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故事-南京的历史很好看》
第35节

作者: 陈子栗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一次一个南方官员拜访王导,王导竟然能用吴语跟他交流,那个官员非常惊讶佩服。
  此时的南方门阀士族们为了能跟中央领导们套套近乎,更是在建康城里掀起了一股学习洛阳雅言的高丨潮丨。
  在这股吴语和洛阳雅言的结合中,最早的南京话诞生了,并且一直影响到今天的南京方言。
  南北的大混合,让你走在建康城里还以为自己到了北方。在江南人眼里,建康已经成了北方人的核心城市;在北方人眼里,建康又是地地道道的南方城市。
  有趣的是,现在的江南城市中,苏州、无锡那是吴侬软语,杭州、绍兴那是小资风味,只有南京一直延续着南北融合的特质。
  嗯~~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
  日期:2016-08-06 16:55:02
  东晋其实是个贵族共和政府
  东晋作为汉人的临时避风港政权,其实相当脆弱。
  突然涌入的大量难民,让南北方群众矛盾加剧,王导是个老好人,到处扮演救火英雄的角色。
  几乎一夜之间,建康聚集了当时华人世界里最牛的人物,不管是南方的、北方的、东边的、西边的,他们一个个牛逼哄哄,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应该得到朝廷重用。也只有王导才能左右逢源,让他们一个个安分守己,为朝廷效力。
  司马睿除了头顶皇帝光环外,手里已经没有多少资本能压制住当时的豪门大族。
  王导、王敦两兄弟一文一武基本把持了建康朝廷。
  司马睿非常感激王导的恩情,要不是他的话,他也不过是东海王手下的小喽喽,所以司马睿一直称王导为“仲父”。
  甚至登基那天,司马睿还硬是要拉着王导和他一起坐上御座,接受百官朝贺。
  王导吓得跪地推辞道:您是太阳,我们只是凡夫俗子,怎么能跟太阳坐在一起呢!
  听到这里,很多人恐怕会用阴谋论来分析司马睿的心理,觉得可能是他故意试探王导是否忠诚自己。
  好吧,可能现在人各种宫斗剧看得比较多,权力阴谋论盛行。
  但是当时的东晋其实就相当于贵族共和制,大政方针的制定都要得到南方、北方的门阀士族支持才行,说白了司马睿就是南北联合政府的精神领袖而已。
  如何让这艘联合政府的大船保持在正确航向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平衡各方利益,王导就充当了平衡器的角色。
  如果当时的王导突发奇想,能把各个贵族召集起来,定期统一的到一间木屋子里去开会辩论国家问题,那么基本上和后来欧洲的贵族议院也就差不多了。
  所以在这样的氛围下,君臣之间称兄道弟也是很平常的。不像后来的明清政府,皇权变得非常可怕,清朝更恶心,官员动不动自称奴才!
  当时建康城流行一句谚语“王与马、共天下”,说的就是此时东晋联合政府的状态。

  日期:2016-08-07 09:40:02
  第三十一章、司马睿是黑暗中的灯塔
  事情都是相对的,有的好处,共和有共和的坏处。
  有句话说“刀口子上出政权”,偏偏建康的东晋联合政府对于军权的控制非常薄弱,基本上谁是部队头子,那支部队就跟谁姓。

  而这也最终造成了建康城的劫难。
  王敦几乎掌控了东晋所有的主力部队,司马睿提拔了心腹大臣刘隗、刁协,希望借助他们压制势力太过强大的王家,为朝廷鞠躬尽瘁的王导因此被降职。
  这一做法惹恼了直性子的王敦,永昌元年(322年),王敦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挥军直达石头城。
  南京城形成以建康城为中心的保皇派,和以石头城为据点的王敦派。
  忠诚的人自然守在了建康城里,也有墙头草,风一吹就倒的人很合事宜的投奔了王敦。大家各自站好队,南京城就这样分裂了。

  夹在中间最尴尬的是王导,一边是皇帝主子,一边是造反的堂哥哥。
  好在具有高尚革命情操的王导毫不犹豫的选择站在司马睿身边,为了请罪,率领自己老王家的子弟20多人每天跪在皇宫门前等待皇帝处罚。
  司马睿亲自出来扶起王导,将自己朝服披在王导身上。
  王导深受感动,咬牙跺脚的说道:哪个朝代都有乱臣贼子,没想到我老王家也有这样的人。
  司马睿:你哥是你哥,你是你,你哥是反贼,但你依然是我的左膀右臂。

  说着将安东将军的符节交给了王导,司马睿:好吧,仲父,您就替我去讨伐反贼!
  王导接过符节,内心是波澜起伏,这算什么事,弟弟带兵打哥哥?
  司马睿这一招果然是高,当时有些大臣主张要诛灭王家三族,看起来司马睿在为难王导,其实是堵了大家的嘴,救了王导全家。
  王敦是老兵油子,身为文化人的王导自然打不过他,建康城危在旦夕。

  司马睿隔空对王敦喊起话来:老小子,身为臣子,既然已经到了天子脚下,怎么还不到皇宫里来朝拜?!
  王敦:我说司马小儿,吓唬谁呢?当年要不是我们王家兄弟俩,哪有你今天的风光,别在你王大爷面前摆主子谱!
  司马睿已经成了光杆司令,忍辱负重,穿好朝服带着百官亲自到石头城见王敦。
  司马睿凑上来说道:老王,想当皇帝你说一声就行了,何必弄这么大动静,搞得百姓们跟着受苦。我让给你,我照样做我的琅琊王,逍遥自在。
  然而面对唾手可得的皇位,王敦却放弃了,这是令史学界都无法揣测的一个结局。
  我相信王敦很清楚当时的晋元帝司马睿就相当于黑暗中的一座灯塔,照亮了活在胡人恐惧下的神州大地。
  王敦还不敢推倒这座灯塔,更重要的是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想这么做。
  日期:2016-08-07 15:42:22

  王敦的死亡名单
  王敦彻底控制了建康城,朝廷里的大小事务全都由王敦来发号施令,司马睿只能在皇宫里掰自己的手指头玩。
  有一天,王敦来到王导家里。
  手上还拿着一张名单表,上面写着一连串文武百官的名字。原来王敦想将反对老王家的官员全部处死,再安插自己的人进去,但又怕误杀好人,所有找王导来核对一下。

  当王敦念出一个人名字时,如果王导想救他,就会跟王敦求情,王敦拿笔划掉他,一条人命也就保住了。
  当王敦念到宰相周伯仁时,王导却一声不吭。
  当初王导跪在宫门外请罪时,周伯仁正好进宫,王导央求他:伯仁兄,救命啊!我们王家100多条性命就全交给您了,您一定要在圣上面前给求求情啊!
  没想到周伯仁不搭理他,嘴里嘀咕着:今天就要将乱臣贼子全部杀死,然后换赏钱。

  大家平时都是好同事,没事一起出去喝喝小酒的,关键时刻周伯仁却掉链子,让王导心寒,现在王导自然不愿意救他。
  很快铡刀落下,当时建康两大才子之一的周伯仁丢了性命。
  然而剧情出乎意料的反转,王导在皇家档案室里看到了周伯仁为自己写的求情书,又听宦官说那天是因为周伯仁拼命说好话,晋元帝才原谅了王导一家。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