊贤爱才的美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