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一)霸下篇》
第19节

作者: 教你说人话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你当我们吃奶孩子啊!”三苗统帅打断舜:“有余存,谁也不会傻到只喝稀粥;没余存,想吃干的也没有!你是不是弄这些废话作障眼,糊弄我们到你们地界,好抓起来报功啊?”
  “这什么话——”
  “什么话以后再说!我们可以按你说的做,但你必须留下,等我们的人到了地方,若真如你所言,今后你怎说怎是!若半句假,哼哼——”
  “好啊!我正想再多转些地方呢。”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分北三苗”。
  三危山,在今甘肃敦煌一带,而从兰州到敦煌的三千公里狭长带,正是后世素有“小江南”之称的河西走廊。而这个“小江南”,就来于舜帝的这个“分北三苗”。但更重要的是,舜帝解决三苗群呕事件的方式,为人类社会的军事行为,首创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征。
  征,从彳、从正。彳(chì),小步行走,是“辶(chuò)”字的变笔,而辶则是辵(chuò)字的变笔,为上“彳”下“止”,意乍行乍止,与“正”合在一起用于军事行为,则为奏乐缓行。缓行,意在制止错误行为的同时,要首先检查自己的错误,公开检讨,所谓以正制邪,正人先正己。
  舜回来后,在尧帝的支持下,重新调整了中央人事安排,让穷奇到北方燕山的幽陵(今北京一带),去教北狄农耕畜牧;让欢兜到南方的崇山(距今张家界市西十公里),以变南蛮生食血腥;让鲧到东方的羽山(位于今江苏东海县和山东临沭县交界),以变东夷。这样既对他们进行了惩罚,又可把农耕文明传播四方。后来,舜在改革刑律时正式定此为“流刑”,替代死刑。
  而在被流放的三个人中,做的最好的是欢兜。据说他把崇山一带建成了一个没有贫富差别,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的“天国”。后来这事被一个叫马克思的西方大胡子知道了,崇拜得不得了,说欢兜简直一个“共产主义幽灵”,并据此创建了一套学说,直叫信仰它的人生也依依,死也依依,依依复依依……
  不过,咱们的老子不玩依依,只是说了这样一段话——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结强。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谓之不道,不道早亡。”
  什么是“道”?
  无中能生有;有中分大小;日月别昼夜;生老病死伤,就是道。也就是说,一切存在的,消亡的,新生的,变化的,都是道,或说是在道的作用下发生的。
  道,就是自然法则、规律、动力,是人对自然万物的认识与把握。因此,舒畅是道,呕吐也是道。因为舒畅自有舒畅的因果,呕吐自有呕吐的因果。任何现象,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必有其发生的原因。所以,当出现了群呕事件时,就不能采用以上压下,以强欺弱的战争手段来解决。
  为什么不能呢?
  因为战争是恐怖之源,是一切恐怖中最大的恐怖。而那些被恐怖的弱小们,因为没有制造最大恐怖之源的条件,就只好利用有限资源,对制造最大恐怖的恐怖们制造虽然有限,但却无孔不入,无人不恐,以恐怖反恐怖的活动。于是,最大恐怖们便只能陷入无穷无尽,了无尽期的恐怖与反恐怖之中——也就是说,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制造恐怖而自己不面对恐怖的事。因此,只要你面对了恐怖,那一定是你对人家制造了恐怖!

  这就是“其事好还”。

  说白了,就是活该!
  因此,古往今来,从来没有哪个社会在战争中得到良性发展。因为战争只能制造废墟,土地荒芜,流离失所,民不聊生。所以,真正的与人为善者,面对重大的社会群呕事件,一定会首先检讨自己,而不归责于人。只要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什么事情都肯做,绝不会打着漂亮旗号,利用强势地位及强势资源,对弱势一方发动战争。
  这就是“善者,果而已”。
  问题解决后,这样的人也不会自高自大,自夸自傲,因为这毕竟都是出于不得已。也就是说,无论是个呕,还是群呕,都没人愿呕,也同样没人愿被人呕。懂得这个道理后,面对这个不得已的结果,还有什么可夸耀的呢。是谓“果而不强”。

  夸耀,就是逞强。
  只要逞强,就一定会被人呕。总是被人呕,就会得郁闷症。得了郁闷症,就是不跳楼上吊抹脖子,也一定活不长。所谓“物壮而老,谓之不道,不道早亡。”
  也就是说,世界上有多少伟大辉煌,就一定有多少衰败没落;有多少“日不落”帝国,就一定有多少“日必落”帝国。因为这些玩意儿的出现,原本就是强行强为,逞强霸道,根本就不符合道生万物的发展规律,不过在“其事好还”中瞎冲乱撞而已,又怎么可能长久呢?
  日期:2017-01-18 09:37:03
  12、万方朝玉帛,千品会簪裾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法国人不远万里,为美国人送去了一尊自由女神像,至今矗立在纽约,成为自由世界的象征。直叫很多中国人疯魔呆傻,直骂祖宗,为什么数千年文明史,没有给后人留下一点自由精神,没留下一尊长头发的自由神?
  中华民族真的没有自由神吗?
  当然有!
  谁?

  华表。
  就是立在咱们北京天安门前的那两根石柱吗?
  对。
  不是有人说,那是早先立在路口指方向的路标么?
  路标有放在国家政治中心大门口的么?
  也许是为了好看……装饰吧……

  咱们中国的社会性建筑,有脱离建筑本体的装饰习惯或习俗么?你能找出华表在皇城的整体建筑设计上,有不可或缺的必然性联系么?而华表的位置,则是在代表社会最高权力的皇城与代表社会最高管理机关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间,这是为了装饰么?
  那……是为了什么?
  这是为了提醒最高权力者及制度的制定与执行者们,权力和制度,永远都不是,也永远都不能成为国家、民族、社会的中心,只有华表,才是国家、民族、社会的中心!
  哎——不对吧!不是说只有“社”才是国家、民族、社会的中心么?

  没错!
  那这里怎么又说只有华表才是呢?
  原因很简单——华表,就是社!
  不对啊,社只有一根,这华表可是两根啊!
  社,最早确实只有一根。但自舜帝时起,就变成了两根。《淮南子·主术训》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说的就是社的这个衍变过程。
  谏,下对上的批评规劝。故其从言、从束、从八。八者,分别、分析,三者合一,意为对上面的言行分析甄别,以约束其行为。但下对上进行约束,首先面对的就是权力的不对等,其次就是不对等造成的难上达。也就是下位者首先有没有胆量批评上位者,其次是有胆量后能不能面对上位者畅意表达出来。尧帝正是为了消除下位者面对的这两个难点,才在各地的乡社上高悬敢谏之鼓,让天下各族监督自己言行,随时击鼓聚众,畅意批评,定期上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