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与中国明朝(原创长篇、每日更新)》
第38节

作者: 千成葫芦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3-20 13:02:01
  第四章:革新大计
  托孤篇:隆庆皇帝的托孤
  本章主要讲的是中国明朝张居正实施改革大计的前期过程和日本战国织田信长力行革新大业的前期过程。
  一直留意本书讲述的各个年号时间的读者会想到:上一章讲到的隆庆皇帝使用的隆庆年号只到了隆庆五年,而本书是以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本篇的题目就是《托孤篇:隆庆皇帝的托孤》。既然这样,隆庆皇帝会短命吧?事实上确实如此,隆庆皇帝在位只有六年,到了隆庆六年(1572年),年仅36岁的隆庆皇帝就去世了。
  隆庆皇帝为什么活的时间不长?主要原因在于他沉迷女色、常吃媚药,身体越来越差。隆庆皇帝在位期间,能够说得出的大政绩只有两项:隆庆开关、俺答封贡。
  隆庆开关和俺答封贡都是当时的大明国和外族(或外国)进行经济往来的政策。
  隆庆开关,也称为隆庆开禁、隆庆开港,指的是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皇帝宣布调整海外贸易政策,解除之前一直实行的海禁政策,允许民间私人与海外贸易。隆庆开关之后,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地位,东南沿海一带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隆庆开关推进了中国与国际市场的经济联系,促使了中国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根据相关统计,从隆庆元年(1567年)开关以来,到明朝亡国(1644年)那一年,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至少为三亿三千万两,相当于那段时期的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些白银流入中国,为大明国积累了不少财富,也为张居正改革解决了一部分资金问题。

  俺答封贡的过程在前面的章节已经讲过,现在来看一下俺答封贡的影响。俺答封贡后,明朝与俺答势力(即当时的蒙古族的一支)之间取得了和平,和平状态一直维持了数十年,改善了汉族和蒙古族之间的关系。在张居正的领导下,尤其是在日后的张居正改革中,不但是为大明国节省了对这支蒙古族作战的边防经费,每年节省的军费不下百万,而且汉蒙双方开设了不少市场,双方的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都很活跃,一些边塞重镇发展成为无异于大明国内地重要市镇的塞外明珠。蒙古地区获得了大明国的一些农业物资和农业技术,进一步发展了农业。经过汉蒙居民共同努力,塞外还建起了一座新城——归化城,这座城也被称为三娘子城,也就是现今的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市。自此,汉蒙之间的民族融合,使得中国这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隆庆皇帝实施的这两项政策,可以说,都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不过,隆庆一朝也有一些积弊,受到上一任君主嘉靖皇帝的影响,嘉靖、隆庆年间,各个边区的边防经费庞大,明朝皇室人口很多,皇室开支膨胀以至于难以控制,官吏们贪污、搜刮之风盛行,国家的税收也是往往难以正常征收,国家财政严重亏空:整个儿就是烂摊子!
  根据史料记载,嘉靖年间的后期,每年国家财政都是超支。隆庆元年(1567年),掌管国家财政、税收、户籍的长官面对明朝的百姓家财竭尽,国家各地的府库亏空的恶状,无可奈何地叹道:“时势至此,即神运鬼输,亦难为谋(意思是:明朝的现状到了这样的地步,即使有神鬼一样的运作、输送,也难以谋划改变现状)!”
  隆庆皇帝也是了解到明朝的一些积弊,却无力改变局面,只好在临死前,把年仅10岁的儿子朱翊钧(zhū yì jūn,人名,就是日后的万历皇帝)托付给重臣高拱。隆庆皇帝临死前,拉着老师高拱的手,对皇后说:“要把天下的事情,来烦劳高先生了。”高拱闻言,悲痛和担忧一齐涌上心头。
  隆庆皇帝驾崩了,朝堂内外众人哭作一团(当时是不得不哭)。高拱的哭,是真心地哭,曾经长年担任过隆庆皇帝的老师,又承蒙学生的提拔,做了内阁首辅,而今,年仅36岁的学生去世,高拱自然哭起来了。高拱一边哭,一边在办公场所发出了叹息:“10岁的太子(朱翊钧),如何治理天下?”
  高拱由这一句话,导致了不久之后的被清算;张居正也由高拱的这句话,实现了大权独揽,下文对此事进行详细叙述。

