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微表情 从外在情绪解读三国人物》
第17节

作者: 陟云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2-27 18:40:23
  038
  费祎

  费祎家族在东汉末年由江夏郡迁往蜀中,原因在于族中的费伯仁与益州牧刘璋是姑表兄弟。刘璋派遣使者迎接费伯仁,费伯仁又让族侄费祎在蜀中游学。刘璋对于远道而来的费氏家族颇为看重,甚至将女儿嫁给了一同而来的费观(与费伯仁同辈而比费祎高一辈)。刘备入蜀时,费观为李严参军,共同把守绵竹,后来随李严一同归降,先后任巴郡太守、江州都督等职。费祎在刘璋时代并未出仕,但因为家族关系也小有名气,在当时的年轻人中和汝南许叔龙(疑为许靖、许劭同族)、南郡董允等人齐名。当时许靖之子许钦夭没,董允和费祎相约前去参加葬礼,董允便向父亲掌军中郎将董和要一辆车乘。董和就派给他们一辆后面开门的鹿车(汉代的一种小车,车身很窄,仅容鹿身而得名),董允面现难色,而费祎却从容上车。等到了丧葬之地后,已有多位朝廷官员乘坐鲜艳华丽的车乘来到,和他们一比鹿车就显得更加寒酸。董允对于父亲的安排仍然有些愤愤不平,认为父亲担任掌军中郎将,和诸葛亮共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什么样的车驾配备不了,非要让自己乘坐这鹿车丢丑,但费祎却泰然自若。等到驾车的人回去,董和询问董允和费祎的表现,就对董允说:“从前我不知道你和费祎的优劣,而今我清楚了。”

  费祎早年的仕宦经历基本是在内朝任职,他先是和董允共同担任太子舍人、太子中庶子,后为黄门侍郎。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之后,费祎曾经作为外交使臣频繁地出使东吴。孙权本身爱开玩笑,尤其是喜欢在外交场合压服盟友,所以常常会给出一些很难回答的尴尬问题。而东吴大臣如诸葛恪、羊衜等人才博果辩,也时常会有惊人之语,但费祎迎难而上,对于这些问题都一一化解。蜀汉建立之初,先后出访东吴的蜀汉大臣有宗玮(公元222年,《邓芝传》记为宋玮)、费祎(公元225年,前后多次)、陈震(公元229年)、邓芝(多次)、丁厷、阴化、宗预(公元234年,多次)等,但是最得孙权器重的还是费祎和邓芝。孙权就曾对费祎说,像他这样的出色人才,必将会成为蜀汉的股肱,以后恐怕也不会经常来。后来费祎果然升迁侍中,并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归来之后,转任中护军,又担任司马。

  也正是在这一阶段,费祎在仕途上渐渐甩开了董允,并被诸葛亮所信待。诸葛亮去世之后,蒋琬和费祎在政务上平分秋色,蒋琬为大将军,费祎代蒋琬为尚书令。蒋琬晚年权力稍挫,费祎又接管了大将军这一职务。也是在这一阶段,费祎留下了一个经典表情。公元244年,魏国曹爽、夏侯玄主持伐蜀。当时主镇汉中的为镇北大将军王平,而他手下的兵马还不满三万人,从兵力对比来看形势非常危急。刘禅于是假费祎节,并命令他率领大军前往抵御。在出发之前年已八旬的光禄大夫来敏前来道别,并希望和费祎共下围棋。当时羽檄交驰,军队车马都已齐备,就等待费祎一声令下,而费祎心如止水,下棋时仍然全神贯注,“色无厌倦”。来敏本意就是试探费祎,见他如此镇定心下也有了数,称他一定能够退敌。后来费祎和涪城诸军相继赶到前线,魏军因为进退失据,又赶上天气恶劣,于是退军。

