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一)霸下篇》
第1节

作者: 教你说人话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1-23 09:13:00
  1、从老祖宗们的糊涂说起
  炎帝近来很郁闷,时不时就仰天长叹一声:“既生瑜也——何生亮……”
  人问:谁是瑜?谁是亮?
  摇头说不知道,这话是老蚩留下的。
  老蚩叫蚩尤,祖先不得了,据说就是三皇中以风为姓氏的太昊伏羲氏及用泥捏人造人的女娲氏。再近点,就是伏羲的孙子,少昊金天氏了。
  蚩尤统领的氏族曰“九黎”,以颜色为各支系的图腾。

  近代考古发掘的西汉长沙马王堆墓主,长沙王丞相軑(dài)侯利仓,《汉书》就称为“黎朱仓”。朱,红色,黎朱即朱黎,也就是“红黎”,是上古九黎族中以红色为图腾崇拜的一个分支。而“黎”原指黑色,以此推测,九黎先民最早应以黑色为图腾崇拜,后来逐渐衍化出其它颜色的九个分支。
  九黎族活动的区域,遍及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及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其部落联盟大首领,称之为“帝”。
  大约到蚩尤太爷爷那一代,九黎族已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进入到青铜时代了。其它地区,则还处于石器时代。这时,从今陕西姜水一带,迁移过来一支姜姓部族,由于他们善于选择开阔平坦的地方烧荒垦植,总是弄得烈炎腾空,浓烟四起的,故九黎族的人们,称他们为“炎”族。
  实事求是的说,这时的炎族,还是很受九黎族欢迎的。因为,这时的九黎族,由于地广人稀,虽不乏食物来源,且已把握了青铜文明,却还仍处在渔猎采集及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时代。而炎族则已进入畜牧文明,并已迈入农耕文明的门槛,只是生产手段,却仍处于石器时代。因此,九黎族正好用先进的青铜工具,换取对方的牛羊粮食。
  文明交错,贸易互补,皆大欢喜。
  只是这个皆大欢喜,到了蚩尤这一代的时侯,逐渐变成一方欢喜一方忧了。因为,经过数代交流,人们已看到了畜牧与农耕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使流动的族群定居,实现稳定的物质积累,使部族实力稳步提升。于是,越来越多的族群,开始向炎族学习畜牧农耕,逐渐形成了以炎族居住的今山东曲阜一带为中心,辐射今山东、河南及河北、山西部分黄河流域地区的农耕文明覆盖区。炎族的领袖,也自然逐渐成为这个文明覆盖区域事实上的“帝”。而九黎族控制的区域,则缩小到淮河流域以南。

  这是九黎族无法接受的。
  这原都是我们的地盘啊!
  于是,蚩尤决定以武力把炎族赶回老家去,重新夺回昔日权威!
  突然爆发的战争,使对战争毫无准备的炎帝手足失措,连个象样的抵抗都组织不起来。九黎族则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炎帝只好匆匆带人渡过黄河,投奔北方的黄帝。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其氏姬姓。
  姬姓族群最早发源于陕西北部的姬水(现名沮河)一带,在追寻炎帝农耕文明的过程中,沿着当时还相当落后的中原边地,一路发展到了今河北北部,最终定居在今涿鹿、怀来一带。也正是由于黄帝族群与炎帝族群都来于陕西黄土高原,他们从一开始就有着婚亲关系。炎帝前来求救,黄帝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何况九黎兵锋所向,原本就包括自己。随后,炎帝部众也纷纷聚拢,联军人多势众,大有灭此朝食,一战击溃九黎之势。

  可遗憾的是,一战下来,联军大败,伤亡惨重。
  原来,炎黄联军的武器,基本就是石斧木棒,笨拙粗钝,护身的甲胄,也不过一层皮革,且能拥有的人,也少得可怜。而九黎族的人,不仅甲胄齐全,且在致命部位都装有抗击打的青铜护具。再加上一色的青铜武器,锋利轻便,击刺自如,砍杀凌历,两军相博,优劣立见,联军焉能不败?但事关生死,不战则亡,炎黄联军只能鼓勇再战——再战再败,再败再战,终致九战九败,却仍不肯后退一步!其实,他们早已背靠太行,依山结寨,实在也没地方可退了……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侯,陕西老家的援军赶到了,大家的情绪一下又高涨起来,要求再战。可黄帝却说不能这样乱打下去了,我思考了很久,咱们的人是种地的,人家是打猎的,首先从心态及作战能力上,就不如他们;其次,人家装备精良,屡战屡胜,士气高涨,咱们装备低劣,屡战屡败,人人畏战,怎么可能打胜呢?故此,要想以低劣战胜恐惧,就必须相互照应,这就需要编队作战——横成列,竖成行,前后相接,左右相对;进则共进,退则共退;无论是我们攻上去,还是对方攻进来,都能做到敌散我不散,敌乱我不乱,任对方的武器再锋利,甲胄再坚强,在前后左右都受到攻击的情况下,又奈我何?

  大家一听,虽新鲜,却有道理,就抓紧操练起来。
  这就是后世的“阵”。
  数十天后,操练的差不多了,黄帝把人分作三部,在三个形山头立寨。炎帝前而居左,援军前而居右,黄帝后而居中。黄帝又如此如此,这般这般的交代一番……
  数天后,天微朦,黄帝首先率众出击,直逼九黎大寨列阵,鼓声震天。蚩尤大惊,急忙披甲执锐,率众迎战。可刚冲出大寨,黄帝却率众急退。蚩尤大笑黄帝怯懦,率众急追。看看就要追上,黄帝却已退入寨中。正想攻寨,只见黄帝寨中一杆大旗摇动起来,炎帝见之,立即率众冲出左寨,从侧后杀来,鼓声、喊声惊天动地。蚩尤连忙指挥部众返身回击,可刚刚接近,炎帝的人也急退回寨了。还没等九黎族的人站稳当,喘匀气,右寨的援军又从背后袭来——就这样,从天不亮开始,一直折腾到太阳西斜,九黎族的人滴水未沾,粒米未进,累得站都站不住了。

  再看炎黄联军,却是有劳有逸,有吃有喝。直把个蚩尤气得差点吐血,连呼上当,下令撤退。就在九黎族人沮丧回身的时侯,黄帝大寨鼓角连天,旌旗招展,左、中、右三路大军呼啸呐喊,同时冲出,一下就把对方冲了个七零八落。但九黎族人也不含乎,人自为战,各自为战,以死相拼。双方豁出命来,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史书曰“血流漂杵”,意思是双方流的血,把木棒都漂起来了。

  九黎族毕竟体乏力衰,寡不敌众,最终战败。
  黄帝时代,还没有“军队”这个概念,但后世的上、中、下三军结阵制,就来于黄帝的三军大战蚩尤。
  后人谓之战术。

  九黎族的装备优势,就败在黄帝的战术上。
  联军乘胜追击,一鼓气打到九黎老家,最后活捉了誓死不降的蚩尤。而蚩尤也就是在被明正典刑,刽子手的大斧高高举起的时侯,突然喊出那句“既生瑜也,何生亮”的。
  “他是说要计划生育么?”炎帝一楞,扭头问黄帝。
  “不知道……”黄帝摇摇头。
  炎帝正想问蚩尤,可刽子手的大斧已经落下去——
  大战过后,百废待兴,炎帝实在没功夫琢磨这些,匆匆带着自己的人回家去了。可耐人寻味的,却是这之后“天下”大势的奇妙发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