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一)霸下篇》
第20节

作者: 教你说人话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诽,言非其实;谤,毁誉旁言,合在一起,就是未必切合实际的责难性、诋毁性言论。舜帝之所以要在各地乡社旁边,再立一根诽谤之木,就是为了进一步明确: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信息不对等,庶民所见所知有限,对上位者的批评,难免言非其实,毁誉偏激,倘若以“造谣惑众,别有用心”等名义立罪的话,怕是有敢谏之鼓,也没敢敲之人;有敢敲之人,也无可谏之言了。而诽谤之木与敢谏之鼓合在一起,就是“鼓励诽谤”——在上古先人那里,也许诽谤他人是罪,但诽谤朝政,决不是罪!

  为什么不是罪?
  就因为社会是我们的社会,民族是我们的民族,国家是我们的国家——站在这两根并非代表某一人、某一族、某一集团、某一社会,而是代表所有人、所有社会、所有民族认同下的国家概念图腾下,任何人都有权对国家政治发表指责性、否定性意见,而任何人都无权以任何名义干涉!
  华表——中华民族的自由神!
  日期:2017-01-19 09:42:24
  而在东汉之前,社仍曰社,或左曰“社”,右曰“稷”;但在东汉末期,“华表”这个名字开始出现,而这时正是各少数民族开始拥入华夏之时,也正是“中华”概念开始形成之际。

  华表——中华概念形成的标志!
  华表——中华民族的唯一代表!
  所以,今天立在我们首都北京天安门前的民族图腾“华表”,才是两根,而不是一根。
  对社会,左面的那根曰“社”,代表中华民族概念下的精神同一;右面的那根曰“会”,代表组成中华民族的各民族图腾同在。
  对个体,左面的那根曰“中”,代表中国国家、中华民族、中国社会整体意志的同一;右面的那根曰“庸”,代表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个体意志,对中国国家、中华民族、中国社会整体意志的充分尊重!
  两根华表一模一样,则表示在中华民族、中国国家概念下的人人平等,民族平等,信仰平等,相互尊重,相互融合——也只有这样的社会,才会得到所有社会的认同,最终实现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类大融合!

  而这个大融合的基础,则来于舜帝时代大孝天下的人性建设。
  族、邑、党、部,都是独立的社会,都有自己崇拜的图腾,也都有自己的祭誓之会。而在强制服从的党联盟祭誓之会上,最尊者是党魁;但在乡社的春秋祭誓之会上,最尊者则为岁老。这在《礼记•乡饮酒义》中,有明确的记载——
  “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
  豆,不是今之五谷中的豆类,而是一种礼器。其型上面一个盛物的大盘,下面倒扣一个小盘,中间一根支柱,也就是高架盘,专用于祭祀。这里用于长者放食物,体现的就是一个敬字。
  老,是一种生物学上的现象,它不分种族地域,身份高低贵贱,时间是衡量它的唯一标尺。敬老,不需要任何理由,也容不得任何托词,是人在生物学上实现社会学上真正平等的唯一基础。也就是说,只有真正尊重人在生物学上的生命价值,才有可能实现人在社会学上的真正平等。因此,不论何族何邑何党何人,也不论是官是民是贫是富,在乡社祭誓之会的饮酒礼上,年满六十者皆上坐,不满六十者皆下立。而作为乡大夫的官员,则必须恭恭敬敬的向他们汇报工作,老老实实面对他们的评判,接受他们的批评或肯定——这就是以尊社敬老为基础的大孝天下。

  而这个大孝天下的社会化行为,则曰“礼”。
  礼,来于社,起于庸,成于中。
  尊社者,中;
  敬老者,庸。
  中庸——就是社会持中,管理者居庸。
  所以,《尚书·舜典》载:“舜生三十征,庸三十。”说的就是舜帝一生遇到过三十次重大的造反事件,但每次都能以居庸自正的方式,和平解决争端。
  舜帝,中华民族把握中庸之道的典范。
  而今华表犹在,图腾日非,还有多少人知道它上面曾高悬过敢谏之鼓,曾名之为诽谤之木呢?又有谁在走过它时,能想起向这两根代表国家意志、社会意志、民族意志、自己意志的民族图腾行个礼,献束花呢?更何谈用生命去悍卫它了……
  这就是失中。
  失中,就是社会丢失了自己!

  而社会丢失自己的典型特征,则是此时的社会,一定不是以“社”为中心,而是以“依附对象”为中心。不管这个依附对象是人、是神、还是魅力英雄,都是社会的失中。所以,孔子才在两千五百多年前遗憾的叹曰——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中庸是人类道德精神及行为的最高准则,可惜今天的社会,早就不知道它是什么了。
  我们实在是丢失的太多,也实在是丢失得太久……
  日期:2017-02-15 09:36:24
  13、从老大到底算老几说起

  舜帝总算召开了二中全会。
  说“总算”,是距一中全会已有三十三年了。在一中全会上,舜帝首次在“四岳制”的基础上,分天下为十二州,每州设一“牧”。并对身边助手明确分工,如让禹负责治水,契负责教化,弃负责农耕,垂负责百工,夔负责艺术,皋陶负责典刑,益负责山川草泽的利用开发等等,同时规定三年一考核,三考不合格者免职。
  一中全会还有一个重要决定,就是宽刑。而此前实施的是前人制定的五刑——
  墨,在脸上刺记号,涂墨不掉;
  劓(yì),削去鼻子;
  剕(fèi),断足;
  宫,毁坏人的生*器;

  大辟,死刑。
  舜来于社会底层,深知普通百姓由于不知刑律,往往糊里糊涂间,就弄得终生残废,后悔无及。所以,他代政之初,就把五刑刻画在器物上,置于四方通衢大道旁,以警诫社会。但对实际犯了重罪的人,则改用流放取代死刑;官员犯罪则改用鞭刑惩诫;对不听教诲的子弟,则用竹、木板打手心、打屁股警戒,同时还创立了用金(铜、锡、铅一类金属)赎罪的方法。但对强词夺理、巧言机辩、屡教不改的,则严惩不贷。

  开始大家还担心,可试行下来,不仅没使犯罪率升高,反使人们相率自觉守法。为了避免下面弄虚作假,瞒情不报,舜帝还在一中全会上,规定了五年一次的巡视天下制度。
  不过,制度虽然定了,还需要相应的条件落实。即如这三年考核,就落实不了。因为当时各地正在闹洪水,治水是第一要务,益、弃全都协助大禹治水去了。而洪水遍及十二州,三人一时淮海,一时江汉,一时西北,一时东南,一时分,一时合。其他人也是忙得没日没夜,整整折腾了十三年。好容易把水治住了,大家又要忙各地的灾后重建。又经过二十年的辛苦,才终于天下大治,大家也才终于回到舜帝身边。

  舜帝这才有条件召开二中全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