  费祎的镇定自若是他留给历史的经典表情。在当时蜀汉国运岌岌可危,存亡系于一身的时候,费祎仍然能做到下棋时面色不变,确实有政治家的风度。也正因为如此,刘禅对费祎极为信任,费祎去世前担任的职务是开府、大将军、录尚书事、领益州刺史,封成乡侯,是刘禅之下的第一人,同时刘禅还和他结成了双重儿女亲家:刘禅把女儿嫁给了费祎的次子费恭,又让太子刘璇娶了费祎的长女,看刘禅的架势,是在为自己身后事做准备。然而费祎在岁首大会上被魏国降人郭脩刺杀,使得刘禅的这种安排成了无用的举动,因为刘禅本人的去世还在此十八年之后,那时蜀汉都灭亡快八年了。但若单就费祎的个人表现上看,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日期:2016-12-28 18:53:33
  039
  诸葛瞻
  蜀汉末年朝政混乱民不聊生,人才的使用和选拔也越发凋敝,也正因为如此,刘禅越发信赖那些元勋宿旧的后人,很多重臣的子孙在朝中担任重要官职,诸葛瞻也是在这个时期得到重用的。尽管刘禅对诸葛亮的态度有所保留(比如他迟迟不为诸葛亮立庙,又曾说过“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但诸葛瞻作为他的爱婿,在使用上并未受到影响,十七岁时拜骑都尉入仕,转年就迁任羽林中郎将,随后升为五校之一的射声校尉,又升为侍中、尚书仆射,还加任父亲曾担任过的军师将军。诸葛亮在蜀中遗爱甚深,所以官吏百姓也常常将朝廷的善政归美于他,使得他显露在外的声名超过他的实际水平。而刘禅大力奖掖提携诸葛瞻,除了亲缘关系和平衡荆州集团的实际需要外(诸葛亮长期执荆州集团牛耳,而荆州集团又是稳定朝廷最重要的势力,后期执掌朝政的董厥、樊建及中层干部向充、习隆等人皆属荆州集团,诸葛瞻作为诸葛亮唯一健在的独子,势必要予以重用),相似的成长经历恐怕也是一个内在原因。他们都是父亲晚年所得,刘禅出生时刘备的年龄和诸葛瞻出生时诸葛亮的年龄相同,皆为四十七岁,正因为如此他们陪伴在父亲身边的时间较短,也没有时间充分聆听父亲教诲,尤其是诸葛瞻父亲去世时年方八岁,尚为髫龄儿童,对父亲的军政才能又能领悟多少?所以尽管他担任的都是朝廷重要官职,但总体水平尤其是军事指挥能力有待商榷。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在魏国掌握大权的司马昭密谋伐蜀,但是在征伐之前他放了一个烟雾弹,又是敕青、徐、兖、豫、荆、扬诸州,又是令吴国降将唐咨作浮海大船,对外造成将要对东吴有所动作的假象,实则将目标指向蜀汉。远在沓中避祸的姜维得知消息上表后主,要求派遣廖化、张翼等加强阳安关口与阴平桥头的防守。可是万恶的大宦官黄皓此时却正迷信巫鬼。根据天人交流的结果,黄皓认为敌人将自行退去,因此禀告后主不必过分渲染这一事件。所以尽管汉中一带局势日渐紧张,朝中大臣却一无所知。而在该年夏天,司马昭果然委派钟会、邓艾、诸葛绪等率领十八万大军分三路伐蜀(关于军队将领的配置,事详《落日余晖》一文的介绍),在揭幕战中蜀汉军队战势不利,阳安关守将蒋舒投降,傅佥英勇战死。邓艾和诸葛绪则分出多路军队对姜维在沓中的机动军力进行围追堵截,姜维虽然机智地跳出包围圈,然而汉中已不可守,于是他和张翼、董厥、廖化等军队会合后退往剑阁关。

  在剑阁关姜维和钟会杀得难解难分,钟会倚仗军队较多,而姜维则有地利之优,因此双方对峙良久,钟会不能前进一步。而十多万大军每日所耗粮草十分惊人,钟会屡次进攻无望,已有退军的打算。正在这时邓艾出手了,他于十月中旬,亲自率领主体为金城太守杨欣所部的精兵万人,随身携带劈路架桥工具在前,其余两万人则负载粮草在后,从阴平(今甘肃省文县)沿白龙江河谷东南行进,并逆溯谷道行入摩天岭,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甚为艰险,行走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又粮运将匮,濒于危殆,魏军见前无人烟,后勤不继,人人心中皆怀畏惧趑趄不前。邓艾见士气不振,乃亲作表率,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始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并从青川越龙门山而至江油戍,守将马邈乃一愚顽之辈,不意魏军突出剑阁之背,遂降邓艾。邓艾遂从江油戍南行,按照预定计划出左担道,经马阁山、天柱山(均位于今天江油市以北),终于进入到了方便行军的平原地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