  日期:2017-03-21 11:28:46
  勾结篇:张居正的勾结
  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隆庆皇帝临死前把太子朱翊钧(zhū yì jūn,人名,就是日后的万历皇帝)托付给重臣高拱,第二天就去世了。高拱对隆庆皇帝的驾崩悲痛不已,他对太子的继位担忧起来,并在办公场所公然叹息:“10岁的太子,如何治理天下?”由此,引发了当年发生的高拱罢官一系列事件。
  隆庆皇帝刚一驾崩,朝廷内外各色人等忙活起来了,下面分别来看当时的不同人员的行动:
  高拱,着手解决内廷太监的掌权问题。高拱认为:内廷太监的权力过大,应该把太监处理政务的权力收归内阁。想做就做的高拱,做起了惩办司礼监太监的准备,上奏要求罢免司礼监太监的权力,又指使监察谏议的官员们控告司礼监太监冯保(人名)。
  冯保,他是一个太监,当他听闻到高拱开始了针对自己的行动时,自己也立即行动起来。这时的冯保,担任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东厂的职务。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机构。司礼监里面,有掌印太监、秉笔太监、提督太监、随堂太监等职务。其中,掌印太监是一把手,秉笔太监是二把手。冯保担任的秉笔太监,权力不小,平时可以代替皇帝完成对国家决策、大臣奏本的批示意见。不过,秉笔太监的权力不如掌印太监大,掌印太监是在秉笔太监批示完意见后,最后进行审核,并决定是否盖上大印。之前,冯保有两次从秉笔太监晋升到掌印太监的合适机会,却都被高拱横加阻拦,掌印太监变成了由其他太监担任。冯保与高拱有了尖锐的矛盾,双方都想置对方于死地。高拱在办公场所的叹息年幼的太子如何治理天下的话语,很快就被冯保知道了。为什么冯保消息这么灵通?原因就在于冯保担任着提督东厂的职务,东厂就是明朝的特务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丨警丨察机关,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东厂只对皇帝负责,能够不经过司法机关的批准,随意捉拿臣民,提督东厂就是东厂的首领。冯保是东厂的首领,他探知到高拱的叹息,是很容易完成的。经过思考,冯保决定勾结张居正,展开了勾结行动,并把高拱的相关消息告诉了陈皇后、李贵妃和太子朱翊钧。

  陈皇后,是刚刚去世的隆庆皇帝的皇后,此时没有儿子,就把李贵妃生的太子视为己出;李贵妃,是太子的生母,她是平民出身,一开始只是一个宫女,被隆庆皇帝宠幸后,生下了太子。这时的她,面对着丈夫去世、儿子幼小的主少国疑(指君主年幼初立,人心疑惧不安)的局势,心中有些忐忑(tǎn tè)不安;太子朱翊钧,年龄小,只有10岁,基本上掌控不住大局。陈皇后、李贵妃和太子,从冯保那里获知了高拱的消息。不过,冯保告诉他(她)们的是加以改动的信息,说是高拱公然叹息:“10岁的太子,如何成为君临天下的人主?”陈皇后、李贵妃和太子听到后,甚为害怕,既感觉高拱目中无人,又害怕高拱专横独断。因此,三人一起决定要驱逐高拱。

  张居正,他得知了高拱要惩办冯保,就把风声透漏给了冯保,随之和冯保开始勾结。在隆庆皇帝驾崩前,高拱、张居正、高仪、冯保都在托孤现场,都是顾命大臣。有的说法是冯保秘密地让张居正写下隆庆皇帝的遗诏,在遗诏中写下有利于冯保掌权的语句。
  同年六月,朱翊钧继位,而内阁重臣张居正的行踪变成了一个谜,有的说法是张居正休养了一段时间,还有说法是张居正就在朝廷上班。不过,高拱的行踪是很确定的。六月中的一天,朱翊钧召集大臣到会极门(地名,就是现今的协和门)开会,高拱风风火火地赶到开会地点,满心以为要惩办冯保了。朱翊钧、冯保和大臣们到场了,高拱头一抬,一看冯保的样子,高拱心里猛地一震:自己大势去矣!

  会极门现场,一份皇帝的诏令被太监公开宣读出来,大意是:告知给内阁成员和诸位大臣,曾经的隆庆皇帝驾崩的前一天,召集了内阁三名大臣(高拱、张居正、高仪)在病榻前,我们母子(陈皇后、李贵妃、朱翊钧)都在场,隆庆皇帝遗留话语,说是太子年少,还希望各位来辅佐指导。然而,高拱独揽大权、擅自理政、作威作福、专断自骄,把皇帝的权力给夺取使用了,致使我们母子日日夜夜惊惧不安。现在命令高拱立即返回原籍,罢免高拱的官职,不允许高拱在北京停留等等。

  高拱听完,面色如死灰,汗水涔涔(cén cén,形容不断流出)地流下来,他伏在地上,不能起身。《明史》的说法是:张居正在现场,扶起高拱,还一路扶着跌跌撞撞的高拱走出去。高拱罢官了,被监视着赶紧离开了北京,返回他的老家。但是,另外还有说法,说是张居正在这场会议召开时,正在休养,没有直接参与,更没有扶着高拱的事情。两种说法,不管哪一种是真实的,高拱罢官都是事实,而高拱罢官后,张居正当上了内阁首辅,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不久,冯保从秉笔太监晋升为掌印太监,也是事实。

  张居正通过与冯保的勾结,实现了驱逐高拱的目的,也达成了张居正的掌权、冯保的保权的目标。自此之后,张居正到去世,都担任着内阁首辅的官职,而朱翊钧年龄小,掌控朝政的能力并不强,冯保又勾结张居正,可以说张居正是大权独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