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下之罪:顺治帝的情爱往事》
第3节

作者: 汉风HF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何洛会的话在济尔哈朗听来,刺耳极了。他不耐烦地打断了他,怒斥道:“哼!何洛会,你可真是死到临头还不自知!竟然还敢死鸭子嘴硬!你若是没活要交代,就不必再开口了!”
  日期:2017-04-07 12:37:41
  “呵呵,真是好笑!杀人者还要装什么假仁义!济尔哈朗,你与摄政王相比,连他的一根脚趾头都不及!我今天虽然死了,却没什么好遗憾的,那是殉主,那是光荣!”说着,他环视四周,突然把目光停留在西鹤年堂街角的一隅,瞪着眼睛恶狠狠地说:“倒是那些临阵倒戈、为利变节的人,才应该害怕,没了摄政王的庇护,我诅咒你们,诅咒你们从此以后,日日生活在被反攻倒算的阴影里,受尽折磨、永不超生!刚林,就是你们最好的例子!哈哈哈哈哈……逃不过的,该来的总会来,全都逃不过……”说罢,便认命似的闭上了眼睛,不再开口,身子像死了一般僵直。

  何洛会的话,像是意有所指。百姓们闻言纷纷寻着他的目光,往西鹤年堂的方向望去。穿过济尔哈朗的监斩台子,只看见一个穿着土黄色绸缎马褂的中年男人,远远的站在西鹤年堂转角的台阶边,正目不转睛地观望着台上的一切。
  这是一个不易被察觉、却又有着绝佳观察视野的好位子。隐藏在转角口的这个男人神情肃穆而凝重。在他那透着冷漠的眼神中,似乎还藏着一抹耐人寻味的紧张与焦虑。在他的身旁,还站着一个比他稍矮、看着略显年轻一些的男人,身上也穿着绫罗绸缎,面上却远没有他的淡定。那对微微瞪出的双目,已暴露了他此刻的惊慌与恐惧。
  日期:2017-04-09 09:12:04

  这两个一高一矮的男人,不是别人,正是何洛会昔日的“战友”、多尔衮的另外两位亲信——谭泰和锡翰!他们原本只想远远观望,没想到却惊动了人群,徒惹来众人的注视。谭泰见状,不再多作停留,当即撇了撇嘴,转过身快速往转角的小巷深处隐去。很快,便被吞没在了深巷之中。跟在一旁的锡翰见他离开,也立即跟着快速往回走。两人一前一后走在巷子中,满腹心事,没有停留,也没有追赶,不徐不疾,充满默契。

  窄窄的巷子中,空荡荡的,静得可怕。只留下他们灌了铅似的脚步声,闷闷的,沉沉的,有着说不出的沉重。
  法场上,监刑官洪亮的叫嚷声还在继续:
  “第一刀!谢……天……”
  “第二刀!谢……地……”
  “第三刀!鱼……鳞……割……”

  北风拖着他冗长变形的声调,像雾霾一般,弥漫在长长的窄巷中,显得阴郁可怖。那些起伏跌宕的声调中,还夹杂着围观百姓们一阵高过一阵的呼喝声,那正是对刽子手刀刀精准、手起刀落间干脆利落的最大褒奖。
  日期:2017-04-09 09:12:30
  那海啸般铺天满地而来的喝彩声,热闹得近乎疯狂。像是有什么盛大的喜事一般,得意、狷狂、无所顾忌。在这一片全是叫好的声浪中,满是事不关己时特有的幸灾乐祸,麻木、冷漠、残酷、丑陋……它像龙卷风一样,延宕在锡翰的心上,摧枯拉朽、势无可挡,将他的脑中心里都搅了个翻天覆地,山崩地裂。
  日期:2017-04-10 17:20:58
  远处,一切还在继续。所谓凌迟,就是要你钝钝地痛、慢慢的死,就是要你痛不欲生、生不如死。这样一种刑罚,远比砍头更残忍、更令人恐惧。因为它不仅有着身体与心灵上的双重折磨,对围观者更是一种巨大的震撼与威慑。胆子小、八字轻的人,是压根儿不敢一直看到底的。哪怕只是闭着眼去听监斩官报刀数时那阴森森的声调,就已经让人难以忍受了。
  此时此刻,走在巷子里的两人,即使不用看,也能猜得出凌迟已经进行到了哪一步。听着那些变了形的怪异声调,他们的思绪,不由飘远,想起了多尔衮发丧那天的情形……
  日期:2017-04-10 17:21:15
  那是顺治七年的十二月二十,年关将近。
  这天清晨,顺治帝登上城楼,亲自对外公布了摄政王多尔衮的死讯。他颁下诏书,举国发丧,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破天荒地为他提升葬礼规格,用皇帝丧仪,画皇帝像,神位祔享太庙。
  当日,钦天监更是重择吉时,由顺治帝亲自主持,为多尔衮入殓,移入加急制作的金丝楠木棺材中,并停梓宫于乾清宫。受诸王贝勒上香吊唁,祭祀守夜。

  这样的规格,荣耀无比。生前辅政,死后封帝,就连原配妻子也被追尊为皇后,同样祔享太庙,享受后世香火,这样的待遇,实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日期:2017-04-10 17:23:06
  老话说得好:死者为大。原本,人一死,他在这世上的恩怨情仇就该一笔勾销了才是。生前的爱、生前的恨、生前的喜、生前的哀,都该似青烟、似尘土,随风而逝,不留痕迹。因此福临此番的大操大办,其用心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怀疑。尤其是白旗众臣,更是为主子身后的殊荣感到高兴不已,自觉前路一片坦途,无限光明。
  然而,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福临一向记恨多尔衮,恨不能将其扒皮抽筋,又岂会在突然间对他感恩戴德、恩宠备至呢?
  不得不说,在这一切荣宠的背后,必有阴谋……

  日期:2017-04-10 17:25:50
  自古以来,皇帝作为九五之尊,他的丧仪,自是与常人不同,繁文缛节、规章典制缺一不可。历朝历代,对于皇帝身后之事,皆有诸多详细周密的规定。到了清朝,这一封建专制发展达到顶峰的时代,一切自然更是如此。
  在清朝皇帝驾崩之后,都要先后经历两次出殡。一次是小出殡,一次是大出殡。所谓“小出殡”,指的是帝王的棺椁由宫殿移入殡宫的过程;而“大出殡”则是指棺椁由殡宫移入陵寝。至于传统意义上的大葬,则要等到一年之后,举行永安大典方能完成。
  一般来说,帝王咽气后,会择吉时入殓,放入事先准备好的棺椁之中,然后抬入乾清宫停灵,等待小出殡。至于停灵时间的长短,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少则十天半个月,长则等待月余,一般视丧事准备的具体情况而定。为了维护皇家的尊贵和体面,皇帝的棺椁必须要等到万事俱备、一切稳妥,方能择吉时出殡。
  日期:2017-04-11 18:08:04
  皇帝作为君权神授思想的产物,出殡的排场更是可用盛况空前四个字来形容。与皇帝日常出行不同,大小出殡必须有卤簿作为前导,车驾、护卫、仪仗和乐舞缺一不可。卤簿之后又有丹旐,舁旐、举幡之人各六班,每班三十二人,由部院官、内务府官派出八人进行管辖。在旐、幡之后,才是梓宫。
  出殡时,抬运梓宫是重中之重,十分讲究排场。由于抬棺人数众多,因而要预设大舆和小舆。在京城之内,大舆八十人,小舆三十二人。由宫内到殡宫一般分为六班,每班八十人。这些抬棺之人,首班末班都用銮仪卫校尉,以示庄重齐整;其他班次之人,则从五城之内选取健壮青年民夫,发给衣服鞋帽,令其沐浴更衣,训练抬杠,在德胜门前演杠十天。等到出殡那天,则身穿红绣团花的逊衣,头戴插黄翎的毡帽随行。梓宫所过的门或桥,全都要依照满族习俗祭酒,焚香钱。在殡宫大门外,还要预设鹰和狗接驾。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